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舜电视里的伯益和皋陶是父子吗?

如题所述

是父子。

皋陶是电视剧《大舜》中的人物,是由黑子饰演,剧中皋陶是上古四圣”之一,东夷大首领,联合华夏统一治水,让百姓享受安宁的生活。

剧中黑子饰演的皋陶是上古四圣”之一,东夷大首领,联合华夏统一治水,让百姓享受安宁的生活。先后卓有成效地辅佐尧、舜、禹,在制定刑法和教育方面的业绩更是为后世所称赞。

《大舜》首次将题材立足于讲述中华民族人之初”的故事,以电视剧的形式展示尧舜禹以吐纳天地的气概、超迈常人的胆略和从谏如流的智慧,在治水中统一,在统一中治水,从而把中华民族聚合成一个多民族且密不可分的整体,从此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通过上古三王尧舜禹”的载体,凝结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璀璨之花;通过在剧中展现众多民间百业的行业神,凸显出中国人的智慧之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20
皋陶与伯益均为东夷集团少昊后裔,且均为重要的部落首领,又都是尧舜禹时代有名的重臣,均曾担任过大禹的行政主管和接班人。但在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没有他们是父子关系的记载;在24史之首的《史记》中也同样寻不到他们是父子关系的踪迹。只是到了东汉时期,《后汉书》作者班昭(又称曹大家,“家”字读音为gu阴平声)才说伯益是皋陶之子,此后逐步为一些学者所接受,到宋代欧阳修纂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就明确地说:“皋陶生伯益,伯益生若木”,但也算是记载在国史上的这个说法,并没有为全体徐氏族人所接受,因为此说有诸多方面的的不能自圆其说:
一、尧舜禹时代属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相传了不止千年,一直到有了成熟的文字,才把口耳相传的传说时代的历史变成文字记载的历史。因此就是《尚书》也是前人记载的传说,因为它记载成书的时间最早,可靠性当然就会高于后来的记述。《尚书》中有很多篇幅记载了皋陶和伯益的言行,如果他们真的是父子关系,怎么会只字不提呢?单从《尚书》上的记载看来他们是不存在父子关系的。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尽管不无瑕疵,乃至错误,还仍然是中国史学的权威著作。他对于皋陶和伯益的记述秉承《尚书》,也没有皋陶是伯益之父一说,怎么到了东汉曹大家手里,他们就成了父子了呢?是曹大家臆造的吗?还不能这样武断。也许也是凭她听到的传说,只是这后来记载的传说,不能取代前人记载的传说,除非她和她现在的支持者有了出土文物为证。
二、伯益后裔各姓族谱的伯益前世系对皋陶与伯益的关系其说不一:
1、李姓的伯益前世系:颛顼――大业――女华――皋陶――伯益――恩成。这里大业是皋陶的外祖父,是伯益的外曾祖父。这里的伯益之子恩成是《史记》中没有的。
2、裴姓的伯益前世系:颛顼――大业――女华――大费――皋陶――伯益――大廉。在裴姓的前世系里大业是皋陶的外曾祖父;是大费的外祖父;是伯益的外高祖父,他们的大费与伯益是祖孙。尤其特殊的是裴姓出自风姓
3、徐姓的伯益前世系:……………………………..皋陶――伯益――若木。这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徐氏前世系,干脆把皋陶的前世系省略。
4、史记的伯益前世系:颛顼之裔孙女修(吞玄鸟卵怀孕)――大业(娶少典氏之子女华)――大费(伯益)――次子若木
5、徐氏宗谱中的伯益前世系:在徐氏族谱中的伯益前世系有多个版本,现列举三个有代表性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颛顼――庭坚――女修――皋陶――伯益――若木。在这个版本中女修是颛顼的孙女,把司马迁所说的裔孙直接改成了孙女;用皋陶代替了大业。这里的庭坚不是皋陶的字,而是女修之父
第二个版本:颛顼――卷章――回――陆终――黄云――熊起――女修――大业――伯益――若木。在这个版本中女修是颛顼的七世孙(女);大业是伯益之父。不承认皋陶就是大业之说。这个版本的伯益前世系与《史记》无矛盾,裔孙包括七世的孙女。
