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育智的格言警句

如题所述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起:开始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人是铁,饭是钢。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贤明的人和有识之士教育子孙,总是勉励他们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语;劝导他们正直,而不是从事奸诈;示范他们俭约,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赠送他们以训诫,而不是赠送以财产。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无知。童蒙,指儿童无知的时期。
●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讽:劝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不能已:不会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齐: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清·张履祥《训子语》童稚:年幼时期。异日:日后。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史曲·愿体集》至:最。
●爱之必以其道。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成才。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严格的师友。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张履祥《愿学记》人们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从我做起,这真大惑不解了。
●教在我而自得在彼。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论语》所以,教学在于老师而自求自得则在于学生本身了。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安逸但功效显著,并且受到称赞;不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勤苦但功效减半,并且遭埋怨。
●人岂不欲有所能已,要可责之?须求其有渐。
宋·张载《学大原下》人们均有学好某此本领的要求,这怎么能责备他们呢?因而就必须要求循序渐进地教导他们。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有德者教人循序而行,先传授小和近的方面,而往后就教授深远和宏大的方面。
●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常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
宋·陈亮《赋武川陈童子序》少年儿童以记忆背诵为能事,青壮年以学问见识为根基,阅世深的老人则以进德修业为重要。
●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的基本。
宋·朱熹《小学辑说》小学:蒙童学的文字学。大学:四书五经一类的学问。刚所幼时如不熟习文字学,则无法凝聚其散漫的心志和涵养其德性,而打下进一步学习儒家“四书”等经典的基础。
●由纲及目,由浅入深。
清·佚名《杜诗言志》卷四纲目:主体部分和分述部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学而》自己学习不觉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学不厌而教不倦。
《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不要厌烦而教人不要倦怠。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诗经·大雅·抑》谆谆:教诲不倦貌。藐藐:疏远貌。我不疲倦的教侮你,你却对我的话不以为然。
●教不倦,仁也。
《孟子·公孙丑上》教诲另人不知疲倦,就你得上有仁爱之心了。
●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所得也。
宋·王安石《书洪范传后》做教师的要有耐心,不怕麻烦,学生才能有所收获。
●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
宋·欧阳修《吉州学记》善于教导人的人,用不知疲倦的意志,达到永久之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学习才知道知识不足;教学,然后知道有困惑;知有不足的地方,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惑,才能互相促进的。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荀子·大略》壹:专一。亟(jí):急。君子一心一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很快就会有成就。
●大学之法,禁之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工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礼记·学记》大学的教学原则,总是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这叫做预(豫)防;在适当的时候学习,这叫做适时;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这叫做合乎顺序(孙与顺同);互相观察学习,吸取对方的长处,这叫做观摩。贯彻这四个原则,教学就兴旺了。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教育也有很多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礼记·学者》学的人有四点不足,教的人一定要知道。人对于学问,有的失于贪多,有的失于过少,有的失于过易,的的失于浅尝辄止。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礼记·学记》经讲解而对方 还不知晓,那就应舍掉所讲的东西。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昭昭:明白。昏昏:模糊。贤德的人,自己彻底明白了,才去把别人教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不明白,却想去使别人明白,(怎么能够做到呢?)
●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孟子·万章上》要使先通晓事理的人去启发尚未通晓事理的人,要使先觉悟的人去唤醒尚未觉悟的人。
●欲明人者先自明。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要教人明白事理,那么自己首先要明白画理。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上》大匠:高明的木工。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阐明教与学都必须遵循法则。
●视徒如已,反已以教,则得教之情也。
《吕氏春秋·诬徒》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一样,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地位上来教育学生,这就掌握到教育的实情了。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舍:舍弃。是:这点,这个。
●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嘉言:动听的话。讲学没有明确的宗旨,即使说得再好,也不过没有头绪的乱丝罢了。
●要教化人,除非从心上教起;要从心上教起,除了读书明理之外,更无他法。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谓教育人要从思想上着手,要教人读书明理。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明·王守仁《传习录》讲授知识不在徒然追求过多,可贵的是精和熟。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清·颜元《总论诸儒讲学》讲授的功夫有限,实际运用却是无限的。
修德·育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专向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活动于六艺之中.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对道义不依从,自己有了缺点不能迅速改正,这些是我感到忧虑的.
