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西晋时期的嵇康之子嵇绍的详细资料

包括出生年份,在世时期所任的职位(要有年份注明),生平著作,交友,爱好和关于他的文献,后世对其的评价。详细者采用。

  嵇绍,公元253年至304年,字延祖,谯国铚(今安徽宿州)人,嵇康之子。生于魏嘉平五年。后为晋朝大臣,官至侍中,因舍身保卫晋惠帝而身亡。其父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

  职业: 侍中
  典故: 嵇侍中血
  追赠: 太尉
  谥号: 忠穆侯

  原文
  《晋书·嵇绍传》【原文】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 嵇绍半身像
  [1]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译文
  【译文】   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武帝下诏书征用他,离家做秘书丞。嵇绍刚到洛阳,有人告诉王戎说:“昨日在人群中曾见到嵇绍,看 嵇绍像
  [2]他气宇轩昂,恰如野鹤立在鸡群中。”王戎说:“你还未见过他父亲呢。”尚书左仆射裴頠(wěi)也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了。”沛国的戴晞年轻有才气,同嵇绍的侄儿嵇含相互交好,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后转任豫章郡内史,因母亲去世,未到任。   元康初年(291),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受宠爱的外戚的身份,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兼任国子博士。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使死者垂名不朽的,大德之人应当授予大名,微德之人就应授予微名,“文武”这些谥号,显扬死者的功德,“灵厉”这些谥号,标志着死者的糊涂昏昧。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谥法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   不久嵇绍被征召为御史中丞,未拜受,又任侍中。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直驱京都,借以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帝王车驾驻扎城东。司马乂向属众宣告说:“今日西征,希望谁作都督呢?”军中将士都说:“希望嵇侍中尽力在前面引导,我们虽死犹生。”于是授予嵇绍使持节、平西将军。继而司马乂被俘,嵇绍重任侍中。公王以下的官员都到邺城向司马颖认罪,嵇绍等人均被罢官,免为平民。不久朝廷又有向北征伐的战役,征召嵇绍,恢复了他的爵位。嵇绍因天子蒙受风尘,接奉诏书驰往行驾住处。恰逢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编辑本段主要经历
  晋朝
  晋朝的嵇绍, 嵇绍
  字延祖,谥号忠穆,是嵇康的儿子。嵇康是晋朝的名士、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所写的《养生篇》等佳作,流传于后世,十分地久远。嵇康才华横溢,以丝竹音乐闻名于世,像著名的《广陵散》,就是他的代表作。当时他和六位朋友,经常聚集在竹林底下吟诗、喝酒、作乐,非常地悠闲,他们都是四方的贤达之人,对时局有清醒的认知,对人生有着不同流俗的志节与追求,被后人尊称为竹林七贤。   嵇康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由于遭受陷害,而被司马昭所杀害。他在就义的时候,十分地从容,并将年幼的儿子嵇绍,托付给了好友山涛,希望他能够用心培养这个孩子。有山涛在,你就不会孤苦无依,就好像父亲还在你的身边一样。这是嵇康临别前留给儿子的话,当时的嵇绍才十岁。嵇康临刑的时候,抚着手中的琴,沉痛而又感慨地说:《广陵散》在世间就要从此绝响了。在场的人都感到万分地悲恸。   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和王戎,在嵇康被杀害之后,对嵇绍一直都有着特别的照顾。他们尽到了朋友应尽的道义与责任,使得这个孤弱的孩子,即使失去了父亲,却还拥他们慈父般的关怀与教导,不再那么无依无靠,这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朋友之间感人至深的信义与友情,也成为了千古传扬的佳话。   嵇绍非常孝顺,他在父亲过世之后,小小的年纪,就担负起持家的重责,他细致体贴地关怀照顾自己的母亲,用倍于常人的 嵇绍父亲
  思与孝行,抚平母亲内心至深的悲伤和痛苦。嵇绍自幼饱读诗书,而且跟他的父亲一样富有音乐家的禀赋。父亲嵇康通晓五经,擅长书画,深具非凡的艺术气质,这些特质也都能够在嵇绍的身上见到。嵇康的从容就义,在他幼小的心灵当中,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禀承着父亲的风范,嵇绍最后也是为了保卫国家,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河间王与成都王
