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著名故事

如题所述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y9gcLspD1aoiYJfpWD6Ww

提取码: fw5d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中华名人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4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丧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3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4子见南子
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
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
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
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7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丧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3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4子见南子
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
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
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
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
5.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帽子)。」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寓言:狂喜勿语,语必浮夸;暴怒勿言,言必伤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23
1、三十而立

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亲死得早,家里很穷困。孔子的母亲带著他,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维持生活。而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读了很多诗书,并学会了各个国家的礼仪。

随著孔子的学问越来越深,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慢慢地有许多人来向他求教学习。在孔子30岁那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只要是诚心来学习的人,不分贵贱,孔子都用心教导。

由於孔子知识渊博,而且课也讲得好,所以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的私塾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2、诲人不倦

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於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於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後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3、後生可畏

一次,孔子坐著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麼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麼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麼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後生可畏啊!」

4、有教无类

只要有人想学习,就应该教育他,而不要管他是什麼出身、什麼品性,这就是「有教无类」。这个主张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也是这麼做的。他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子贡是商人,颜涿聚当过强盗,

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国籍也各有不同,曾子是鲁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子游是吴国人;学生性格也有很大差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仲由鲁莽。有人问子贡:「孔子的学生怎麼这麼杂,」子贡回答:「老师自身很端正,想来的人都不拒绝,想走的也不阻止,所以很复杂。」而「杂」正体现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5、以渔夫为师

一天,孔子与众弟子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弹琴自乐。附近河岸边的船上有个老渔夫,他问孔子的弟子:「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贡说:「他就是以仁义、忠心而闻名的孔圣人啊。」渔夫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孔子听到後,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渔夫毫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最後,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6、孔子学琴

孔子不但是春秋时的大教育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种乐器,还会作曲、唱歌。他跟师襄学过一首曲子,曲名叫《文王操》。孔子练习很多天後,师襄说:「你的曲子弹得已经很好了。」孔子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怎麼弹了,可是还没学会技法。」孔子又练了许多天,师襄又说他弹得可以了,孔子说自己尚未掌握乐曲的主旨。又过了很久,师襄认为孔子确实弹得可以了,但是孔子还是不满足。他反覆地弹奏这首曲子,直到体会出曲子所要表现的主题才罢手。孔子的这种不厌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师襄。

7、韦编三绝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从十五岁开始,孔子便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得到处找人请教。只要能解答自己的疑问,不管什麼人他都可以拜为老师。他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著小辫儿的儿童。

因为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孔子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後,再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於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工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了解它的内容。接著,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後,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後,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很让人感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孔子一生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8、不耻下问

生於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学问渊博,有弟子三千,在当时便被人们尊奉为「圣人」。

当时的人,从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国君,有什麼不懂的问题都喜欢向孔子请教,在他们眼中,孔子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然而,孔子并没有因为众人的推崇而骄傲自满,他总是认为「三个人在一起走路,总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因而愈加谦虚谨慎。

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别人询问祭祖典礼的事,几乎把每个细节都问到了。当时人有讥笑他说:「谁说『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把孔子称为『邹人之子』)懂得礼仪,他来到太庙还不是什麼事都要向别人询问~」

孔子听了那人的讥讽,一点也没有感到羞耻,反而微笑著回答道:「我对於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会向别人虚心请教,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而耻於向别人请教,那我就永远不会懂得礼仪了。」

孔子为了增长学问和见识,曾向许多人拜师学习。他向郯子请教过官名,向苌弘学习过音律,跟师襄学习过操琴,还向老子请教过《周礼》中的有关道理。在当时,郯子、苌弘、师襄这些人的名声都远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旧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学问日益精进,成为一位对後世有著深远影响的儒学大师。

当时,卫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孔圉,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深受卫国国君的尊敬。孔圉死後,卫国国君为了让後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那种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在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麼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呢,」

孔子听了微笑著说:「孔圉勤奋好学,头脑聪明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也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十分恰当的。」经过孔子的一番解释,子贡终於心服口服了。

9、学礼於老子

老子与孔子同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曾经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工作。孔子则一面讲学,一面求学拜师。孔子二十七岁时,不远千里从鲁国来到洛邑求见老子。相见後,孔子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请教关於周礼的问题,老子一一作答。孔子又说出在鲁国恢复周礼的打算。老子却认为学礼虽是必要的,但要全面恢复周礼,恐怕是办不到的。因为随著社会的发展,一些周礼已不合时宜了。孔子听後,深表佩服。後来,孔子说:「我的学问之所以有长进,就是因为得到了老子的教诲。」

10、编撰《春秋》

孔子是春秋时的鲁国人,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天下大乱,周天子的地位形同虚设,礼法遭到严重的践踏。看到这种混乱的局面,孔子非常痛心,他认为,只有恢复周礼,天下才能大治。於是,他带领众多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一个诸侯愿意采纳他的主张,孔子最终失意而返。回到鲁国後,孔子呕心沥血地编订史书《春秋》。《春秋》是著名的儒家经典,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在书中,他严厉斥责诸侯无视礼法的行径,体现出一种褒善贬恶的政治理性。《春秋》面世之後,世间多了许多「成仁取义」的志士,让历代「乱臣贼子」惧怕。

因此有人说:「孔子编《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几则小故事中窥见孔子其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4个回答  2019-03-28
1: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丧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3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4子见南子
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
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
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
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
5.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帽子)。」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