●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好:爱好.刚:刚愎自用.蔽:毛病.狂:狂妄.好刚愎自用而不好学习,其毛病是狂妄.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论语·阳货》直:爽直.绞:急切.好爽直而不好学习,其毛病是有急躁.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论语·阳货》信:信实.贼:贼害.只讲信实而不学习,其毛病是有害于事.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论语·阳货》知:同"智".荡:放荡.只爱智巧而不爱学习,其毛病是轻浮放荡.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论语·阳货》仁:仁爱.愚:愚蠢.只讲仁爱而不爱学习,其毛病是愚蠢.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荀子·劝学》见:同"现",显现.光:通"广".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汉·王充《论衡·别论》品德不高尚的人不会有远大的志向;才能不大的人不会有广博的见识.
●百行以德为首.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人所有的品行;道德最为重要.
●仁义其教之本乎.
隋·王通《中说·礼乐》教育的根本在于仁义.
●德行之于人大矣枣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
宋·朱熹《学校贡举私议》德行对于人来说可谓重要了,所以古时的老师,没有不是把它摆在首位的.
●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为先.
宋·王安石《洪范传》治:管理.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是.
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成德:成全德行.
●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
清·张履祥《备忘二》德器:道德器量.
●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清·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完全之人物:指全面发展的人.
●德行之实事,皆在六艺,艺失则德行俱失.
清·李塨《大学辨业》卷二 六艺:指古时学习的六门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以德育为先。
清·康有为《大同书》应当以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作为首要的事情。
●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
清·康有为《大同书》养体:养育身体。开智:启迪开拓智力。
●学必以德性为本。
元·吴澄《草庐学案》从学必须以修炼道德情性作为根本。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礼记·乐记》上:首位。下:次之。
●以德行为本,文艺为末。
元·郑玉《送唐仲实赴乡试序》文艺:文章技艺。以道德品行作为根本,而文章技艺是次要的。
●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德益进而业益修,业益修则德益进。
清·张履祥《备忘三》业:学问,技能,事业。著:显示出来。修:研修完善。
●学生以勤学为务,尤以立品为先。
清·张之洞《札知县蒋楷等充武备学堂稽察委员》立品:确立品质。先:首要。
●人必受教育,然后乃有知识,知识即势力也。势力之效用,较金钱为大。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指出知识即力量,人受教育有才能是强者。
●人之愚不肖,亦由智教不备之所致也。
清·康有为《大同书》人的愚昧不贤能,是由于智育教育不完备所招致的。
●善于教育者,必能注意学生之道德,以养成其优美之品格。否则,仅仅以学问知识授于学生,自谓能其事,充乎其极,不过使学生成一能行之百科全书,或一具有灵性之鹦鹉耳,曷足贵哉。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强调道德教育对于塑造人才的重大作用,指出忽视它,只能造就书呆子和学舌之辈。
●重精神,贵德育。
清·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亦指神志,风采。贵:崇尚。
●有文采以养其目,声音以养其耳,威仪以养其四体,歌舞以养其血气,义理以养其心。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这里程颐提出有利身心发展的五项措施。
●国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
清·梁启超《新民说》这是梁启超新民说的核心。
●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
清·严复《原强》当今的人论及一个国家富强的有效之法,认为强壮体魄是其根基。
●学贵以养身健乐为主。
清·康有为《大同书》养身健乐:涵养身心使之健康快乐。
●外国教育,必有体操,所以强其体魄,壮其胆色,养成不畏强敌,不慑雷霆之志,然后内可以清国难,外之以拒强敌。
清·梁启超《论政变与中国不亡之关系》清:清除。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28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学贵精不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