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郭嘉是怎么死的?

如题所述

郭嘉(170一207),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岁的郭嘉病亡。病重期间,曹操不断派人探视,“问疾者交错。”真可谓心急如焚。
三国年代,英雄谋士辈出,其中郭奉孝,这位曹操帐下最年轻的智者,同时也是最诡奇的谋士。短暂的十一年从军历程,郭嘉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闪射夺目的光芒划过汉末暗红色的天际。在这个另类相比之下,许多其他高士竟也黯然许多。
曹操正在大力求贤,荀彧向曹操推荐了程昱。程昱对荀彧说:我孤陋寡闻,不值得你推荐。你老乡郭嘉奉孝,是当今的贤人你推荐他才对。荀彧猛省,大呼:吾几忘却。
曹操与郭嘉相见,郭嘉一气呵成“十胜十败”。曹操听得热血沸腾,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从此,对其言听计从,这一年,郭嘉 29 岁。
正史上说,郭嘉二十一岁就出世到袁绍帐中。当时自比周公的本初声势正旺,手下更是人才济济。袁绍厚待郭嘉奉为上宾。可郭嘉却对辛评、郭图两位同乡说,智谋之士首要在于审择明主,只有那样,才能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如今,袁公只想学周公的礼贤下士,却根本就不懂得用人的道理。他只是招揽人才,却不予以重视;临事又好谋而不能决断。若想和他一道拯救天下的危难,建立霸王之业,实在是难。对于这个毛头小伙的厥词,两个前辈想是不屑一顾的。后来辛,郭战败身死,不知对当初郭嘉的劝告又作何感想了。
之后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江东小霸王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许都。孙策骁勇的名头可是铛铛作响,这位将门虎子,艺高人胆大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将来吴国雄厚的基业。孙策是令人恐怖的,曹营中人人胆寒,就像他的老爹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当时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的透彻了解,:“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与其说这是条大胆计谋,不如说它只是个推论。当年为陈寿《三国志》添注的裴松之先生,读到上述记载显然也被弄傻了。不知道,郭嘉二十年的人生经历如何可以洞穿枭雄的人格的?如何又断定勇士的生死的?我想说郭嘉是天才恐怕不为过吧。
天才的郭嘉不屑于遵守礼法,甚至有些放荡不羁。试想郭嘉这样的性格和大多数士大夫出身的同僚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主管纪检的陈群同志不止一次的汇报郭嘉多次检举郭嘉的作风问题,并且不知悔改。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见人心(季札),这句曾得到鲁迅先生肯定的判断,反之也可以理解为,即中国之君子,若明于见人心,通常便会陋于知礼义。所以曹操总是夸奖陈群工作认真,却并不以为然,一句话这样的逸才不应以常理来约束,以谢众忿。
入侍曹操以后,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随从参谋军机,行军时以曹操是并肩而行,议事时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力排众议,他的策略从无失算(真正是算无遗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一生谨慎、严于律己的诸葛孔明先生,事实上从来不曾打过一个值得被人写入教科书的经典战例,虽然他宏观把握时势的能力,可说并世无俦。在长年带兵在外的军旅生涯中,曹操习惯于将管理后方的重任,托付给尚书令荀彧,而总是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因此,郭嘉并没有多少机会体现自己的治国才能。但不见的郭嘉的政治水平不高,曹操说:
“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能得到雄才大略的
孟德公的首肯,想来也是不易的。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本传《傅子》)后更表奏朝廷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以至于许多年以后,曹公大败于赤壁时还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这话令手下一般文臣谋士汗颜。可见曹操对郭嘉也不是刘备摔阿斗于赵云那般惺惺。
同年,刘备从卧龙岗里请出了诸葛亮。没能看到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彼此斗智,作为历史的看客,我们只有遗憾……
我们在看三国所展现出的一幕幕精彩绝伦的画卷时,决不应该忘记璀璨的光圈下那个神秘的青衫身影。失去他的存在,光芒将会减弱许多
悲夫!叹奉孝之英年早逝!!!恨奇才竟天不与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