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个性的方法和途径?

如题所述

教师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主体,教的目的在于学生学, 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任何教育都无法落实。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发扬民主师生关系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工作水平不仅取决于教师完成工作角色的任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热爱,取决了师生关系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热爱,学生对教师尊重敬佩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从心底发出的对教师的这种神圣感和信任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保证。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要拥有一颗爱心。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个性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必须把权威建立在长期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主动关心学生,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近、可信任的知心人,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工作中,要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向他们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某些方面,学生也会比老师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学生在学习中好的见解,新的方法,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积极发言,对正确的回答给以肯定,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满足其好胜心,点燃智慧的火花。对不正确或者“文不对题”的回答也要面带微笑地听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正确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找准问题的关键和实质,激发学习积极性。千万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大声指责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尽其所能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设身处地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索,使学生品尝学习乐趣,乐意学习,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发展个性,不压抑个性发展。
  二、在课堂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往,我们的教育大多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正襟危坐,接受、同化、记忆和再现传授的知识,即使理解和消化,也不过是为了牢固地记忆知识,若变换角度或换个场合,则不知所措。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面面俱到,注重答题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忽视了答题的特性和多样性,这样,导致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学习,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使课业变成一堆“死物”,这样就谈不上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比如,我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教学时,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课题上,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想知道圆明园是什么样的?”“我想知道圆明园是谁建造的?”“我想知道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是怎样毁灭的?”等等。就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一一引导他们去认真学习课文;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知欲。在课堂上,教师要为有把自己问倒的学生而自豪,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提问,如果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令自己无法回答,那就意味着自身的教学方法高妙,就证明自己的教学方法成功,就能更好地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三、开展各种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能陶冶学生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个性的发展。在活动之前,让学生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为每次的活动设计活动内容、活动方案、总结活动情况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大展才华。在绘画上有才能的,多让他们为黑板报、班报等设计刊头,并鼓励他们勇于创作,争取画出高水平的图画。在组织上有才能的,多让他们组织活动,并引导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给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以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在活动中不要限制学生的个性和自由性,要启迪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独特能力的时空,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又是对未来活泼、多样、亮丽的世界的创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26
个性是创造的前提,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认为个性化教育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个是教育教学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个是指学生全面发展上的个别化教育。前者是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后者是指学生发展的因材施教的特征。在本世纪的教育中,个性化教育原则认为人的地位的提升,是以人的价值、潜能、个性、力量的不断发现、发展、发挥为基础、为前提的,而无论价值、潜能、个性、力量总是要落实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上,总要显示出各自的特点。因此,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既是个性化教育原则的出发点,又是这一原则的归宿。总之,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或特点,是以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建立和谐、平等、竞争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扎实的文化基础,有主见、有明显的兴趣倾向的人。在思想方法上,学生会独立思考、独立钻研,有主见、不盲从。在学习上,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追求,不求面面俱到。在生活中,学生有自己个人的业余爱好、兴趣倾向和生活习惯,有自己的亲朋好友。
育人(个性化教育)目标的具体要求——①确立主体意识。首先是认识生命的价值,亦即自身存在的价值。确立主体意识,也意味着对自我本质的占有与掌握;意味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确立主体意识,还意味着对理想的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②培养独立人格。人格是指人的尊严和权利。一个人具有独立的人格,既能自尊、自爱、自主、自强,又能尊重、关心、爱护、同情、帮助他人。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也就没有主体性,没有个性。③发展个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无论对人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一个人的个性潜能。个性化教育的实质,在于帮助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
学生的整体素质既体现共性,又体现个性,从这一点上讲,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关注点都是学生和学生的发展。即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学生的好学,而不是为了教师的好教。
①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看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如果一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见落实,那是一种低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以落实。
②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的参与,“主体”是一个架空的名字。个性的生成与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参与的真正含义是思维的活跃和情感的投入,但应有外部的条件和表现。为此,我们评价学生的主体参与应从质和量两方面列出一些指标,如“个体的活动时间”(量),如“积极地分析并解决问题”(质)。其指向是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尽可能地加大学生独立学习的活动时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的质量高一些。
③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个性化教育课堂教学不是少部分优秀学生发展的教学,而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便于教师领会和操作,应以量化的形式来导向。量化的目的在于导向教师教学的自我监控,自我反思。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实现“备学生”,必须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①教师是学生 发展的服务者。教师的存在,不是因为有了知识,而是因为有了学生;教学的存在不是因为有了学生,而是因为有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是因学而存在的。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首先做到教学目标恰当。目标是否恰当,在于教师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是服务的具体体现,不恰当的目标难于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教师的一般性活动不超过15~20分钟。这是参考性指标,目的是让教师压缩自己的活动时间,精化自己的活动行为,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第三,教学过程要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第四,尽可能关注全体学生,并在课堂上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指导。
②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激励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于启动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评价应发挥其整体功能,不仅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应促进学生的情感、意志、习惯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评价应发挥其激励功能,让学生不是因为评价而丧失进取的信心,而是扬起前进的风帆;评价应发挥其发展性功能,让学生把每一次评价作为前进的新起点,不断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总之教师在评价时必须尊重学生人格,重要的是激励学生。
③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创造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强调深刻理解教材,又要强调活化教材。没有前者,教学就肤浅;没有后者,教师就失去了劳动的深刻意义,教师的劳动应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0-26
通过在课堂中的学习和回答表现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