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有什么技巧

如题所述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x0d\x0a\x0d\x0a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x0d\x0a\x0d\x0a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x0d\x0a\x0d\x0a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x0d\x0a\x0d\x0a3、概括文章主旨。\x0d\x0a\x0d\x0a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x0d\x0a\x0d\x0a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x0d\x0a\x0d\x0a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x0d\x0a\x0d\x0a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x0d\x0a\x0d\x0a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x0d\x0a\x0d\x0a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x0d\x0a\x0d\x0a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x0d\x0a\x0d\x0a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x0d\x0a\x0d\x0a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x0d\x0a\x0d\x0a7、比较阅读理解。\x0d\x0a\x0d\x0a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x0d\x0a\x0d\x0a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x0d\x0a\x0d\x0a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x0d\x0a\x0d\x0a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x0d\x0a\x0d\x0a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x0d\x0a\x0d\x0a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x0d\x0a\x0d\x0a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x0d\x0a\x0d\x0a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x0d\x0a\x0d\x0a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x0d\x0a\x0d\x0a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x0d\x0a\x0d\x0a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x0d\x0a\x0d\x0a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x0d\x0a\x0d\x0a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x0d\x0a\x0d\x0a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x0d\x0a\x0d\x0a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x0d\x0a\x0d\x0a二、弄清文章的结构。\x0d\x0a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x0d\x0a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x0d\x0a(l)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x0d\x0a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x0d\x0a(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x0d\x0a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x0d\x0a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x0d\x0a(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x0d\x0a\x0d\x0a(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x0d\x0a\x0d\x0a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x0d\x0a\x0d\x0a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x0d\x0a\x0d\x0a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x0d\x0a\x0d\x0a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x0d\x0a\x0d\x0a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x0d\x0a\x0d\x0a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x0d\x0a\x0d\x0a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x0d\x0a\x0d\x0a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x0d\x0a\x0d\x0a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x0d\x0a\x0d\x0a一、概括题:\x0d\x0a\x0d\x0a(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x0d\x0a示例:\x0d\x0a◆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x0d\x0a◆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不超过60个字)\x0d\x0a概括的操作思路是:\x0d\x0a\x0d\x0a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x0d\x0a\x0d\x0a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x0d\x0a\x0d\x0a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x0d\x0a\x0d\x0a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x0d\x0a\x0d\x0a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x0d\x0a\x0d\x0a(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x0d\x0a\x0d\x0a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x0d\x0a\x0d\x0a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x0d\x0a\x0d\x0a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x0d\x0a\x0d\x0a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x0d\x0a\x0d\x0a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x0d\x0a\x0d\x0a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x0d\x0a\x0d\x0a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x0d\x0a\x0d\x0a(三)问文章结构题\x0d\x0a\x0d\x0a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x0d\x0a\x0d\x0a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x0d\x0a\x0d\x0a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x0d\x0a\x0d\x0a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x0d\x0a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如《羚羊木雕》\x0d\x0a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x0d\x0a\x0d\x0a(2)说明文顺序:\x0d\x0a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x0d\x0a4问文章的层次。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x0d\x0a\x0d\x0a以写事为主的文章: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x0d\x0a\x0d\x0a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x0d\x0a\x0d\x0a以写人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x0d\x0a\x0d\x0a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x0d\x0a\x0d\x0a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x0d\x0a\x0d\x0a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x0d\x0a\x0d\x0a5问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x0d\x0a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x0d\x0a\x0d\x0a二、理解、品味词句题\x0d\x0a\x0d\x0a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x0d\x0a\x0d\x0a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x0d\x0a\x0d\x0a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x0d\x0a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x0d\x0a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x0d\x0a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x0d\x0a4、品味词语:\x0d\x0a\x0d\x0a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x0d\x0a\x0d\x0a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x0d\x0a\x0d\x0a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x0d\x0a5、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x0d\x0a\x0d\x0aA、能否\x0d\x0a\x0d\x0a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x0d\x0a\x0d\x0a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x0d\x0a\x0d\x0a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x0d\x0a\x0d\x0a三、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x0d\x0a\x0d\x0a(要从三方面考虑)\x0d\x0a\x0d\x0a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x0d\x0a\x0d\x0a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x0d\x0a\x0d\x0a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x0d\x0a\x0d\x0a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x0d\x0a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x0d\x0a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x0d\x0a②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x0d\x0a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排比:增强了气势。\x0d\x0a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x0d\x0a⑤象征的作用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x0d\x0a示例:\x0d\x0a◆以下是有关对主人公朱丹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x0d\x0a①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x0d\x0a②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谨慎表现出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x0d\x0a\x0d\x0a3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x0d\x0a\x0d\x0a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x0d\x0a\x0d\x0a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x0d\x0a\x0d\x0a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x0d\x0a\x0d\x0a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x0d\x0a\x0d\x0a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x0d\x0a\x0d\x0a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x0d\x0a\x0d\x0a4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x0d\x0a\x0d\x0a五、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x0d\x0a◆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x0d\x0a◆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x0d\x0a\x0d\x0a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x0d\x0a\x0d\x0a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03年《橡数之谜》)\x0d\x0a\x0d\x0a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x0d\x0a\x0d\x0a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x0d\x0a\x0d\x0a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x0d\x0a\x0d\x0aC总结你的观点\x0d\x0a\x0d\x0a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x0d\x0a\x0d\x0a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x0d\x0a\x0d\x0a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x0d\x0a\x0d\x0a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6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质素。
一、阅读理解的常用解题思路:
1.明主旨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方面,这就是主题。议论文总有一个中心论题,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观点加以论证,科普文章常指出某一个课题,通过实例或实验给以科学的分析解释,即使是新闻报道,也以某一事件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将该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及结果等几方面交代清楚,从而引起读者的普遍关心。因此,迅速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大意很关键。
2.抓要点
阅读理解短文的信息较为密集,考试时并不要求每句都透彻理解并瞬间强记所有信息,在领会短文大意之后,可根据试题迅速抓住有关段落或句子核查与分析,然后作出合理判断。
3.理顺序
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地点的大小、方向方位、物品的贵重好坏、课程的内容时间、人物的思想品质等,必须根据试题要求进行重点的比较和整理,然后作出判断。
4.破疑点
快速阅读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疑点,如对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确切、人物事件的关系不清楚、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明朗等等,有时读完一篇较难的短文,甚至有"如入云里雾中"的感觉。如何突破疑点从而改善阅读的心态呢?第一,借助试题破疑点;第二,比较用语的异同破疑点。
二、阅读理解问题设置的三个层次
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
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
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做好阅读理解题呢?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读,且熟读。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
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 "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二、思、且深思。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断章取义。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惟其如此,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第2个回答  2015-05-22
阅读实际就是要考查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常见题型及答法:
说明文阅读:
1、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
2、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望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5、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6、
【说明方法】
1、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列数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4、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5、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7、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此外,还有摹状貌,引用等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 2、时间顺序 3、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 2、总分总 3、分总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1、准确。(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第一特征。) 2、平实或生动。
记叙文阅读:
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4、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5、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6、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7、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8、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例如:《七根火柴》——无名战士;《一件小事》——“我”。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9、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10、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11、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议论文阅读: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4、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 ,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5、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6、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7、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

其实阅读考的东西都是万变不离其中,你只要掌握了答题的格式和技巧(从什么角度来答题)基本上能拿到满分(最多扣2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