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中医能治疗好吗?(yhzy077)

如题所述

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
病因目前未明,但可发现此病跟基因、环境因素及某些中枢神经疾病有关。对可能诱发发作性睡病的环境因素现在知之甚少,文献报道有包括头部外伤、睡眠习惯改变、精神刺激及病毒感染等。而发作性睡病与遗传基因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大约8%-1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具有家族史,患者直系亲属患病的几率为对照组的10-40倍;25%-31%的单卵双生子共患发作性睡病,提示遗传因素在其起病中有重要作用。HLA等位基因DQB1*0602在发作性睡病患者中有很高的阳性率,达88%-100%。
近年来,食欲素(orexin)与发作性睡病的关系令人瞩目,orexin是下丘脑神经元细胞产生的神经肽,在协调睡眠-觉醒周期方面有重要作用,已知有orexin-A和orexin-B两种,以orexin-B与本病的关系密切。有实验表明,orexin基因缺失小鼠出现发作性睡病样睡眠障碍。Nishino等证实,发作性睡病患者脑脊液orexin含量显著偏低,为脑内orexin缺乏发生发作性睡病因果关系提供了证据。在发作性睡病患者死后脑组织内,发现产生orexin的神经元效量明显减少,提示产生orexin的神经元数量的减少与发作性睡病密切相关。
发作性睡病的嗜睡是因orexin 神经元传人中脑背侧缝际核和蓝斑的激活信号减少.使脑桥被盖背外侧部和脚核区(LDT / PPT )内促觉醒神经元活动减弱,促发异常快速眼动睡眠的神经元抑制减轻,使异常快速眼动期提早或在不适当的状况下出现。另一方面,由于orexin 神经元传至单胺能神经元的激活信号减少,使后者对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LPO)神经元的抑制减轻,在不该出现的情况下出现非快速眼动睡眠,伴觉醒度降低。
Peyron 等发现,产生黑色素聚集素(MCH )的神经元分布于下丘脑外侧部中,与产生orexin的神经元紧密混合在一起,两者之间无重叠。结合发作性睡病与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强烈关联性,Siebold 等推测发作性睡病的发生与下丘脑orexin 神经元受到与DQBI * 0602 限制性T 细胞介导的免疫攻击有关。
综上所述,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具有遗传易感性、受到环境因素影响或触发的疾病。发病机制与睡眠结构的功能改变和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还与DQBI * 0602 限制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对下丘脑产生orexin 的神经元的破坏有关。继发性或症状仁发作性睡病多见于脑外伤后、脑干的其他肿瘤、下丘脑的肉芽肿等。
中医中药治疗
(一) 心脾两虚
1. 症状 嗜睡,睡前多眼花幻影,神疲心悸,面色不华,苔薄白,脉细弱。
2 .治法 补益心脾。
3 .方药 归脾汤加减。
若腹胀、脘闷、纳差、舌苔腻者,加茯苓、藿香、厚朴以芳香化湿,健脾行气;睡前眼花幻影较多因心阴不足者,加麦冬、玉竹、北沙参。
(二)脾气虚弱
1 .症状 整日昏昏欲睡,面色萎黄,神倦肢怠,失眠多梦,心悸气短,健忘易惊,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2 .治法 补益气血,荣脑醒神。
3 .方药 养心汤加减
如水饮内停,心悸怔忡者,加猪苓、槟榔、泽泻;整日昏睡不醒者,加苏合香、石菖蒲、益智仁以开窍醒神。
(三)肾阳不足
1 .症状 嗜睡发作,或昏昏欲寐,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小便清长,夜尿频数,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微弱。
2 .治法 温补肾阳。
3 .方药 右归饮加减。
若气虚血脱等,加人参重用并加白术、黄芪。
(四)髓海不足
1 .症状 怠惰嗜睡,腰膝酸软,头昏脑鸣,或耳鸣耳聋,神情呆滞,思维迟钝,精神不济,记忆力减退,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数。
2 .治法 填精补髓,健脑利窍。
3 .方药 左归丸加减。
遗精,梦交者,加生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潮热,盗汗,口干者去山茱萸、鹿甲胶,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
(五)心阳不足
1 .症状 嗜卧倦怠,精神萎靡,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 .治法 温补心阳,补益心气。
3 .方药 桂枝甘草汤合人参益气汤加减。
畏寒肢冷甚者,去桂枝加肉桂、干姜以补火助阳,温通经脉;面色苍白血虚甚者,加阿胶、熟地、枸杞子、何首乌补血。
(六)胆热痰阻
1 .症状 昏困嗜睡, 头晕目眩,口苦口干,呕恶,胸胁满闷,舌红苔黄,脉弦数。
2 .治法 清胆化痰。
3 .方药 蒿芩清胆汤加减。
因痰浊内阻,气逆不降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加旋覆代赭汤以益气和胃,化痰降气;若昏睡不醒者可加安宫牛黄丸醒脑开窍。
(七)暑湿伤气
1 .症状 昏困嗜睡,四肢困倦,纳呆胸满,身热自汗,头痛,口渴,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苔腻,脉虚。
