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皇帝采纳了“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如题所述

西汉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就汉书的记载,董仲舒用一套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说服了按说英明神武(奸猾狡诈、唯利是图)的汉武帝。

个人看来,这很邪乎。我不相信,从小在政治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汉武帝,会被一大堆冠冕堂皇、假大虚空的大道理所说服。这个的难度就相当于你用人民日报头版社论的道理,让国朝所有官员都感激流涕,从此不贪污、不受贿、不怠工一样大。

能够让汉武帝这样狡猾的枭雄接受的,只有利益,唯有利益。

那么,什么利益能够吸引汉武帝支持儒家独尊呢?

在我看来,无外乎两个
1 打仗
汉武帝想打仗,但是黄老派别反对打仗,声称国家财力难以支持。
儒家不懂打仗,更不懂怎么理财,完全不懂怎么管理战争组织。
但是下位者为了上位,是不会在乎自己懂不懂,能不能做好的,只要承诺支持打仗,承诺能帮助汉武帝打赢,承诺能给汉武帝提供足够军费,至于到底能否做到,谁在乎?
当董仲舒提供了这些承诺后,一心想着北伐匈奴的汉武帝,也就无可无不可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2 名留青史
基本上,没有几个皇帝不想着名留青史的,汉武帝自然也想。而儒家擅长修史,更擅长编造历史(比如司马迁公将史记当小说写)。
董仲舒私下里可能提供给汉武帝在史书上一个漂亮的地位,考虑到董仲舒与司马迁等史官的极佳个人关系,汉武帝报以“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有可能了。
至于后来儒家在史书上拼命攻击汉武帝,不过是两个小偷一起偷东西,其中一个人死了另一个掌握绝对话语权,掌握话语权的自然将所有责任都推给那个已经死了没有话语权的替罪羊了。

需要注意的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统治时期提出的,儒家的修史者也对此大书特书,但是汉武帝本人似乎并没有将其当回事,汉武帝用人上,并没有很重用儒家;即使汉武帝之后的西汉列帝,也大多对“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大感冒。

于是乎,自觉被欺骗了的儒家来了一个绝地大反击,大儒王莽篡汉。

PS:
1 至于儒家没有做到承诺给汉武帝的事情,董仲舒后大儒们不知道、不承认董仲舒有这个承诺。
但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可以分析,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末年民生凋敝,而史书上,民生凋敝的所有责任都是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废黜了百家被独尊的儒家,没有一丁点责任。
2 关于史记的真实性,最简单的例子是著名的烽火戏诸侯。首先从情理上推断,周王朝的诸侯众多,但是远近不同,烽火点燃后,必然是根据看到烽火的时间,先后动员并出发,由于路途远近的不同,先后到达镐京。怎么可能众多诸侯同时赶到烽火台,被褒姒笑一笑?
史记以外的历史记载了西周之亡的真相。周幽王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是王后申后所生,一个是王妃褒姒所生。申侯(申后父亲)要求立申后子为王世子,但是周幽王认为褒姒子为长子,应立为王世子。于是申侯起兵攻伐周幽王,周幽王亦起兵讨伐申侯。
申侯不敌,周军打到申国,申侯于是勾连犬戎,突袭镐京,周幽王得知后大惊,率兵回救镐京,在镐京外被犬戎、申侯军联手攻击,周幽王兵败身死。
这个历史真相非常简单,但是不符合儒家世界观。儒家世界观认为,只有失德才会亡国。而这个史实中,周幽王并没有明显失德的地方,即史实不符合儒家理论。
为了让史实符合理论,司马迁公大笔一挥,发挥了他作为文学家、小说家、儒家文人、太监的无比创意,捏造出来了著名的烽火戏诸侯历史,让西周之亡国符合儒家理论。
3 褒姒的由来。真实历史上,褒姒是否来自褒国,无法考证。能够考证的是,褒姒早在周幽王姬宫湦继位前,就已经是姬宫湦的正妻了,但是在姬宫湦成为王世子后,申侯要求王世子姬宫湦娶自己的女儿为正妻,将褒姒贬为妾。由于申侯势大,姬宫湦被迫同意----而此时,褒姒已经为姬宫湦生了一个儿子。
这也是前面所说,周幽王认为褒姒子为长子,应立为王世子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24
汉武帝刘彻 ,采纳了鸿儒董仲舒的建议 ,逐步推行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文治政策 。
汉高祖刘邦 ,采用法家理论治国 。文帝刘恒 、景帝刘启 是采用 “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 ”治国 。
第2个回答  2015-06-24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望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6-24
西汉汉武帝
第4个回答  2015-06-24
汉武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