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作者是谁

如题所述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作者是南朝·梁·萧绎,出自《纂要》。

扩展资料:

萧绎(508年9月16日―555年1月27日),即梁元帝(552年―554年在位),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母为阮令嬴。

萧绎早年封湘东王,因病导致一眼失明。526年出任荆州刺史、使持节、都督九州诸军事、镇西将军。侯景之乱时,梁武帝遣人至荆州宣读密诏,授萧绎为侍中、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承制行事。武帝饿死台城后,萧绎首先发兵攻灭自己的侄儿、河东王萧誉与兄长、邵陵王萧纶,并击退襄阳都督萧詧的来犯;之后再命王僧辩率军东下消灭侯景。552年侯景死后,萧绎拒绝建议返回建康的建议,于江陵即帝位。

萧绎即帝位之后,派兵往益州消灭擅自称帝的弟弟、武陵王萧纪,同时也请求西魏出兵。此举给了西魏可趁之机,益州因此沦落敌手。554年,萧绎给西魏宇文泰写信,要求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又极为傲慢。宇文泰大为不满,命令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等率军五万进攻江陵。萧绎战败投降,不久为萧詧以土袋闷死,江陵“阖城老幼被虏入关”,后葬于颍陵。

萧绎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11
郑板侨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作者
第2个回答  2015-05-25
出处
(1)唐 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女论语》:“一年之计,惟在于春。 一日之计,惟在于寅。”
(2)南朝·梁·萧绎《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3) 明无名氏《白兔记牧牛》:“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日之计在于寅(凌晨3-5时)。春若不耕,秋无所望;寅若不起,日无所办;少若不勤,老无所归。”
(4)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三一章:“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早作安排迎春耕。” 郭澄清《大刀记》第六章:“一年之计在于春。变工组的农民们,一嗅到春天的气息,全来了精神。在任何情况下,他们总是不违农时的。”
(5)朱自清《春》:“‘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延伸“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它强调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对春的赞美诗更是比比皆是。人们还将人的年轻时期称为“青春”,歌颂春的创造力,强调春的宝贵。
“一年之计在于春”,是这样的。人的青春也是人一生中的春天,青春的创造力也是无穷的。珍惜宝贵青春的人,他就能创造出奇迹来,创造出财富来;反之,浪费青春年华,虚度青春的人,除了惭愧之外,将一无所得。纵观古今中外名人学者,他们没有一个不是珍惜美好青春,把青春作为学习的良好时期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本是一句农业谚语,指春耕播种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关系到一年的收成好坏。现在,许多医学专家都强调,在防病养生方面,也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果保健养生工作在春季做得好,就能为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全年少生病。
中国的春季始于立春,止于立夏。这个季节,大自然的阳气升发,一切都显得春意盎然,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人也随着气温的回升和万物的苏醒而更加富有朝气。但春季也是细菌、病毒活跃,传染性疾病容易暴发流行之时。与此同时,人体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季以后,也处于一个阴阳交替的季节。一方面,随着春回大地,人体肝的功能而变得较为旺盛;另一方面,肾阳开始减弱,人体容易出现肾阳不足或肾阴亏损现象。因此,对于养肝护肾,春季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季节。春季养生应当抓住几个环节:注意春捂保暖;加强户外活动;饮食宜清淡;注意补充水分;按时作息。
意义“一年之计在于春”。它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个人,都有其积极意义。人们在新年初始,都会按照常理拟定统领一年的工作计划,为全年的工作作出一个总体的方案,之后的365天就是照此计划具体加以实施。可见,这计划意义之重大。没有这“一年之计”确实不行!此时,它更像各部门一年工作的方向标,紧贴公司大局,具体而明确,换言之, 一年有好的开端使大家对一年的工作充满憧憬与期待,从新起点上找到新动力而为之付出百倍的辛劳;一年有好的起步使人为拼出一个好“收成”而去努力奋斗。可见,做好当前的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对全年的各项工作确实意义重大。如果你能把一年之春抓好,你自然就拥有了美好的一年,春天是积蓄能量的季节,我们不应轻易将其挥霍、浪费,而应该好好珍惜它、爱护它和利用它。相信,而今我们播下希望的种子,加上辛勤耕耘,换来的定是累累的硕果。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