谈"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

谈"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的论文

●做事先做人,这是处事原则;立业先立德,这是做人原则。做事不做人,永远做不成事;做人不立德,永远做不成人!
●做人处事六原则:一要守本分。二要守规矩。三要守时限。四要守承诺。五要重方法。六要重效果!
●做事宁可慢些,不要太急而错误;做人宁可笨些,不要太巧而败事。做事可失败,做人不能失败;过去可失败,未来不能失败!
●做人的属下要如土,能谦卑低下;做人的主管要如海,能不拣粗细。与朋友相交要如林,善含藏万象;与大众相处要如水,能屈伸自如。
●做人要讲是非,但不要太计较利害;做事要讲利害,但不要太害怕是非。对人,要往好处想,往长处看;对事,要往远处想,往大处看。
●做人: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二要谦和为美,多让少争。三要与人为善,切忌骄横。四要仗义疏财,扶危济贫。五要诚信待人,远离是非。
●做人要内外一如,处事要知行合一;说话要言行一致,行为要表里如一;做人要前后一致,做事要老少无欺。
●比赛,有胜有负;地位,有上有下;际遇,有好有坏;人生,有得有失。做人要尽力而为,处事要随遇而安!
●做人切记三不要: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二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三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渗漏,得拿起时则拿起,得放下时且放下。做人要懂得拿得起是一种胆略,放得下则是一种智慧!
●做人贵在清白,做事贵在认真,做学问贵在好高骛远。做人要有志、有识、有恒、有自信。做事要不图虚名,多干实事!
●做人牢记三点:一、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二、接受表扬要低下头来,接受批评要抬起头来;三、不要把善良看成愚蠢,不要把谦虚看成懦弱!
●人生中要牢牢把握三条线:一是生命线(政策策略);二是警戒线(党纪党规);三是高压线(法律法规)!
●做事,要做好事,好好做事,做有益之事;做人,要做好人,好好做人,做优秀之人。做事,工作上求勤奋,结果上求卓越;做人,信仰上求高尚,行为上求自律。
●做明理的智能人,做欢喜的快乐人,做奉献的爱心人,做有力的忍耐人,做融和的大度人,做共生的地球人!
●做人三要:一要恩怨分明、敢作敢为、敢拼敢搏。二要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心态平和。三要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信心、给人方便!
●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亲友要慷慨,对大众要礼貌。要用体谅的心对待亲情;要用结缘的心对待友情!
●做人骄气不可长,傲骨不可无,贪欲不可有,爱心不可少。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庄严自己!
●坐姿如钟,必须稳重;站立如松,必须正直;容貌如镜,必须明净;行止如法,必和礼仪;视听如教,必能受益;思想如流,必然清澄。
●做事要专,做人要宽。做事可以兼职,做人只能专职。清白做人,用心做事,不求完美人,只求完美事!
●与其做一个有价钱的人,不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与其做一个忙碌的人,不如做一个有效率的人。人不能只生活在过去,更要快乐地生活在未来。
●做人应自强自立,不因他人言行而动摇初衷;做人应自主自尊,不因遇到困难而灰心丧气。面对挫折要有自信,面对失败要有傲骨!
●做人在学习领域要精益求精;在工商社会要交流纵横;在人际空间要谈笑经营;在孤独寂寞要心灵平静!
●不妄动,动必有道;不滥言,言必有理;不苟求,求必有义;不虚行,行必有正。做人要:知理、知事、知人、知情!
●做人十忌:忌虚荣、忌懒惰、忌骄慢、忌暴戾、忌贪吝、忌私心、忌无信、忌邪执、忌不忠、忌说谎。
●诚实者胜,勤劳者胜,谦虚者胜,仁义者胜,大公者胜,笃实者胜,忠忱者胜,信用者胜,圆融者胜。
●有先见之明,是一种智慧。有自知之明,是一种成熟。有知人之明,是一种素养!
●做人须知理、知趣、知足。知理,是懂得做人道理,把握做人的本分;知趣,是处事把握分寸,能张弛有度;知足,即不为物欲俘虏,满足以无为有!
人们常说,“先做人后做事”。可见,做人是多么重要。什么是做人?说到底,就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坚守的道德。
以诚立德。就是为人诚实、守信、正直、坦荡,这也是立身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古人讲,“不信不立,不诚不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才辅德。有句话说得好:“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辅。”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没有才能、学识支撑的首先会显得软弱无力。
以小积德。一个人应当把做大事、立大德作为奋斗的终极目标,但不应以此为借口对小事小节弃之不管不问,否则会因小失大,没有做好小事的勤奋耐心,没有做小事的点滴积累,做大事就会成为空谈。

