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书法艺术存在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它们都以思想

如题所述

文学与书法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汉语中的“文学”一词,在先秦时期是用来泛指一切用文字记载好论述的典籍。包括哲学、史学、诗歌等。到两汉,开始将诗赋跟经、史等学术著作分类,至魏晋南北朝,宋文帝立“四学”使文学与儒学、史学、玄学并立。自此,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从随唐至晚清一千多年来,诸子百家对文学特性、作用、及作品的品评标准作了广泛的探讨。使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文和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字,开创了我国文学的新时期。现在所指的文学,是专指以语言朔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
书法,源于汉字。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尽管书法艺术作为一门学问,尚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但在客观上先儒时期早以涉及。一个不成体系尚已形成结构的脉络早已隐隐存在。各个局部的实际内容早已形成。
1.汉字的艺术性:世界上各国文字的开始都塑源于画图。即从象形、发轫始。如:日、月、山、川之类,几乎各国的写法都相去不远。然而,许多国家文字都从表意走向了表音。但中国地域广大,语音复杂。十里不同音,汉字表音无法达到好的效果。于是,聪明的祖先则象形不足而指事,指事不足而会意,会意不足而形声。这样尽管有了音乐的因素,然而表意的的部分仍然附在“形”上。所以“形”表“意”是我国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她是我国汉字艺术的客观基础,也是老外学习中国汉字书法的兴趣所在。
2.书写的艺术创造:由于“意”的存在,汉字在书法上便有了很大的可塑性。虽然汉字的结构不能改变,但怎样作出艺术的处理,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各派名家对其艺术共性有一定的收获。如空间的布局。黑白反差等等。
我们的汉字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创造,远不止于图案的组成,更重要的是她把形象的美与内在的美结合在一起。说是书法艺术,首先他必须是写字,字于字之间必须连属成文,能表达一定的涵意,书写的时候必须把文字的涵意和感情融合在一起。给于有力的表现与充分的抒发。这样书写的作品才能内蕰丰富,意境深邃。有感情、有活力。才是真正的书法作品。
3.书法的社会现象:写字与书法虽然不是同一慨念。但他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书法以汉字为载体,汉字因书法而升华。几千年来,从最早的实用要求到庙堂、朝廷、山野、茅舍、典彝、尊爵、石鼓栏础、碑铭、墓志。辽阔大地,书法无处不在。朝有国师,野有乡贤,地有名家,孜孜以求,磬竹穿砚者不乏其人。而观者、欣赏、收藏、鉴定、研究者俯拾即是。这就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社会现象。巍巍神州,名山锦簇,风景壮丽,为了描述它们,文学家给予缛词丽句,书法家则赋于笔翰艺术。“摩涯”“记铭”或盛典隆仪,善事义举,或旌扬表彰,遗情寄趣,都可铭金镂石,铸典彝,镌碑刻.....这些都显于书法艺术。至于室内的中堂、对联、横批、、立轴、条幅等各个款式,则对书法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要显赫门庭,有的要寄发主人情志。这些都是通过书法艺术的表现以显示文字的内心意境。
综上所述文学与书法艺术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是相辅相成的,书法因文字内容而彰显,文字内容以书法表现的张扬而靓丽,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切正文学肯綮的书法可相得益彰。而与文学内容相悖的书法则相形见绌。他们都是以审美为前提,这种美不仅反映在直观上,更反映在情趣意识形态上。
一个书家如果不能在文学艺术这个字外功上有所涉列,充其量也不过一书匠而已。
以上拙见,抛砖引玉,欢迎探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