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忠义形象的具体体现与特征

简单扼要,概括性点,或者是其忠义文化的象征,在我们历史或者现当代是体现在什么地方,什么方面;与其特征是什么?

0忠义仁勇,诚信礼智,可概括出你的问题,0忠。忠于国家,忠于朝廷,忠于集体,忠于自己选择的扶汉抗曹事业,是关公一生的大节,是他的社会宏愿和政治理想。关羽的祖父和父亲皆治《春秋》之学,从小就受到忠义思想的熏陶。他熟读《春秋》,戎马倥偬也手不释卷,大略能够背诵。他对春秋大义的追求和实践,有着终其一生的精神自觉。关公一身武艺,在那个混乱时势,跟着谁也是高官厚禄、封妻荫子,但他选择了刘备为自己的同志和领袖,高举扶汉大旗,艰苦备尝、出生入死、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和生命。

00义。遵循社会正义和同志间的义气,是关公一生的道德追求。三国的争战,实际上是一场正义与野心、忠诚与阴谋的较量,而那时候的多数历史人物,叛附不定,追求的是实际利益和个人前程。关公选择了正义的事业(即儒家向往的政治社会秩序),不惜身殉;选择了志同道合的战友,生死不渝。他和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终生兄弟般的骨肉情谊,是人世间人际关系的楷模,是义同生死的友情典范。挂印封金,绝然脱离曹营;不畏艰险,千里追寻刘备,是他大义人生最突出的表现。

00仁。仁德施政,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关公终生的政治追求。追随刘备,主要就是向往刘备这样一位宽仁厚德、仁爱苍生的领袖;反对曹操,主要是由于曹操的篡汉野心和动辄屠城的残忍暴虐。关公和刘备的队伍则从来没有妄杀无辜、滥杀降卒,不论怎样危急情况都不会放弃保护百姓。他“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关怀下层部属和普通士兵,善待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在董督荆州事期间,仁爱民众、保境安民,人民安居乐业。

00勇。关公的神勇,史册永载,民间传颂。刮骨疗毒,天下赞其坚毅;单刀赴会,天下赞其无畏;单骑护嫂千里寻兄,天下赞其威武。汉津救败军,江北阻李通,青泥拒乐进,驻守荆州独自面对曹魏、东吴两大军事集团,他是统帅,又是英勇的战士。河北名将颜良来犯白马,曹营无人能敌,“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无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北伐襄樊,关公年近六旬,而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斩庞德、俘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00诚。诚实,诚意,真心实意,心无私藏,是关公的交友原则和处人方式,是关公的操守和品行。匡扶汉室,旗帜鲜明,赤诚一片;对兄弟战友,真诚相见,胸怀坦荡。即使兵不厌诈,但那是在战场,非战争环境时,哪怕是敌人,关公也心不藏奸。徐州失败,暂归曹营,决不隐瞒身在曹营心在汉原则。后来曹操派张辽试探去留之志,则开诚布公,表示了只要获得刘备消息,哪怕再大的困难和危险,也要千里追随的丹诚之心。

00信。关公一生,重然诺,守信用。受人之托,决不失信于人;应允过的事,决不食言。驻守下邳,刘备委以保护家小重任。曹操攻破徐州,关公战不能胜,又要保护刘备夫人的安全,只好暂归曹营,承受最大的精神牺牲。在曹营受到非常的礼遇和厚待,但决不违背和刘备同生共死的誓言,而又表示“立效报曹公乃去”。白马之役中,匹马斩颜良,对曹操有所报答,这才脱离曹营,体现了“大义要循,不留;小恩也要报,才走”的以信处事的原则。

00礼。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方面。关公研习春秋,遵守礼仪,努力维护当时的君臣父子尊卑上下的人际关系准则,处人行事符合礼仪,礼貌周到。不合礼仪的事情不做,不守礼仪的利益不要。身在曹营,斩杀颜良报答了曹营厚遇后,得知了刘备的消息,便多次向曹操告辞,曹操为挽留关公,故意不见。关公挂印封金,留下书信,表达了追随刘备的决心,也表达对曹操的谢意,将曹操的馈赠全部留下并一一交代,理正而礼周,离开曹营。来得明白,去得清楚。

00智。关公智勇双全,文韬武略,在刘备集团是独当一面的将领。占领徐州,行下邳太守事;赤壁之战后,领襄阳太守;后又为董督荆州事,全权负责经营荆州的政治军事。他修筑防御工事、囤积粮草军械、保境安民、稳定社会、训练士卒,作好了荆州的严密防守和日后北伐的准备,表现了统帅之才的高度智慧。他熟悉地理,洞察天时,进攻襄樊时,面对势均力敌的援军,利用秋季霖雨河水暴涨之机,决开河口,水淹七军,俘于禁、斩庞德,收降敌众三万,取得辉煌胜利。

00简言之,就是忠诚、信义,仁爱、英勇。关羽所代表的忠义仁勇精神,是在几千年王权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儒家思想长期的熏陶濡染,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德偶像,自己确定的人格追求。这个道德偶像和人格追求还会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还会是民间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摘自王西兰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6
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只为报刘备知遇之恩
知恩图报
第2个回答  2012-11-15
1stgff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