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世说新语是一本名士的教科书

如题所述

因为《世说新语》内记录的大多是魏晋士人的言谈举止,而且喜欢品评人物。

《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名人言行事迹的汇编,我们所熟知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出自这本书。

书中记载的名人如书圣王羲之、画祖顾恺之等人在当时不仅出身高贵,而且品学超群,因而青史留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群“别人家的孩子”!

除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外,《世说新语》里还有七步成诗、管宁割席、道边苦李等故事,每一则故事都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比如说道边苦李的故事。



扩展资料:

里头的故事精妙,《世说新语》也因为简约生动的文采闻名于世,鲁迅先生称赞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为孩子打下古文基础,培养孩子的文学修养,学习《世说新语》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研读《世说新语》多年,从德、智、美三个方向入手,精心设计《世说新语》课程,为孩子生动演绎《世说新语》里那些的故事,娓娓讲述魏晋名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政局动荡,弊端迭起,一些人不免讥议政事,不满朝廷,因而受到残酷的镇压。特别是当时的名士,一旦稍有不满,就会招致杀身灭门之祸。例如汉末名士孔融,因屡次触犯曹操而遭杀害,《言语)第8 则和第5 则分别记载孔融讽刺曹操的话和全家横遭逮捕一事。又如中散大夫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尽管他为人谨慎小心,但因拒绝与当时控制朝政的司马氏合作,便遭疑忌。《雅量》第2 则记他被逮捕后,虽有三千大学生上书请以为师,还是被司马昭杀害了。残酷的镇压,使士大夫感到国家前途渺茫,个人生命没有保障,许多人不敢随意议论政治。为免祸计,就逃避现实,或者隐遁山林,不肯出来做官,或者崇尚清谈。不问世事。隐遁一事,本书单立《栖逸》一篇来记载,还有一些散见于其他篇章(如《雅量》第28 则记叙谢安隐居东山之状)。有的人隐居不仕,是不愿和统治者合作,消极反抗。例如《栖逸》第14 则记德行高洁的范宣“未尝入公门。韩康伯与同载,遂诱俱入郡,范便于车后趋下”。当时政局动乱,范宣要以清白自保,不肯涉足官府,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其中也不乏借隐遁来沽名钓誉的人,据《言语)第69 则记载,王羲之就讽刺过某些隐逸者高谈隐逸而羡慕荣华富贵。
至于崇尚虚无、专谈玄理之风,从魏代何晏、王弼开始,愈演愈烈,士大夫竟相谈老庄,谈《周易),谈禅,摈弃世务,以清谈为学问,以善于清谈为高雅,得到赞颂即为名士,社会风气因之大变。本书对此也津津乐道,给以绘声绘色的描写。例如《文学》第31 则记孙安国和殷浩清谈,两人“奋掷麈尾”,情绪激昂,终至互相嘲讽,直到天晚也无暇进食。又第56 则记载在会稽王司马昱府上的一次清谈,当刘惔驳倒孙安国的玄理时,“一坐同时拊掌而笑,称美良久”。甚至清谈还可能成为做官的捷径。例如《赏誉》第17 则记载王湛年轻时因为沉默寡言,兄弟宗族内夕都认为他痴呆,有一次和侄儿王济清谈,由于他“答对甚有音辞”,妙言奇趣,人所未闻,王济奏闻晋武帝,于是显名,出任官职。其实清谈除了所涉及的某些哲学问题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这只是士大夫逃避现实、填补精神空虚、消磨时日的做法而已。他们讲究的是言辞,追求音调的抑扬顿挫,陶醉于不接触实际的空谈之中,于国于家两无补益。例如以清谈得重名的殷浩,当时朝野认为,从他的出仕与否,可以预测东晋政权的兴亡。可是殷浩只是个嘴上空有千言、胸中实无一能的空谈家,就任高官后,谈不上有政绩,出任中军将军,只落得大败而归,终于被除名为民,这在《识鉴》第18 则、《赏誉》第99 则、《黜免》第3 则都有记载。当时关心时局的人反对这种废弃政务的清谈,《言语》第70 则记王羲之当面批评谢安“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安只能用诡辩搪塞。
和崇尚清谈之风密切相关的是魏晋重视对人物的品评,这也是承续汉末遗风的动荡年代的产物。本来魏晋实行选举人才的制度,有所谓九品官人法,各州郡设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的高低优劣,分为九品,以便选人授官。士大夫也常聚在一起品评人物。通过品评,统治者可以确立选拔人才的新标准,士人则以此为进身之阶,而擅长品评的人因此而声价十倍,士大夫之间也借品评相标榜,抬高声誉,以致品评人物的风气大盛。品评人物的高下,或者就其容貌举止,或者看其言谈辞气,或者观察仪态风度,诸如才情气质,本性能力,无一不是士人品评的依据。这种品评,成为本书一个重要内容,《识鉴》《赏誉》《品藻》《容止》诸篇有不少这样的记载。士族名流的品评,更是一言九鼎,可以左右一个人的仕宦前途。要想做官,固然必须得到士族名流的吹嘘,即使不为做官,也以得到名流的赏识为荣。例如《品藻》第25则记评论界品评温峤“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还没有提到他,温峤竟紧张得“失色”。可见士人对品评的重视。品评的内容,除了那些涉及德才的评论能让我们看出当时的道德才能规范外,也表明了魏晋士族阶层的风尚。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7-06
该书写了很多魏晋时期的名士的言谈行为,是魏晋风度的经典代表,人物的事迹足以成为后代名士学习的楷模。
第3个回答  2015-07-23
世说新语内记录的大多是魏晋士人的言谈举止,而且喜欢品评人物,以此分别人物的品行的优劣高下,很能体现当时的价值观.故称其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PS:熟读《离骚》,痛饮酒,是为名仕,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