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有很多别称,请写出一个并说明这种别称的由来。

如题所述

桑梓。

桑梓指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原来,在我国古代桑、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而梓树的嫩叶可食,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的美材。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的人们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而且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如:《诗·小雅·小弁》中即有句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由于以上原因,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如:三国时期的女诗人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有句云:“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这一用法在唐代的诗文中更为常见,如:“永怀桑梓邑,衰老若为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26
桑梓
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后用作对故乡的代称。柳宗元《闻黄鹏》诗:“乡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0-26
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第3个回答  2012-10-26
家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   《荀子·礼论》:“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
第4个回答  2012-10-26
家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   
《荀子·礼论》:“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