2 .治法 清暑益气。
3 .方药 清暑益气汤加减。
若暑热较甚者,加石膏;湿浊甚者见舌苔白腻,去麦冬、知母,加广藿香、草豆寇。
(八)脾湿肝郁
1 .症状 嗜睡频作,头脑昏蒙,精神委顿,肢体沉重,倦怠乏力,月经量多,色紫有块,腰重痛,白带多,咳吐浊痰,头晕头痛,或胃脘嘈杂,神疲面晦,记忆力差,便干溲黄,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沉弦。
2 .治法 健脾疏肝,除湿醒脑。
3 .方药 完带汤加减。
白带多者加乌贼骨、芡实、煅牡蛎收涩止带;咳吐痰浊较多者加法半夏、天南星;头晕、头痛重者加菊花、川芎、天麻等。
(九)湿浊困脾
1 .症状 嗜睡频作,头脑昏蒙,精神委顿;肢体沉重,倦怠乏力,胸闷痞满,口腻纳呆,舌质淡,舌苔白厚而腻,脉濡缓或滑。
2 .治法 健脾祛湿,开窍醒神。
3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若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利湿化饮;若肝阳偏亢者,加钩藤、珍珠母、代赭石息风潜阳。
(十)瘀血阻滞
1 .症状 嗜睡发作,迁延日久,神疲乏力,头脑昏沉,记忆力减退,时有头痛,失眠多梦,舌质紫暗,常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无力。
2 .治法 行气活血,开窍利脑。
3 .方药 通窍活血汤加减。
若头痛甚者加葛根、延胡索等;夹瘀血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蜈蚣。
中医针灸治疗
1 .体针
( 1 )方法1
主穴:鼻交。
配穴:神门、三阴交、太冲。
操作:取鼻交穴,向鼻尖方向刺人0 .6--0 .9cm ,出现针感后留针,再取双侧神门、三阴交、太冲穴,施以捻转提插手法,留针1 小时,每间隔20 分钟对双侧神门、三阴交、太冲穴再重复一次捻转提插手法,刺激强度依次减弱。每日1 次,5 次为1 个疗程。
( 2 )方法2
主穴:申脉、照海。
配穴:百会、三阴交。
操作:按“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阳,而后泻阴”的治疗原则,取申脉穴,进针深度3 cm 后,小幅度捻转补法,有酸胀感,用震颤手法施治1 分钟。再针刺百会、照海、三阴交穴,大幅度提插泻法,留针30 分钟,每日1 次。
2 .头针
主穴:国标头针顶中线、额中线。
配穴:湿浊困脾者加额旁二线(双)、额顶带;心脾两虚者,加额旁一线(右)、额旁二线;肾阳不足者,加额旁三线(双)、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双);髓海不足者,加额旁三线(双)。
操作:平刺法。湿浊困脾者,顶中线、额旁二线用抽气法(泻法),额中线用进气法(补法);心脾两虚,肾阳不足、髓海不足者,顶中线用抽气法,其余用进气法:行针留针时要求做适当全身活动以振奋阳气。对湿浊困脾、心脾两虚者行针时需按摩腹部并做深呼吸。对肾阳不足、髓海不足者行针时可温灸少腹部,留针一时可温灸顶中线。
3 .温针灸
取穴:通里、大钟、心俞、脾俞。
操作:此法配合体针进行。将普通艾卷剪成约20cm 的艾段,进针得气后,范剪好的中有小孔的圆形纸片套在针身上,并覆盖皮肤,再将艾段套在针柄上,艾段距皮肤约2 cm ,将艾段顶端点燃,待其燃尽后如法再灸,每穴2-3 壮,每日1 次,7 次为1 个疗程。
4 .耳穴贴压 取神门、脑干、皮质下、枕小神经点、肝、脾、心穴。令患者轻揉一侧耳廓4 分钟,用75 %酒精棉球擦拭耳廓,将王不留行子1 粒置于0.5cm x 0.5cm 胶布上,分别贴在上述穴位,每次只贴一侧,左右耳交替进行。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穴位3-4 次,每次5 分钟。其按压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隔2 日压丸1 次。
推拿按摩治疗
采用循经推运松解疗法。令患者取俯卧位,身体放松,平稳呼吸。术者位于患者右侧,用双手的拇、食、中和无名指在患者体表操作。
方法:由骶部尾骨处长强穴开始捏起皮肤及皮下组织,循督脉缓缓推运至百会穴,再由秩边穴循膀胧经推运至天柱穴(双侧);另由阳白穴开始循胆经达肩井穴,再依次沿两侧肩胛骨,侧腰部、骶部用提肌、摇晃分离的重手法松解软组织。整个手法要连贯完成,手法的轻重缓急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运用得当。治疗后以患者自觉头、肩及背部有麻、热舒适感为佳。每日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
心理治疗
1 .发作性睡病部分患者出现反应性抑郁症状,应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增强其治疗信心,并取得家人、同事的理解与支持。
2 .行为治疗: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
3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强调有规律的工作和休息,尽量保证夜间获得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紧张。白天加强体力活动以改善白天过度嗜睡。

预防
编辑 语音
1、日常生活中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减少发作是十分必要的,病人应有意识地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多参加文体活动,干些有兴趣的工作,尽量避免从事单调的活动。白天可适当饮点茶或咖啡以增加大脑兴奋性。
2、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忧郁、悲伤,但也不宜过于兴奋。因为兴奋失度可诱发猝倒发作。
