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的失败原因是

如题所述

我认为造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即明朝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统治阶级与起义军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关外异族(主要是满族)之间的矛盾。

明朝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可以从明初的靖难之役说起,明太祖朱元璋夺得皇位后猜忌功臣,赋予镇守各地的藩王节制将帅的权利,造成了“尾大不掉”的隐患。洪武末期朱元璋立已故太子朱标之子朱允文为皇太孙。1398年朱允文(建文帝)继承皇位。因感其皇位受到个藩王的威胁,在大臣齐泰 黄子澄的帮助下,着手削藩,在一年之内连削周 齐 代 湘 岷五王,致使皇族内部矛盾激化。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北京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建文帝内无良相,外无良将,举措一再失当,先后败于普沱河沟河 郑林坝 白沟河 夹河.1402年燕兵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靖难之役是在明朝统治阶级皇族内部矛盾不断激化而产生的一个历史事件。因在靖难之役中得到宦官的帮助,更加信任宦官,其即位后给与宦官出使 出征 监军 侦缉等权利,这些宦官利用与皇帝亲近的机会博得皇帝的欢欣,加之明中后期皇帝昏庸,往往让宦官代自己处理朝政,宦官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拉邦结党,陷害异己更加激化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的宦官势力特别猖獗,他们分别是东汉,唐朝和明朝,这三个朝代的灭亡与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有很直接的关系。但是我认为明朝的宦官专政对当时社会发展所造成的破坏远远超过汉唐及其他朝代。这些宦官上勾结后妃外戚,把持朝政结党营私,陷害忠良,下盘剥百姓,气焰熏天,为后世深恶痛绝。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了明朝宦官专政呢?我认为造成宦官专政原因之一是朱元璋建立了一个高度专制集权的政府,因为高度的专制集权所产生的重要后果就是皇帝不信任大臣,担心大臣会反对自己的统治,所以朱元璋一面禁止宦官干预朝政,并在朝内树立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一面又派宦官监军。明成祖朱棣因在靖难之役中得到宦官帮助更加信任宦官,在他迁都北京后设立了特务机构东厂,用于监视群臣。这个机构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宦官,由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对他们活动的大力支持,这也等于在无形中助长了宦官的嚣张气焰,他们开始树立党羽,打击异己,在明成祖朱棣做皇帝的二十多年里,虽然宦官的势力逐渐强大,但是仍然没有左右朝政的能力。明代的宦官专权是从英宗朱祁镇同志式的王振开始的。王振原为教官,后净身入宫,英宗做太子时,即朝夕侍候其左右。英宗登基后即任命王振掌管司礼监。据史料记载,英宗非常宠信王振,言无不从,呼为“先生”而不称名.英宗初年,上面有太皇太后张氏主政,下面有元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辅政,王振受到压制,尚不敢放肆。后来太皇太后及“三杨”先后死去,朝政由王振把持,朝中大臣皆呼王振为"翁父”,明朝宦官专政从此正式走向历史舞台。

在王振(因土土木堡之变)倒台后又有两个太监的权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是武宗朱厚照时期的刘瑾,熹宗朱由校时期的魏忠贤(被明朝官员称为九千岁,皇帝为万岁)。这些宦官擅权纳贿,结党营私,残害异己,败坏朝纲;广置田庄,横征暴敛,滥施酷刑,欺压百姓,危害甚众。(称为阉党)这是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个原因直接引起了明朝中后期的党争。

明朝末年的党争始于明神宗万历中期,终于南明朝灭亡,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这半个多世纪的党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神宗万历中期至明熹宗天启初年,这一阶段是党争的起始时期,主要是代表中小地主机商人阶级的东林党与代表大官僚大地主的齐、楚、浙等党之争。因为这些党派斗争与宦官专权产生矛盾,所以引发了一些列宫廷事件。

首先是“争国本”这件事;明神宗皇后无子,恭妃生长子朱常洛(明熹宗),郑贵妃生三子朱常洵。因神宗宠爱郑贵妃,便欲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怕遭到朝臣的反对,所以迟迟未立太子。群臣深以为忧,先后柬言者蜂起,他们以维护祖制为名要求立朱常洛为太子。而言者皆得罪,被降调着无数。群臣力争十五年终迫使神宗勉强同意立朱常洛为太子。此后宫廷有发生了挺击、红丸、移宫三案,这三大案全都围绕着争国本一事而来。

万历四十三年(即1615年)蓟县一名张差之人持木棍闯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打伤受门内侍,被擒住,经过审问其供认是受郑贵妃宫中太监庞保、刘成指使。神宗包庇郑贵妃将张差定位疯癫,处死,并秘密处决庞保、刘成。事后万历帝找各种借口将主张追查的大臣加以贬斥。史称“挺击案”

万历四十八年(1620)神宗病逝,太子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不久光宗患痢疾,郑贵妃亲信、御药房太监崔文生进泻药,光宗病情恶化。鸿胪寺丞李可灼进‘仙丹’红药丸两粒,光宗服后去世。东林党人弹劾崔文生、李可灼。崔、李二人被罢官流放,魏忠贤专权后为此二人翻案。史称‘红丸案’。