第三个版本:黄帝――昌意――韩流――颛顼――外曾孙大业――皋陶――伯益――若木,在这个版本中颛顼是黄帝的曾孙,不是《史记》所说的黄帝之孙。大业是皋陶的父亲,是伯益的祖父,大业与伯益之间增加了皋陶。大业成了颛顼的曾外孙,若加上大业之母女修,则女修也是颛顼的孙女。
徐自强教授主张的徐氏溯源最多到伯益,溯源到与徐氏毫无血缘关系的黄帝是不可取的。通过以上所列李姓、裴姓、《史记》以及徐氏族谱所列伯益前世系。可以看出仅皋陶是不是大业就有多种说法;每个姓氏、每个支派都不会承认自己的族谱所记是错误的;而溯源到至今都没有形成共识的黄帝是否真有其人和黄帝是什么年代的人,以及我们是东夷少昊之后,还是黄帝之后都没有弄清楚,就更加让人莫衷一是。
三、皋陶与伯益的亲缘关系:
综合上述,皋陶就是大业,或皋陶是伯益之父的说法直到目前在嬴姓各氏族之间还不曾统一;在徐氏各支派内部也都是各自为是。可以说皋陶是伯益之父的说法并不成立。却不是说他们就绝对的没有亲缘关系,下面抄录几条资料:
1、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说:“夷人中,融入华夏族的有四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是皋陶。皋陶的后裔有英氏、六、寥和群舒:即舒寥、舒鸠、舒鲍、舒庸、舒龙、舒龚。群舒显然从六个近亲氏族发展而来的。当六和寥灭亡是时候,有人曾说,“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意思是说,六和寥内不建德,又无外援,遭到灭亡,皋陶和庭坚一下子绝祀了,真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六、寥、英氏和群舒,都在江淮之间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带地方。但传说皋陶生于曲阜,在今山东曲阜县。那么,东夷和淮夷的这个分支的活动地区就不仅限于江淮之间了。舒和徐,古同音通用。那么,古黄河下游的徐夷也是传说中的皋陶的后裔,或者在起初同皋陶这个分支有着密切的血亲关系。
伯益是较早融入华夏族的又一个夷人分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终离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其中除秦、赵为周代建立的国家外,其他的都相当古老。如运奄氏,即商朝的奄国,在今山东曲阜县。徐氏,即商朝的徐国,在今鲁南和苏北地区。终黎氏,也作终离,在今安徽凤阳县。黄氏,到周代为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江,在今河南正阳县。他们活动的地区,从山东直到河南东南部,在传说中的皋陶后裔北侧的一条弧线上。据说,皋陶是偃姓,伯益是嬴姓。偃、嬴,一音之转,当是从两个近亲氏族部落发展下来的。
2、山东省新泰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陈新在长篇论文《伯益考略》中说:“伯益,《尚书》称益,《史记》称大费、柏翳,又称伯翳,《世本》、《汉书》称化益、伯益。传说伯益是虞夏时期著名东夷部落首领。舜时为“虞”,即掌管山林的官,佐禹为辅平水土,因功受舜赐姓嬴氏,授土嬴国,“妻之姚姓之玉女”,为秦、赵等姓始祖。禹立而“举益,任之政”,禹崩时“以天下授益”。但经过一场夺权斗争,禹子启代益践天子位,由此天下从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伯益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一位悲剧英雄人物。由于“近四十年的考古收获,为先秦史中过去认为是‘传疑’的不少问题提供了物证,使之成为信史。”①伯益在历史上实有其人。
伯益的身世
伯益的身世,《史记秦本纪》一文有详细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司马贞《索隐》云:“女修,颛顼之裔女,吞钇子而生大业。其父不著。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按:《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祖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张守节《正义》云:“《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
