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A B C作文

告别A B C作文

在许多学生眼中,认为写作文是件痛苦的事。其实作文就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地记录下来。作文并不神秘,也不可怕。有句古话叫“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经过努力也能做到。只要孩子们有决心、信心、恒心,也一定能学好作文。
学写作文并不难,那么怎样学写作文呢?是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是不是多看几本作文书就能写好呢?当然不是。学写作文跟学习任何一门技术一样,都要下功夫,都要花力气。因此,笔者根据教育教学经验,谈谈作文教学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A、上好语文课,以读促写
叶圣陶说:“阅读得其法,写作能力高精尖随入增长。”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就给作文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被选入到语文课本里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即是语言文字规范,思想内容健康的好文章。如充满童真童趣的苏教版第二册中的《雨点》、《奶奶的白发》、人教版教材中《记金华的双龙洞》、《海上日出》、《养花》、《趵突泉》、《落花生》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好文章。
这些文章好在哪里呢?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如巴金写的《海上日出》一文,一开始就介绍了他迫切地想观看日出的心情:“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这段话通顺、连贯,念起来琅琅上口,道出了作者迫切想着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的心情。上语文课时,老师和同学们就要一起讨论、分析。必须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认真学习,反复体会,争取做到熟读成诵,化书上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但积累课本中原汁原味的语言,还不是我们的目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变消极语汇为积极语汇。
为此,在研读了苏教版第四册中《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后,让学生自己学作《夏天,我想变…》,读了《问银河》后写作一篇《再问银河》。在读完人教版第九册《小站》一文,可以布置学生观察一个小店或书亭,按方位顺序并写一段;《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按总分关系构段,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一组排比句描写了蹲坐在望柱上各具情态,大小不一的狮子,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依照例段写话。凡此种种,学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学遣词造句,学连句成段,学连段成篇,学命题立意。
可以说认真上好语文课,以读促写,是教学生写好作文的一条重要道路。
B、加强课外阅读,下笔如有神。
众所周知,知识好比海洋,一本语文书收集的文章只不过海洋里的一杯水,对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广泛地读课外书。天文、地理、历史、常识都要知晓一点。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同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要求提了出来:“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因此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让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能得到提高,让学生变更聪明起来。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首先要创设一种环境,让学生得到熏陶。如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让每一块墙壁说话,向学生传达读书的理念。其次可以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起始阶段采取美文赏读法。通过录音朗读、教师范读或声像组合朗读等方式,向学生展现美文的韵味,通过对优美句段的赏析、评点,领悟其意境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最后,可以指导学生搞好阅读积累,举行阅读成果展示会。将“美文本”、“锦言录”、“优美词句小报”等拿出来进行交流、评比,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二、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许多学生有课文阅读的兴趣,但如何去读成问题。因此要加以指导。如: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有时可让学生逐字逐句精读,有时只要大致略读一下即可。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能对读物进行圈、画、点、评、注。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想象的习惯,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向学生介绍摘抄优美词句、列提纲、写读后感等、读书笔记的方法,引导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不断加强语言积累。
三、指导选择课外读物
为了让学生有书可读,可开辟班级图书角、家庭图书柜,要充分利用图书室(馆)的功能。老师可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课外读物。如根据文体指导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当学习了《鲸》等科普类课文后,可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学习了《赤壁之战》等历史故事后,可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在学习写景的课文后,要求学生读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这样学生可以领悟这一类文章遣词造句的风格和特点,掌握它们的读写方法。
同时也可充分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课文课程资源,拓展知识学习的渠道。
C、学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多观察、多思考。