先做人 后做事
有句话很流行:先做人,后做事。

企业家、商人、政要、老百姓面临不同的境况,都喜欢引用这句话。反映了社会各个层面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的实践与思考,以及对善良的追求。

其实,做人与做事是分不开的。做人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做事的目的是要让人做得更有价值。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前提。这句话的重点是“做人”,其载体是“做事”。如果去掉载体,人只能行尸走肉,与植物人何异?如果不要做人的基本原则,恐怕也做不出什么好事。

通常情况下,有两种人非常值得同情。一是被人说成“是个好人,但没什么能力”;二是“有能力,但为人太差劲”。前者,做事有心、待人诚恳,但限于知识不够、领悟力不强、执行力太弱,办事没有效率,成功率也不高,往往误事;后者,精明强干,做事有执行力,也不乏魄力,但太主观,不怎么顾及别人的感受,有时还携带私心侵害了别人的利益,做了事树了敌。前者,别人接受了做事的诚意,但事情的结果又否定了为人,可怜;后者,则上升到社会处世原则上,直接否定为人,不领办事的情。吃力不讨好,更可怜。

两种人都很失败,关键是没有处理好做人与做事的关系。令人苦恼的是,这点道理大家都知道,可就是处理起来不太圆满。

这种苦恼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是今人的苦恼,也是古人的思考。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冬雪万里、风舞长空的中原大地流浪时,与学生们讨论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孔子提出了为人做事的三个标准: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第一等的“立德”,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树立了道德教化的榜样;次一等的“立功”,是成就了事业,为大众谋取了福利;再次一等的“立言”,是探索建立了做事的规范。在这人生“三立”中,孔子在做人、做事的考察过程中加进了一个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第三方----与你做人、做事有关系的别的人。看你是否给他道德的感召、给他带来了利益、给他了行为规范的指引和警示。从而指示出了做人、做事的一个重要原则,“利他”原则。

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了“恭、宽、信、敏、惠”五字为人要领。对人恭敬就不会受到别人的不恭敬,对人宽容就会受到别人的拥戴,对人讲信誉就会受到别人的信任,积极为人办事就会在别人的帮助下取得成绩,能够真心给好处别人就可以调动其人力资源共同成就事业。又一个原则被补充进来,“无私”原则。

我们的苦恼源于对历史的淡漠。在“先做人,后做事”的要求中,应该是有原则作灵魂的,孔子已经在那场风雪中对他的学生们讲了。如果,我们所有的人,从现在起都乐于接受那一个来自两千年前的遥远指引,在处理做人、做事两者关系的过程中,加进“无私”和“利他”原则,在做人时“无私”,在做事时“利他”,人和事融会一体,能干的好人就一定会越来越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4

首先说下,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基本和字面意思差不多,但还是要仔细梳理一番: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先学会做人,在做人的时候先学会打好品德基础。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过去是封建统治人的社会,讲究的人治,什么都是以上边人的意思意见为准,那么在做事情的时候,看的并不是你的能力,而是看你会不会做人,能不能照顾到其他人。

有时候做一件事会牵扯到其他人的利益,领导的面子等等问题,这个时候,你把事情办好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你没有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和人身上的事,那么这件事即使你做好了,也是办砸了。