3、最好不要独自远行,不要从事高空、水下作业,更不能从事驾驶车辆,管理各种信号及其他责任重大的工作,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4, 发作性嗜睡患者应尽量避免服用镇静类的药物,以免增加发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1
对发作性睡病中医没有明显好的办法,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一般对发作性睡病的治疗以及目前的治疗的指南,都是建议用西药进行治疗的,采取对症治疗以及病因治疗了,抑制药物进行治疗,采用中医对发作性睡病是没有治疗效果的。
第2个回答  2021-12-01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目前西医多采用兴奋剂等药物辅助治疗,副作用极大。在中医的说法由中气不运所引起的,中气即是脾胃之气,祖国医学有‘脾困人则困’之说”,在人体内,因为“阳”主动、“阴”主静,所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时会引起发作性睡病。我院吴琳主任“促醒安神六联疗法”治疗此病,效果良好。以补肾、养脑、祛湿、清火、活血开窍为基础手段,配以白天促醒、夜间安神的调理方法,分阶段、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使患者中枢神经兴奋与抑制失常的病态恢复到正常。以上就是关于“发作性睡病”的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3个回答  2021-12-01
1.一般治疗
主要从生活规律方面进行调节。
(1)严格作息时间 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解释,白天有意识地让患者小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克服嗜睡,首先生活节奏要把握好,不要三天两头一时冲动要学习就熬通宵,睡觉时间时早时晚,应养成比较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实践证明,对冬日里养成的生活习惯作适当调整,使机体逐渐适应气温上升的气候,是解除嗜睡的关键一环。例如,冬天为保暖,通常会关门闭户,到了春天就要经常开门窗,使室内空气流畅。起居方面也要注意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足够的睡眠有助消除疲劳。
(2)多运动 要多参加体育活动,每天不少于一小时,使自己的心身得到兴奋。进行一些适量的健身锻炼项目,可有效地改善生理机能,使身体呼吸代谢功能增大,加速体内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嗜睡就会缓解。比如清晨信步漫行、做操、跑步、打太极拳对于振奋精神十分有益。
(3)心理调节 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每天给自己制定好生活学习计划,认真努力完成等。对于因自尊、感情支持相关而产生的问题进行心理咨询是很重要的,尤其对那些嗜睡的人来说,因为他们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可能被家人和同龄人认为懒惰、不愿意活动。这种情况多采用心理治疗,去除与发病有关的不良心理因素,避免精神刺激,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生活规律。
2.药物治疗
主要目标是控制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可采用小剂量精神振奋药如哌甲酯、苯丙胺等治疗。但必须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不同个体不同症状使用不同药物。
第4个回答  2021-12-01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辩证分型:
中医上讲此病的发作主要是由于脾虚、心肝有火、肾气虚等,可通过中药调理,达到根治,根据不同的症状可通过中医药方调理。
(一) 心脾两虚:
1. 症状 嗜睡,睡前多眼花幻影,神疲心悸,面色不华,苔薄白,脉细弱。
2 .治法 : 补益心脾。
3. 可服归脾汤,若腹胀、脘闷、纳差、舌苔腻者,加茯苓、藿香、厚朴以芳香化湿,健脾行气; (二)肾阳不足:
1 .症状 嗜睡发作,或昏昏欲寐,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小便清长,夜尿频数,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微弱。
2 .治法 温补肾阳。
3 .服右归饮,若气虚血脱等,加人参重用并加白术、黄芪。
(三)脾气虚弱:
1 .症状 : 整日昏昏欲睡,面色萎黄,神倦肢怠,失眠多梦,心悸气短,健忘易惊,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2 .治法 ; 补益气血,荣脑醒神。
3 .可服养心汤,如水饮内停,心悸怔忡者,加猪苓、槟榔、泽泻;整日昏睡不醒者,加苏合香、石菖蒲、益智仁以开窍醒神。
(四)胆热痰阻:
1 .症状; 昏困嗜睡, 头晕目眩,口苦口干,呕恶,胸胁满闷,舌红苔黄,脉弦数。
2 .治法 : 清胆化痰。
3 .可服蒿芩清胆汤,因痰浊内阻,气逆不降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加旋覆代赭汤以益气和胃,化痰降气;若昏睡不醒者可加安宫牛黄丸醒脑开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