  当时,河间王与成都王起兵叛变,京城告急,晋惠帝与成都王交战于荡阴一带。不料晋兵打了败仗,眼见兵败如山倒,随驾惠帝的官员们仓皇逃遁,,各自保命,卫兵们跑的跑逃的逃,连个影子都找不到。兵荒马乱之际,举目茫茫,极为紧急。就在最为紧要的关头,只留下了侍中嵇绍一人,独自护在皇上的身边,保护着他的安全。这时,无数森森冷冷的飞箭,从四面八方射了过来,嵇绍护在惠帝的身上,用身体挡住了雨一般的流箭,一时间,鲜红的血液,喷洒在惠帝的御衣上,留下了一片片殷红殷红的血迹,嵇绍倒在了血泊中。他用最为壮烈的牺牲,呈现着对父亲精神的延续与诠解,如此地从容而又忠烈。   动乱平定之后,左右侍从看到上的衣服,溅满了无数的血迹,就准备拿去洗,但是被惠帝拒绝了。他无限感伤地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掉。……语不成声,至为悲切。战场上的那一幕还恍若昨日,而节烈的忠臣,却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惠帝要永远保存这件血衣,这是国家的柱石与忠臣,用生命的代价所诠释的,对“忠”至诚的理解与实践,这铭记着皇上对他永志不忘的追思。   自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嵇绍不惜生命,坦然就义,独自护卫保驾,如此忠烈的壮举,其深厚的根源,正是源于内心至诚的孝顺之心,所谓“移孝作忠”,这正是最为真实的写照。宋朝的文天祥,曾经在《正气歌》中赞美了嵇侍中血。多少年之后,就如同嵇康给儿子伴随一生的影响那样,嵇绍忠烈的精神,也曾深深激励过,同是国之才俊柱石的文天祥,激励着他,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壮怀激烈,保家卫国。
  编辑本段以身殉道
  嵇绍
  嵇康“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他的儿子嵇绍,当然也似凤凰涅盘,人中矫龙。他一来到洛阳,就好似精灵下落凡间,仙女 当时地图
  沐浴清河,在京城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他在众人中,就好比仙鹤在鸡群里独舞,明月在群星中闪亮,他是如此之美,美的不带一点尘俗,在京城庸俗的珠光宝气里,他就好比一块不加雕琢,却清澈无暇的天然美玉,使观者不由地为之陶醉,为之拜倒。   嵇绍的父亲嵇康   嵇绍不但继承了嵇康龙章凤姿的外貌,言语犀利的词锋,更重要的是他也继承了嵇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格。
  晋惠帝
  公元304年,晋惠帝的车队在荡阴被成都王司马颖的部队团团包围,面对血淋淋的屠刀,那些平日里满口仁义道德的君子哪里去了?他们背叛忠孝,四散逃命;面对狰狞残忍的敌人,那些整日“之乎者也”的老儒又哪里去了?他们抛弃礼仪,抱头鼠窜。此时,只有嵇绍也唯有嵇绍,跳下马,登上皇辇,如泰山一般仗剑护在惠帝身前。那时,敌军人数众多,一眼望去,如浩瀚汪洋,不见尽头,可嵇绍毫不退缩,他知道他所捍卫的不仅是身后的这个弱智皇帝,而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精神内核,他决心誓死卫道。只见,敌人如波涛般汹涌奔腾而来,嵇绍倾尽平生所学,就想海边的高山一样让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有来无回。鲜血渐渐染红了他白皙清透的玉手,血迹慢慢爬上了他冰雕玉琢的面孔,太阳缓缓沉入西边,血染的红霞开始浮现天际。战至黄昏,一堆一堆的敌军尸体在嵇绍脚下垒成座座小山,而这个意气风发的美少年仍然同泰山一般昂首屹立在中国的大地之上。面对继续如洪水而来的上万敌军,面对如太阳般渐渐西沉的儒家精神,嵇绍仍旧面无异色,他从衣衫里取出了个牧笛,然后闭上了他忧郁如一池秋水的双眼,吹响了笛声。这声音,悠扬、飘逸、绝俗、高贵,好似一排仙鹤飞上青天,又好比一条巨龙冲上碧宵。嵇绍用他的忠诚捍卫了一个儒者最本质的道德信念;嵇绍用他的生命重又奏响了千古奇绝的《广陵散》,使的这一象征着人类最高贵品质的乐曲重现人间。敌军听闻此乐后,也停止了向前,因为他们知道,前面已经没有了攻击目标,有的只是一座高山,一座人类的丰碑。   有人可能会问,嵇康当年死于司马氏之手,其子嵇绍又为司马氏死节,这样岂不父子矛盾?但事实是嵇氏父子不是单纯的为一国一姓尽忠,而是捍卫儒家最基本的精神内核。任何篡位谋逆,试图挑战儒家纲常的人或集团,都会遭到他们誓死的抵抗。他们其实都是求仁得仁,以身殉道。
  编辑本段拒演事件
  嵇绍是西 嵇绍
  晋有名的贤士,为嵇康之子,当时任侍中郎。   齐王司马冏不拘小节,某日与董艾等人中宫中闲聊,畅谈国家大事。嵇绍穿着朝服求见,董艾就对齐王说:“嵇绍善丝竹,可命他弹琴让大伙儿乐乐。”司马冏也正有此意,就命人抬琴进来请嵇绍演奏。嵇绍不愿意,司马冏就说:“今天大家都挺高兴,你又何必如此扫兴呢?”嵇绍庄重是回答:“您是主持政事的君王,更应讲究礼仪,端正秩序。我今天穿着整整齐的礼服前来见您,您怎能让我做些乐工的事呢?如果,我身着便服,参回私人宴会,那倒不敢推辞了。”   古时,在什么场合,见什么人,穿什么衣服,做什么事,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齐王和董艾等人听了此话后,都很惭愧。永安六年(公元304年)时,八王之乱,陈险挟晋惠帝与成都王颖交战,在荡阴大败。嵇绍以身护卫惠帝被杀,血溅帝衣,被称为忠臣。
  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原文记载
  绍字延祖,稽康子。武帝时征为秘书丞,历汝颍太守,徐州刺史。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赵王伦篡位,署为侍中。惠帝反正,选为御史中丞,未拜;复为侍中,荡阴之败遇害,赠侍中金紫光禄大夫,进爵为侯。元帝为左丞相,表赠太尉。及即位,追谥曰忠穆。有《集》二卷。
