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怎么读?

如题所述

蒹葭的读音是jiān jiā,声母都是j,韵母是ian和ia,声调都是第一声。

释义:

1、蒹和葭都是价值低贱的水草,因喻微贱。亦常用作谦词。

2、泛指思念异地友人。

引证释义:《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一、萋萋 [ qī qī ] 

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冰心《往事(二)》十:“遍天涯长着萋萋的芳草,我要从此走上远大的生命的道途!”

二、苍苍 [ cāng cāng ] 

1、灰白色。

2、形容茂盛的样子。

3、深青色。

《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这碧绿苍苍的伊犁河水呀,到了阳春时节你也会飘浮着乌孙山的花瓣、荡漾着乌孙山的芳香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1

[jiān jiā] 。

葭:声母j 韵母ia声调第一声。

蒹:声母j 韵母ian声调第一声。

出自《国风·秦风·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

作品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释意: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扩展资料

赏析: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

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2-24

“蒹葭”的读音为jiān jiā,声母为j、j,韵母为iān、iā,声调为第一声、第一声。

表达意思:指特定生长周期的荻与芦,蒹和葭都是价值低贱的水草,因喻微贱,亦常用作谦词。

词性:通常在句中用作名词。

例句:有一种人极善蒹葭玉树,随机应变。

扩展资料:

“蒹葭”的同义词介绍:芦苇

读音:lú wěi

表达意思: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根状茎十分发达。秆直立,高1-3米,具20多节;芦苇为全球广泛分布的多型种,生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湿地;芦苇多种在水边,在开花季节特别漂亮,可供观赏。

词性:通常在句中用作名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2-24

蒹葭的读法是jiān jiā(声母:j,j;韵母:ian,ia;声调:阴平,阴平)。

蒹葭指特定生长周期的荻与芦。蒹指没长穗的荻,葭指初生的芦苇。芦苇的植株高大,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茎秆直立,秆高1~3米,节下常生白粉。

叶鞘圆筒形,无毛或有细毛。叶舌有毛,叶片长线形或长披针形,排列成两行。叶长15-45厘米,宽1-3.5厘米。

扩展资料

芦苇的生长习性和分布地区:

芦苇是经常见到的水边植物,芦苇常会和寒芒搞混,区别是芦苇的茎是中空的,而寒芒不是,另外,寒芒到处可见,芦苇是择水而生。

芦苇生长于池沼、河岸、河溪边多水地区,常形成苇塘。在我国则广布,其中东北的辽河三角洲、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新疆的博斯腾湖、伊犁河谷及塔城额敏河谷,华北平原的白洋淀等苇区,是大面积芦苇集中的分布地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2-24

读作:jiān jiā。

蒹,拼音:jiān,声母是j,韵母是ān,读作第1声。

葭,拼音:jiā,声母是j,韵母是ā,读作第1声。

《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

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当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