学生常常苦于在作文的时候没有东西可写,苏霍姆林基说:“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那么就要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观察人、观察事、观察景、观察物。这样,就能不断得到作文的新鲜材料。“一滴水里能见到太阳”这句话是说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细细想来却能反映深刻的道理。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培养和发展。如先组织学生进行“兔子争窝”比赛,再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比比谁能又快又好地写出参赛过程。教师再不失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赛后的总结,结合指导表达:漫谈参赛的感受、确定中心;回顾比赛的过程,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认识“兔子争窝”动作的特点,丰富词汇等。一篇文章的完成是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的结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就能较好地解决“源泉”问题。例如,学生对擦玻璃并不陌生,可写具体却比较难。如果组织学生擦玻璃,劳动后进行评比,再交流经验,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把玻璃擦干净。学生就有话可写了。包括擦的位置、顺序、动作及步骤等,让学生体验认真的劳动态度,反映了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特别是对于擦玻璃的动作形容,即洗、抹、搓、揩等,让学生在劳动中切实感受到了,才可能让学生正确的使用。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思维是写作的关键。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边观察边思考,作文的材料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观察与思考,积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题材库,使学生“需之切”、“乐其业”,“如板在胸,不吐不快”。
D、多写多练,功夫不负有心人。
光观看,不练习也不行。技能技巧是靠练出来的。经常动笔,不断描摩,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一环。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所以要多练、常练。如果仅仅依靠教材上安排的课堂习作训练是难以全面地完成习作训练的,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是得不到充分保障的。因此,分散训练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观察思维、情意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分散训练即学生平时的课外习作。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练笔,能拓展习作教学的空间,加大习作训练的力度,切实提高习作能力。
一、根据教材,设立习作训练点
在习作训练中可视学生年级的不同,时限的不同,单元习作训练点的不同而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没有统一僵化的形式,一切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前提,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如人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训练重点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课文《鲸》告诉读者描写动物可以从它们的形体特征和生活习性写起,单元习作要求写一件心爱的物品,根据提示可以写它们的外观、性能以及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可以借助课外练笔将这项训练进行辐射,练写植物、家电等,逐步形成技能,内化为能力。
所以,为了克服课外习作的随意性,要把握习作教学的正确方向,明确习作训练的序列,密切配合课堂练笔,巧妙设练,使课外练笔成为课内习作训练的补充和延伸。
二、留心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老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大话空话。即让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学生的练笔可从以下几方面着笔:
1、结合重大节日练笔。“五一”、“十一”、“六一”等节目,因为年年都有,为了以免落入俗套。可以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做到常练常新。如国庆节前后,可以让学生搞摘录,积累歌颂祖国的佳言锦句;写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写记叙文,反映生活的幸福美好;出手抄报,锻炼文字功底。又如“三八”期间,动员学生细心观察父母对自己的爱,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让学生写出具体的实践劳动,体验到家务劳动虽平凡,却日复一日,充满艰辛。
2、结合时事练笔,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风云变幻,潮起潮落。一些具教育意义和便于习作的时事值得让学生关注的。如近年来我市在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可指导学生以热爱家乡为题,进行形式多样的习作训练,布置学生收看电视,查阅报刊,访问亲友等多种途径了解情况,自由拟题,练写片断;又如2008北京奥运会,可以指导学生以热爱祖国和顽强拼搏为主题,练写文章。
3、结合活动练笔。学生的学校生活常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在活动中育人,在活动中练笔。如主题队会、演讲比赛、春游等等,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他们的情感体验是非常真切的。如能指导学生,把这些富有儿童特点和时代气息的活动写下来,反映童真童趣,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举行主题队会 “争做合格小公民”,在指导练笔时,让学生从各自体验最深的地方挖掘习作素材,如收集这方面典型的人和事例,编排文艺节目,编写串词等。学生有内容可写,有自我表达的欲望,这样写出来的习作不仅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而且学生的语言也会显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
4、结合家事练笔。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另一天地,往往是这里的人情小事最能触发他们的真情实感。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日记的形式记下家庭生活点滴,积累素材,练习表达。如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了给爸爸送饭的事,虽然该生年纪小,却得到了家人和邻居的鼓励和称赞。于是,老师就指导她以《送饭》为题写了一则日记,并对这则日记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文章字里行间浸透融融的亲情,很感人。像这样进行练笔,让学生在实中求真,在求真中感悟生活的内涵,在表达中颂扬生活的真、善、美。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学生能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真的动脑、动手、动口,勇于实践,不怕失败,就能写好作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