光宗朱常洛病重时,长子朱由校十六岁,生母王才人早逝,命李选侍居乾清宫照料长子。光宗死后,郑贵妃与李选侍欲控制皇长子以把持朝政,被东林党人发觉,被迫迁出乾清宫。这就是历史上的‘移宫案’。

明朝党争的第二阶段大致是熹宗天启中后期,这也是党争最激烈的阶段,主要是东林党与阉党之争。明熹宗天启皇帝登基后,其乳母客氏于秉笔太监魏忠贤勾结霍乱朝政。之前与东邻党争斗的诸党及非东林党成员均投靠魏忠贤,形成阉党,天启后期阉党在与东林党的争斗中逐渐取得优势,东林党遭到了残酷的打压。

明朝党争的第三个阶段是在明崇祯时期,这也是明朝党争的最后阶段,主要也是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争斗。熹宗死后信王朱由检(崇祯)即位。崇祯帝即位初期利用东林党与阉党间的矛盾对其予以打击。但是他没能吸取前几人皇帝的经验,继续崇信宦官,也使得明政权进一步走向灭亡的深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15
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讲,任何一个王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原有落后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无法满足经济基础的要求而导致的。
明朝灭亡同样是这样——明朝末期自耕农经济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地主大肆侵占土地,土地私有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其次,崇祯皇帝刚愎自用,残n杀大臣,明朝末年党争过于激烈,大臣往往是先党后国,至国事于不顾

新兴的后金政权充满活力,努尔哈赤组建的奴n隶军队过于强悍、

农民军队的打击

还有明朝意外遭遇了影响极大的小冰河期,气温很低,而且气温最低的阶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这段时间,气温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万年以来的次低点,在百万年也是最低的6、7个极度寒冷的时期之一。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极度寒冷的时期骤然加剧,粮食产量骤然下降,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明熹宗在位期间,政治更加腐败黑暗。明熹宗由于幼年丧母,对乳母客氏有特殊感情。客氏与宦官魏忠贤狼狈为奸。明熹宗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结果导致东林党与其它党斗争不断,明熹宗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借此机会干预政治,将反对党的势力集结,号为阉党。1624年阉党控制内阁,魏忠贤更加张狂,其爪牙遍布中央与地方。在权势最盛时,魏忠贤的养子竟能代替皇帝祭太庙。全国遍布他的生祠,并号为九千岁后又称九千九百岁。更有阉党的国子监生提出魏忠贤配孔子,魏忠贤父配启圣公。魏忠贤并大肆打击东林党,借“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为由,唆使其党羽伪造《东林党点将录》上报朝廷,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由于阉党水平低下,政理不修。国家内部饥荒频传,民变不断,外患持续,明朝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地。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王恭厂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维华之药而去世,其五弟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年号崇祯[45]。

明思宗即位后,锐意铲除魏忠贤的势力以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客氏移居宫外,最后押到浣衣局处死。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于途中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明思宗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然而党争内斗激烈,明思宗不信任百官,他刚愎自用,加强集权[45]。

当时东北方的后金(即后来的清朝)占领辽东地区,袁崇焕等人于辽西宁远、锦州等抵御后金可汗皇太极的入侵。1629年皇太极改采绕道长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焕紧急回军与皇太极对峙于北京广渠门。经六部九卿会审,最后杀袁崇焕,史称己巳之变。不久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建国清朝。并且五次经长城入侵明朝直隶、山东等地区,史称清兵入塞。当时直隶连年灾荒疫疾,民不聊生[47]。辽西局势亦日益恶化,清军多次与明军作战,最后于1640年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人投降,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45]。

明朝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本身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最后成立大西政权)。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缢,明亡[45]。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5-31
统治者奢侈腐化,宦官专权
造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即明朝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统治阶级与起义军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关外异族(主要是满族)之间的矛盾。