  鹤立鸡群
  鹤代表高雅,鸡意谓平庸。鹤立鸡群,当然超乎脱俗了。这说的是晋代嵇绍的事。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象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
  嵇绍不孤
  在嵇康临死之前,没有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自己的哥哥嵇喜,没有托付给他敬重的阮籍,也没有交给向秀,而是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自己的儿子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这才叫真正的朋友,这才叫真正的知己。在嵇康死后,山涛对待嵇康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康的儿子养大成才。山涛和王戎,在嵇康被杀害之后,对嵇绍一直都特别的照顾。他们尽到了朋友应尽的道义与责任,使得这个孤弱的孩子,即使失去了父亲,却还拥有他们慈父般的关怀与教导,不再那么无依无靠,这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十八年后,嵇康的儿子嵇绍也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后来还成为晋朝的忠臣。朋友之间感人至深的信义与友情,也成为了千古传扬的佳话。
  编辑本段后代评论
  日知录评价
  顾炎武
  顾炎武《日知录》“卷之十三”的《正始》中,对“竹林名士”嵇康之子嵇绍,作了引述批评:“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馀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也。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坏天下之不韪而不顾。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
  正始
  顾炎武这篇文章题目“正始”,是三国时曹魏“少帝”——史称齐王(《资治通鉴》题为“邵陵厉公”)的年号;开始本来是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朝政,司马懿寻机挫败了曹爽,司马家族从此独揽曹魏大权。魏元帝景元初,山涛要推荐离职在家的嵇康出来做官;嵇康不愿意在司马氏掌权的朝廷中办事,写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称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惹恼了独揽曹魏大权图谋篡位的司马昭(晋文王)。不久司马昭就找了个借口杀害了嵇康。魏元帝咸熙二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夺过曹魏政权,建立晋朝,自己做皇帝。这时候山涛又推荐嵇康的儿子嵇绍出来做官。嵇绍当时在闭门隐居,也想要推辞掉山涛的推荐;山涛就对嵇绍说:“我为你考虑很久了;天地运转,春夏秋冬,都是在不停地消长更替,何况人呢?”意思是要嵇绍“与时推移、识时务者为俊杰”。
  山涛
  山涛劝嵇绍出来做官的这句话,当时就流传开来,被人们赞颂为“名言”。而顾炎武却认为:山涛这句话败坏了人伦义理、伤害了孔孟儒家的“名教”;甚至于导致全天下人都不要父亲、不守“孝道”。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最重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因此,“孝”是“忠”的基础。《论语》开篇第二段话就是:“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汉代还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提法。也就是说,“孝”才是儒家伦理的关键和根本。不“孝”的人,怎么谈得上“忠”,怎么能指望他“忠”呢?顾炎武说:嵇绍是曹魏的臣民;司马炎本来也是曹魏的臣子,并不是嵇绍的君主。司马炎之父司马昭无理地杀害了嵇绍的父亲嵇康,嵇绍本来应该记恨,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可是嵇绍却接受山涛的劝诫和推荐,出仕到司马炎手下做官,这是“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在他没有死之前,出仕晋朝三十多年,他作为不要父亲、不守“孝道”之人,苟活在世上已经很久了。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中,在“荡阴”那个地方,乱兵“飞箭雨集”射向皇帝,嵇绍“以身捍卫”,死在皇帝身边。嵇绍的行为被褒为“忠义”(唐代官修历史《晋书·忠义列传》排他在第一名),但是这怎么足以赎回他不要父亲、不守“孝道”的罪行呢!况且当初嵇绍出仕的时候,岂能预知后来必定发生皇帝遭遇危险的事情,使他可以舍身救驾成就“忠义”之名,而掩盖他“不孝”的罪责呢?顾炎武这样说的意思是:嵇绍出仕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行为败坏了儒家伦理,仍然“知法犯法”,不可原谅!
