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江南小镇的好段

如题所述

描写江南小镇总喜欢用“小桥、流水、人家”。虽然落入俗套,可我却感同深受。这里水多,桥多,真可谓,“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有一种 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她就是同里,美丽的江南小镇。
初到小镇,没有半点陌生,儿时的记忆油然升起,一条条小河,一座座小桥,一股淡淡的鱼腥味,一句句陌生又熟悉的吴侬语,她真的是我梦中的故乡。一踏上小镇,我便目不暇接,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雪丽不知是受到了周作人先生《乌篷船》的蛊惑,还是对此船情有独钟,一进镇就想乘船。于是,我们便决定乘船游玩。
周先生笔下的乌篷船: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而我们乘坐的乌篷船全然没有竹片,只是一只小木船,简单,干净,坐在上面十分平稳。小船在水中飘荡,刚刚下过雨的河水有些浑浊,水纹细小柔美,涟漪渐生渐散,水面莲叶摇曳,几只鱼鹰立在船头……小船穿过一座座小桥,最有名的当然是“三桥”。这三桥位于镇中心,呈三足鼎立的姿态伫立在三条小河的交汇处,三座沧桑的小石桥都小巧玲珑,构筑典雅,每桥均有花岗石凿刻的楹联,其中一桥的楹联为:“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淡淡地道尽了同里的魅力。 同里人有“走三桥”的民间风俗。那是消灾避难、吉祥幸福的象征。他们说,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船在一处码头停靠,我们走进了小镇。
镇内街巷逶迤,街回路转,幽深曲折。漫步在青石板路上,眼前的一座座宅院庄重而凝重,带来了太多沧桑感。一位面容秀美的姑娘走到我们面前。她身着碎花蓝布衣裤,脚踏一双粉红色拖鞋,手持一把雨伞,乌黑的头发简单而又自然,整个人看上去十分清丽。她的声音甜美,对于古镇的历史却能娓娓道来。这是个沧桑的小镇,有太多的历史沉淀,也有太多的历史故事。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里,养育了许多的名人。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状元一人,进士四十二人,文武举人九十三人。古代著名里人有叶茵、徐纯夫、莫旦、邹益、梁时、何源、计成、王宠、朱鹤龄、沈桂芬、陆廉夫、袁龙等。近世以来,著名里人有陈去病、金松岑、严宝礼、费巩、王绍鏊、蓝公武、冯新德、杨天骥、费以复、刘汝醴、范烟桥、金国宝、沈善炯、冯英子等。倪瓒、顾瑛、韩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潜等也曾流寓同里。正有如此之人,才会创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
我们走进一处宅院,门匾上写有“退思园”。这座园子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内阁学士周德润勋任兰生盘踞利津、营私肥已。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处分,旋因查所勋都不实,部议革职位。任兰生落职回乡,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名“退思”。其弟任艾生哭兄诗有“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可见园名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字东篱,诗文书画皆通。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因地制宜,精巧构思,历时两年建成此园。园占地仅九亩八分,既简朴无华,又素静淡雅,具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退思园布局独特,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配置,点缀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澈、幽静、明朗之感。
该园堂之北点缀建筑小品,堂之南的露台面临荷池,站立露台可环顾全园。沿曲径南行,至菰雨生凉轩。此轩又有一绝,轩底原有三条水道,荷池碧水循环其间。故轩内阴湿凉爽,自菰雨生凉轩穿过假山洞,沿石级盘旋而上,便来到堪称江南园林一绝的天桥,视野豁然开朗。眼前,波光粼粼,朵朵并蒂莲,漂浮在水面,水中鱼儿畅游,仿佛走入画中。步入庭中,遍植丛桂,早秋时分,也是馥郁芬芳。这红枫与金桂、银桂相间,衬以蓝天白云、粉墙黛瓦,更见绚丽多姿。
走出退思园,依然沉浸在美景之中。饥肠辘辘的朋友迫不及待的走进一家餐厅。一会儿,美味佳肴摆满桌子,一只浓油赤酱烧的状元蹄,红得发亮,吃在嘴里软糯甜香却又不腻,糯米鸭,太湖三白(太湖白鱼,太湖白虾和银鱼炒蛋),莼菜汤,清淡可口。主人的盛情令我们大饱口福。
这个周末,过得十分开心,江南小镇更是十分迷人。同里与周庄,一个大家闺秀,一个小家碧玉,我更喜欢这个大家闺秀—同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