明朝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可以从明初的靖难之役说起,明太祖朱元璋夺得皇位后猜忌功臣,赋予镇守各地的藩王节制将帅的权利,造成了“尾大不掉”的隐患。洪武末期朱元璋立已故太子朱标之子朱允文为皇太孙。1398年朱允文(建文帝)继承皇位。因感其皇位受到个藩王的威胁,在大臣齐泰 黄子澄的帮助下,着手削藩,在一年之内连削周 齐 代 湘 岷五王,致使皇族内部矛盾激化。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北京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建文帝内无良相,外无良将,举措一再失当,先后败于普沱河沟河 郑林坝 白沟河 夹河.1402年燕兵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靖难之役是在明朝统治阶级皇族内部矛盾不断激化而产生的一个历史事件。因在靖难之役中得到宦官的帮助,更加信任宦官,其即位后给与宦官出使 出征 监军 侦缉等权利,这些宦官利用与皇帝亲近的机会博得皇帝的欢欣,加之明中后期皇帝昏庸,往往让宦官代自己处理朝政,宦官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拉邦结党,陷害异己更加激化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的宦官势力特别猖獗,他们分别是东汉,唐朝和明朝,这三个朝代的灭亡与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有很直接的关系。但是我认为明朝的宦官专政对当时社会发展所造成的破坏远远超过汉唐及其他朝代。这些宦官上勾结后妃外戚,把持朝政结党营私,陷害忠良,下盘剥百姓,气焰熏天,为后世深恶痛绝。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了明朝宦官专政呢?我认为造成宦官专政原因之一是朱元璋建立了一个高度专制集权的政府,因为高度的专制集权所产生的重要后果就是皇帝不信任大臣,担心大臣会反对自己的统治,所以朱元璋一面禁止宦官干预朝政,并在朝内树立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一面又派宦官监军。明成祖朱棣因在靖难之役中得到宦官帮助更加信任宦官,在他迁都北京后设立了特务机构东厂,用于监视群臣。这个机构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宦官,由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对他们活动的大力支持,这也等于在无形中助长了宦官的嚣张气焰,他们开始树立党羽,打击异己,在明成祖朱棣做皇帝的二十多年里,虽然宦官的势力逐渐强大,但是仍然没有左右朝政的能力。明代的宦官专权是从英宗朱祁镇同志式的王振开始的。王振原为教官,后净身入宫,英宗做太子时,即朝夕侍候其左右。英宗登基后即任命王振掌管司礼监。据史料记载,英宗非常宠信王振,言无不从,呼为“先生”而不称名.英宗初年,上面有太皇太后张氏主政,下面有元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辅政,王振受到压制,尚不敢放肆。后来太皇太后及“三杨”先后死去,朝政由王振把持,朝中大臣皆呼王振为"翁父”,明朝宦官专政从此正式走向历史舞台。

在王振(因土土木堡之变)倒台后又有两个太监的权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是武宗朱厚照时期的刘瑾,熹宗朱由校时期的魏忠贤(被明朝官员称为九千岁,皇帝为万岁)。这些宦官擅权纳贿,结党营私,残害异己,败坏朝纲;广置田庄,横征暴敛,滥施酷刑,欺压百姓,危害甚众。(称为阉党)这是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个原因直接引起了明朝中后期的党争。

明朝末年的党争始于明神宗万历中期,终于南明朝灭亡,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这半个多世纪的党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神宗万历中期至明熹宗天启初年,这一阶段是党争的起始时期,主要是代表中小地主机商人阶级的东林党与代表大官僚大地主的齐、楚、浙等党之争。因为这些党派斗争与宦官专权产生矛盾,所以引发了一些列宫廷事件。

首先是“争国本”这件事;明神宗皇后无子,恭妃生长子朱常洛(明熹宗),郑贵妃生三子朱常洵。因神宗宠爱郑贵妃,便欲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怕遭到朝臣的反对,所以迟迟未立太子。群臣深以为忧,先后柬言者蜂起,他们以维护祖制为名要求立朱常洛为太子。而言者皆得罪,被降调着无数。群臣力争十五年终迫使神宗勉强同意立朱常洛为太子。此后宫廷有发生了挺击、红丸、移宫三案,这三大案全都围绕着争国本一事而来。

万历四十三年(即1615年)蓟县一名张差之人持木棍闯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打伤受门内侍,被擒住,经过审问其供认是受郑贵妃宫中太监庞保、刘成指使。神宗包庇郑贵妃将张差定位疯癫,处死,并秘密处决庞保、刘成。事后万历帝找各种借口将主张追查的大臣加以贬斥。史称“挺击案”

万历四十八年(1620)神宗病逝,太子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不久光宗患痢疾,郑贵妃亲信、御药房太监崔文生进泻药,光宗病情恶化。鸿胪寺丞李可灼进‘仙丹’红药丸两粒,光宗服后去世。东林党人弹劾崔文生、李可灼。崔、李二人被罢官流放,魏忠贤专权后为此二人翻案。史称‘红丸案’。

光宗朱常洛病重时,长子朱由校十六岁,生母王才人早逝,命李选侍居乾清宫照料长子。光宗死后,郑贵妃与李选侍欲控制皇长子以把持朝政,被东林党人发觉,被迫迁出乾清宫。这就是历史上的‘移宫案’。

明朝党争的第二阶段大致是熹宗天启中后期,这也是党争最激烈的阶段,主要是东林党与阉党之争。明熹宗天启皇帝登基后,其乳母客氏于秉笔太监魏忠贤勾结霍乱朝政。之前与东邻党争斗的诸党及非东林党成员均投靠魏忠贤,形成阉党,天启后期阉党在与东林党的争斗中逐渐取得优势,东林党遭到了残酷的打压。

明朝党争的第三个阶段是在明崇祯时期,这也是明朝党争的最后阶段,主要也是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争斗。熹宗死后信王朱由检(崇祯)即位。崇祯帝即位初期利用东林党与阉党间的矛盾对其予以打击。但是他没能吸取前几人皇帝的经验,继续崇信宦官,也使得明政权进一步走向灭亡的深渊。
第4个回答  2012-04-19
统治者哪个朝代不是奢侈腐化的,也有一时不败亡的,吏治腐化,体制落后,经济崩溃,决策层的愚蠢,灾害的出现,底层人民生存压力大,才是大头,怪到几个宦官身上显然是不合理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