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齐学?属于儒学范畴吗?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哪些啊?

董仲舒不是吸收了齐学的一些内容,对过去的孔孟儒学进行了改造吗?可什么是齐学我不清楚。谢谢~~

西汉前后,齐学、鲁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形态是儒家中的所谓“齐学”、“鲁学”。

战国时期稷下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不仅影响到当时各国学术集团的出现,而且影响到秦朝博士制度的建立。秦朝七十博士官的设置及其咨询职志就是参考稷下学宫而来,只不过后来变了味道而已。秦的“焚书坑儒”对儒家是一沉重打击,尤其是儒家的传经派,他们除了壁藏经书蛰伏起来,几乎再也无事可做。生存危机使传经派继续分化,一批所谓“不知时变”[7]者仍然固守旧统,一批灵活权变者则揣摩经义创新,试图以经参政。

秦汉之际,孔甲、叔孙通师徒的言行较为直观地反映了儒家内部齐、鲁学风的分化。孔甲乃孔子九世孙,秦末投张楚任陈王博士,时人批评他“淡泊世务,修无用之业,当身不蒙其荣,百姓不获其利”[13];陈胜评论他“‘儒者可与守成,难于进取’,信哉博士”[13],是属于鲁学的典型传经派。叔孙通乃孔甲弟子,孔甲评价他“能见时变”[13],“学儒术而知权变”。他辞师进京任秦朝待诏博士,以巧于应答而免祸晋升,后追随刘邦任博士,号“稷嗣君”,说明他饶有稷下学风。当皇帝刘邦无策约束功臣时,叔孙通建议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7](P2722)并特别解释说:“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7](P2722)他到鲁地征聘儒生制定朝仪,有两儒生讽刺他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7](P2722)而叔孙通则反唇相讥:“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7](P2723)显然,鲁两儒生与孔甲一样同属鲁学风格,而善权变通的叔孙通则迥然不同,礼仪一成,上下皆大欢喜,弟子称他“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7](P2724)司马迁也给予高度评论:“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7](P2726)叔孙通平生所为善于权变,顺应时势,尤其是“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而制朝仪的创举,灵活地把儒家古经变通进现实政治中,表现了典型的齐学之风。

这一时期,出现了几部明显反映儒家齐、鲁学风分化的对立性代表作,即《公羊》与《谷梁》的对立,《齐诗》与《鲁诗》的对立,《齐论》与《鲁论》的对立。

《公羊》据说传于齐人公羊高,代代家传,到汉景帝时由公羊寿和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谷梁》据说传于鲁人谷梁赤,大体与《公羊》同时并传,成书时间可能稍晚《公羊》。《公羊》以传“微言大义”著称,“任于权变”[14],“多言灾异”[15],善于迎合时政,是西汉前期最时髦的学说。董仲舒学术成名、公孙弘拜相封侯,都是赖于研治《公羊》,甚至可从某种意义上说,连整个儒学在汉代登上两千年统治地位也是借助了当时发挥《公羊》学“微言大义”的直接契机。《谷梁》惟传“大义”不传“微言”,浓于训诂而淡于应时,思辨色彩逊于《公羊》。韦贤等人所谓“《谷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准确地概括了两家经说的不同学术风格。

《齐诗》创于齐人辕固,辕固以《诗》任景帝博士曾在景帝前与黄生激烈地辩论汤、武革命问题,又因儒道之争而被窦太后逼进兽圈与野猪搏斗,直到九十多岁还热衷于参政,其后,《齐诗》有翼、匡、师、伏之学,多出齐地,门徒繁衍,并成显贵,可见《齐诗》的趋时风格。《鲁诗》由荀子、浮丘伯、鲁人申培一脉相传。浮丘伯又称“包丘子”,是荀子的传经弟子,“昔李斯与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遂取三公……包丘子饭麻蓬黎,修道白屋之下,乐其志,安之于广厦刍豢”[16]。他在鲁地隐于民间传经,知名弟子有鲁人穆生、白生、申培及刘邦胞弟刘交,所传主要为《鲁诗》,由申培成书。刘交封为楚王后,同门云集彭城,彭城便兴起一个鲁学中心。这个中心以申培师徒、刘交及其后人为代表人物,以《鲁诗》和《谷梁》为基本经典。申培既传《鲁诗》又传《谷梁》,其徒江公亦两经兼传,可谓申公衣钵传人。彭城鲁学的治学特点是“训故以教”,“疑者则阙弗传”[3]的训诂精神,实乃汉武帝所云“朴学”,虽然参政,但不善于迎合时务。申培对武帝向他请教国策的回答是“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7],竟把当时正在大张旗鼓欲有作为的年少天子堵得哑口无言;江公与《公羊》学象董仲舒并侍武帝,“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3]。可见《鲁诗》及彭城鲁学的尚古风格。

汉初,《论语》产生齐、鲁两家学说,虽不知成书何人之手,然可断分别出于齐人、鲁人。《齐论》传者有王吉、庸生、宋畸、贡禹、张禹等人,《鲁论》传者有龚奋、夏侯胜、夏侯建、韦贤、萧望之、张禹等人。其5中多为公卿名臣,如韦贤、张禹皆任丞相,萧望之、张禹都是帝师。

西汉儒家中齐学与鲁学的对立比较明显,尤其儒家经学登上统治地位后,这种对立突出地表现于经说之中。不过,齐学、鲁学虽有不同,但都属今文经学,都立于博士跻身政治舞台,并肩从政,具有一致利益,且又互相吸取,到西汉后期便有了融合的趋势。例如,萧望之初治《齐诗》,后治《鲁论》,齐学鲁学兼习并修。“张禹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二篇,从《鲁论》二十篇为定,号《张侯论》”[17],《张侯论》一出,《齐论》、《鲁论》逐渐衰微。西汉末期,经古文学起而争夺政治地位,于是同属今文学的齐、鲁对立宣告让位。

参考资料:http://www.qlwh.sdnu.edu.cn/index.php?message=101000&item=org_qlwhyjqk&key=art_id&id=8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