上载伯益之父为大业,母曰女华,祖父不知谁何,祖母女修,乃颛顼裔孙女。颛顼当是伯益的外高祖。《正义》引《列女传》曹大家(音gu,读如姑)注推断大业即皋陶,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亦有是说,但此说多为近、今学者所不取。司马迁掌握先秦史料较多,若大业即皋陶,不能没有明示,如“大费……是为柏翳”就非常明确。所以伯益后裔不祖皋陶,而以母族而祖颛顼。
1986年5月3日《文汇报》报道:“陕西风翔发掘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石磬上刻有标准的大篆古文铭文:“天子匮喜,龚(共)赵(桓)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鼐”。②“高阳”为颛顼号,从而证明秦族确为颛顼后裔。
上引《索隐》云“秦、赵宜祖少昊氏。”昊,又写作(皞),故又有伯益出自少昊之说。《史记?封禅书》云:“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峙,祠曰帝,……”《说文?女部》:“嬴,帝少昊之姓也。”段五裁注:“又按伯益嬴姓。其子皋陶偃姓(按:段玉裁的注是否把皋陶与伯益的父子关系弄反了。――徐宝兴)。”《通志氏族略》:“秦氏,羸姓,少昊之后也。……或曰,伯益佐舜,赐姓羸氏。”《日知录》卷二十三:“秦、赵、梁、徐、郯、江、黄、葛、麋、嬴姓也,自少昊。”《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郯子之祖即少昊挚。史载少昊曾代黄帝而有天下,号曰金天氏,以鸟名官,是以凤鸟为图腾的东方部落联盟首领。伯益祖母女修因吞玄鸟陨卵而生伯益之父大业的传说,正是暗示伯益亦为鸟图腾氏族后裔。“玄鸟’’即“燕”,《说文?燕部》:“燕燕,玄鸟也。”伯益又名伯翳,”翳通鹥,即翳鸟,为凤凰类大鸟。《山海经,海内经》:“有五彩之鸟,飞蔽一乡,名曰翳鸟。”《离骚》:“驷玉虬以乘鹥兮”,“乘鹥(翳)”,郭沫若译为“以凤凰为车”,翳即指凤凰。伯益曾“佐舜调驯鸟兽”,伯益长子大廉为“鸟俗氏”,大廉十世孙“蜚廉”也是以鸟为名,释为“龙雀”e。故可推知伯益也是以鸟为图腾的一支。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秦纪》称秦之先颛顼孙女修生大业,判定大业生大费,是为伯翳,其言甚晰。女修乃高阳(即颛顼)之裔女,而适少昊之后大业之父,大业父不著;伯翳即伯益。”伯益及其后裔以少昊为男性祖先当属有据。
伯益出于颛顼,又出于少昊既明,而伯益则是舜赐嬴姓的始受姓者。而和伯益同时或稍早的皋陶,与伯益虽非父子关系,但亦出于少昊无疑。《世本校辑》云:“皋陶出自少昊,其后为六,偃姓”。《帝王世纪》云:“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赐以姓曰偃。”孟世凯先生考证:“偃即燕之后起字,甲骨文中燕字象形,西周金文作匿。故偃姓也是以鸟为图腾的氏族,皋陶族出自少昊部落相当是可信的。”(录自陈新:《伯益考略》)
通过上述两条资料可以判定;皋陶与伯益同属少昊后裔,他们都是当时的部落或部族首领;皋陶姓偃,伯益姓嬴,偃、嬴一音之转;不论是皋陶生于偃地(曲阜附近),还是伯益封在嬴邑,地理上都曾是东夷少昊集团的活动范围;从他们的后裔所居住的地域和把属于徐的群舒也说成皋陶后裔来看,皋陶、伯益两大东夷部落历史上应该有近亲关系。即在若干年以前伯益部落出自皋陶部落,伯益部落是皋陶部落的子部落。不论是皋陶部落,还是伯益部落,他们与炎黄部落及其他部落一样:部落的名字也就是部落首领的名字,比如《史记》上就说:神农八传到榆罔,就是说有八位神农。当然也不会只有一位黄帝,我们的皋陶和伯益也是传了若干代才到了尧舜禹时代,就是尧舜他们作为部落首领也不会只是一代,即也可能有几位尧和舜。对于伯益有个传说,说他活了二百多岁,听了令人疑惑,如果承认历代伯益部落的首领都称伯益,那活了二百多岁,可以解释为伯益的部落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了,也许说200多岁还说得少了点,伯益部落可能到尧舜禹时代已经有一千多岁。这样说不是胡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