因为,你没有照顾到其他人,那么其他人就会想是不是你领导让你这么做的,故意搞别人,会把这个仇记在你的领导身上,那么你给你领导招惹一些麻烦,是不是就是把事情办砸了。

然后,你做事要是没有照顾到领导的尊严面子或者利益,那你是不是在和领导对着干,这样一来你怎么还能混得下去?因此,做事先做人。

至于做人先立德,这句话也很好理解,过去的封建时代,对品德的考验个养成也是很重视的一方面,比方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贤人的标杆,因此会有立德一说,品德好了就不会去贪污,恃强凌弱,做一些违法勾当或者不忠诚,起码是在概率上低了一点。

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情况和意思,理解了他的内涵,然后再去举例延伸就很好扩展了。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父母告诫我们:
  当别人给予你帮助时,一定要道谢,并且看着对方的眼睛,以示你的诚意。

  当你给别人带来不便时,一定要及时道歉,以免给人留下不良印象。

  当你对一个人还不够了解时,切莫轻易下结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况且有时候眼睛也会欺骗我们。……

  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做人开始的。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本。《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后继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要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些无不讲做人的重要。

  历史上,成就一番大事者无不是以立德为先,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离骚》开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司马迁秉笔直书,撰《史记》成史家之绝唱;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终成人民的好总理……

  司马光言:“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恶者,古有赵高、秦桧之徒,今有刘青山、张子善、赖昌星之流。

  由此可见:做人要恪守自己的原则。做人要有正确的人生信念,执著的人生追求,做人要合乎历史潮流,不可随波逐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食美国面粉,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做人要在实践中磨砺。现代青年,在和平环境优越的条件下成长,更需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不愿吃苦,不肯艰苦奋斗的人,成就不了大事,也不可能成为顶天立地之才。

  尊重他人,宽以待人。我们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事实上,宽容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的体现。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的强者,在于他能让人心悦诚服的拥戴和情不自禁地喜爱,他的威不在怒,他的力不在吼。若你瞧领导不满,看同事不顺,冷眼旁观看世界,只能令自己苦不堪言。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可以改变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说,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欣赏他人,善于发现他人之长。譬如说:少年儿童欣赏他的天真无邪,青年人欣赏他的健美和朝气,中年人欣赏他的成熟和豁达,老年人欣赏他的沧桑和缜密。

  聪明的人欣赏他的睿智,木讷的人欣赏他的本份,优雅的人欣赏他的气质,不具一格的人欣赏他的洒脱,粗鲁的人欣赏他的豪爽,稳重的人欣赏他的沉着、大气。

  对于亲人我们欣慰一份亲情,对于朋友我们珍惜一份友谊,对于同学我们欣喜相逢时的风华正茂,对于同事我们惊喜一份共事之缘,对于对手我们幸运遇得一位诤友,对于打败我们的敌手,我们视为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风雨,不经风雨,哪来彩虹?这就要我们调整好心态,从阳光的一面看人看事。学问有深浅,做人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育家朱熹说:“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无论你做什么事,都可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做事先做人,当年不谙世事的孩童,而今己为一个准职业人,对父母的话有更深的理解,事做不好可重头再来,人做不好是一生的悲哀。

  让我们不论做任何事都要牢记父母的话:做事先做人。

参考资料:世界大学网,欧洲社科网,生活在别处网,林顿网,世界教育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15

这句话告诫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以德为先,道德是第一位的,一个人即使再有才华,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也是不可以的,做事先把人品做好了,做的事情自然就会被大家认可,也就是所谓的始于才华,终于人品。

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现如今很多人看重的不是才华,而是人品与道德,因为才华都是后期培养的,但是道德与人品是来自内心,如果没有好的人品与道德,就不会被认可。


第4个回答  2021-03-14
做事先做人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
古语曰:“厚德载物”,一个人拥有好的品德,凡事都能尽起自己的责任,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的了?
不管你出生贫困潦倒,还是富贵人家,好的品德修养,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善缘。品德越好,人缘越好,困难之时有人帮,低谷之时有人助。
懂得珍惜人缘,学会尊重别人,有权有势之时善待他人,心存感激、感恩之心。品德好才能行走天下而不“危”,才是长久的立足之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