  总结
  顾炎武由此总结说:“从曹魏“正始”年间以来,儒家最基本的“父子、君臣”的人伦道德被败坏,这种情况遍及中国。像山涛这样的人,作了异端邪说的罪魁,还劝说得连嵇绍这样本来贤明的人也不顾败坏人伦道德而去做官谋求私利。”。   接着,顾炎武又补充论证说:王裒的父亲王仪是司马昭手下的官吏,由于讲直话而被司马昭杀害,王裒因此坚决不出仕晋朝,隐居授徒为生;如果要表彰嵇绍为“忠义”,那就一定要抨击王裒为不“忠义”才行哪(唐代官修历史《晋书》列王裒于“孝友列传”)?后来刘聪、石勒相继拥兵自重当皇帝,攻打晋朝;刘聪还俘虏了晋怀帝,让他穿着青色衣服(贱服)在酒宴上给人们酾酒劝酒。晋朝的官员们纷纷投降刘聪、石勒,甚至看着他们过去的君主受到“青衣行酒”的侮辱也无动于衷。既然当时舆论认为嵇绍这样不守“孝道”改投新主的人也能成就“忠义”,那又怎么能责怪这些投降敌人的晋朝官员“没有心肝”呢!   从顾炎武的这个评述,我们可以了解,在顾炎武心目中,孔孟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道德,应该怎样推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15
嵇绍是嵇康的长子,生于西晋太康年间(280年-289年),卒年不详。以下是他的主要经历和事迹:1. 家世背景嵇绍父亲嵇康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曾为吴郡太守、丹阳尹等职,被誉为“八王之乱”的牺牲品之一。嵇绍自幼聪颖,受到父亲的熏陶影响,热爱文学和儒学。2. 求学历程嵇绍年轻时曾经随父亲到长沙,游学于当地的名士之间,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后来又到京城长安,拜孔恂、张华等为师,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和哲学思想。3. 官场生涯嵇绍曾经在西晋官场出任御史中丞、祠部郎中等职,后来因为亲近异己的官员而被贬为桂阳太守。桂阳府郡治地处偏远,嵇绍虽然受到了多方阻挠和压制,但仍然竭尽所能为民众服务,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4. 文学成就嵇绍是西晋末年的重要文学家之一,其所作诗文风格清新优美,思想气韵深邃。他与陶渊明、谢灵运等人一起被称为“竹林七贤”,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嵇绍最著名的作品是《帝京篇序》,其中提出了“清夷宗,二德之基”的思想,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5. 被迫自杀西晋末年,嵇绍隶属的桂阳镇被司马炎子孙濮阳王司马承攻破,他被俘虏并被带回长安。司马承宴请文士,要求嵇绍与众人共饮,但嵇绍拒绝了。于是,司马承命令警卫持刀逼迫嵇绍自杀,他毅然跳井而死。他的悲惨遭遇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传奇,为后世所传述。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28
嵇绍(253年—304年),字延祖。谯国铚(今安徽淮北临涣)人。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 ,西晋时期文学家。
嵇绍十岁时,嵇康被掌权的司马氏集团杀害,嵇绍也被迫退居乡里,不得出仕。后在山涛劝解下被举荐为秘书丞,历任汝阴太守、豫章内史、徐州刺史,后因长子去世离职。
元康(291年-299年)初年,任给事黄门侍郎,不与外戚贾谧等人结交,等到贾谧被杀后,嵇绍因不屈权贵,被封为弋阳子,迁任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
建始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嵇绍接受他的任命,担任侍中,晋惠帝司马衷反正后,仍以嵇绍为侍中。后因公事免职,齐王司马冏任其为左司马,司马冏被杀后返乡。
不久,被征为御史中丞,又复任侍中。长沙王司马乂拜嵇绍为使持节、平西将军,以安定军心。司马乂被害后,复任侍中,与百官被成都王司马颖废为庶人。不久,朝廷讨伐司马颖,恢复嵇绍的官爵。嵇绍奔赴荡阴,正值王师大败,百官奔走,嵇绍拼死保卫惠帝,最终遇害。
后来,河间王司马颙上表请赠嵇绍司空、进爵弋阳公未成。东海王司马越路经嵇绍墓时,上表怀帝赠嵇绍侍中、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进爵弋阳侯。晋元帝司马睿为左丞相时,赠嵇绍太尉,司马睿即位后,赐谥忠穆。有文集二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