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什么?

如题所述

建安风骨是建安时期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建安年间,诸强相争,专制统治放松,出现了思想解放、文学繁荣的景象,涌现出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如“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以及蔡琰等。

他们多反映社会的动乱,抒发渴望国家统一、个人建功立业的雄心,作品风格苍劲悲凉,慷慨任气,表现出巨大进取精神和昂扬豪迈的激情,足以代表建安的时代精神。后人将这种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人物代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诗文婉约;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

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练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7
“建安风骨”是汉末三国时期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指那些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约公元196年至280年)间出现的文学、诗歌作品及其风格特点。
“建安风骨”这个词来源于后人对于此时期文学的评价和总结。其中,“建安”指建安年间(196年至220年),这一时期是东汉晚期政治和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表现他们独具匠心的创作风格。而“风骨”则是指这些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它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建安文学以豪放、奔放、清新、含蓄、澄怀等为特点,内容也涵盖了自然、爱情、哲理、历史等方面。其代表性作家包括曹操、曹丕、王粲、陈琳、张继等人,他们的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总之,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风格,代表了中国文学和思想史中的一个时期和阶段。通过研究建安文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文化、社会、政治和历史背景,并且探寻中国文学演变的发展轨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