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如题所述

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

第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相互征战,周初制订的礼乐制度破坏殆尽.他提出要恢复周礼、实行仁政治德治的政治主张,却不被鲁国的统治者接受,,所以孔子选择出去周游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

第二是给他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前程。

为了从政,他带领弟子们由北方跑到南方,由这国跑到那国,为了达到从政的目的,他不惜面见社会上反响不好的卫国南子,甚至连背叛晋国的佛肸对他召唤,他也“欲往”。尽管他相信自己“不缁”、“不璘”;有信心改变坏人,不与坏人同流合污,打算用各种不同的手法争取坏人,改造坏人。

第三也是形式所逼,因为在鲁国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国去避难。

当年季桓子的家臣阳虎在鲁国叛乱,孔子态度明朗地反对阳虎,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桓子认为孔子和自己政治观点一致,便请鲁君任命他为中都宰。孔子治理中都一年,成绩突出,又不断擢升为司空、大司寇。孔子一旦大权在握,便开展了维护鲁君利益、削弱大夫势力的“隳三都”活动。

当上大司寇后,在夹谷之会上为“相”时,取得成功,更信心勃勃,才敢于触动三家大夫,展开了隳三都的活动。一旦被排挤,认识到鲁国非实现自己政治理想之地,于是另辟蹊径,另找出路,到别国试试。

扩展资料: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

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周游列国

百度百科-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04

楼主你好


    首先看一下背景,通俗化的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接下来分析原因   

      鲁国的国君无能,孔子认为自己在这不会有什么作为,所以想换个老板。

      想去各个地方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恢复遵循周礼。     

      周游也有着拓宽自己视野的目的,丰富儒家思想,学无止境。

      周游这种事在那个年代士人中很流行,说通俗点就是到处求职,好比我们现在各个城市奔波。

第2个回答  2012-11-04
第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
第二是给他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前程;
第三也是形式所逼,因为在鲁国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国去避难。
仅供参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1-04
1因为他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但那个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各国多想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进行战争. 当时是战争频繁的时期,大国欺负小国,小国要发展自强。孔子却要先行礼仪,感化他人。
第4个回答  2012-11-04
主要因为在鲁国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国去避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