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在位几年及各个年号的始末

如题所述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创造了"曌"(读音"照"),这个字,意为"日月当空",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统治的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他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就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定都洛阳。690~705年在位。世人据其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称之为武则天(则,法则也,以为法则也。则天,即以天为法则,向上天学习,遵循上天的规律和要求的意思)。性巧慧,多权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的次女,生母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称其为“媚娘”。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氏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太宗遂赐号“媚娘”。后结识李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忠贞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且太宗崩时,曾言“佳儿佳妇”,不应废王皇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等一些朝中奸佞的支持。后武则天亲自杀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王皇后,迫使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册立皇后后,武则天将王皇后、萧淑妃手脚砍断,醉骨,逼高宗逼死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 “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广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无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结束。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风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 “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武则天,长子李弘因病去世,次子李贤被流放(后杀害),三子被废,四子待武则天登基后,改名武轮。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这并没有改变门阀观念,只是武则天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个表现。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骆宾王写下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恐怖的斩杀,广泛的株连,充分地暴露出武后的冷酷果断。
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武曌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她放手选官,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武则天的每一项功绩都伴随着矛盾,正如林达先生所说的“每撒下一缕阳光,就投下一片阴影”。在武则天去世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对她的评价是反反复复在变,如唐前期对她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比较正面;因为从唐中期开始儒学复兴,到南宋程朱理学在中国占据了思想上的主导地位,所以从南宋开始对武则天的评价持续走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到了近代由于女权运动的兴起,人们又赋予武则天妇女解放的色彩了。
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225.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26
67岁,天授元年(690)正月初二,武太后布政于明堂。八日,下诏推行新造的字,其中新造字“曌(或作瞾)”为己名。改诏书为制书。二月十四日,武太后策试贡生于洛城殿,数日方休。贡生殿试自此开始。四月十一日,范履冰下狱死。告密之风起。七月,置制狱于丽景门,专理谋反案以扫除政敌。九月,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6万余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氏。睿宗皇帝也上表自请赐姓武氏。九日,武太后隆重登基称帝,大赦天下,降睿宗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十二日,群臣上尊号曰“圣神皇帝”。十月十四日,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县令品秩同赤县(京师长安),百姓世代免除赋税。
68岁,天授二年(691)一月二十三日,杀丘神绩。二十八日,杀史务滋。二月,开始惩治酷吏,杀周兴、索元礼。九月二十五日,傅游艺下狱死。魏王武承嗣授意,凤阁舍人张嘉福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皇帝不许,王庆之即以死泣请,皇帝只得赐其印纸一张为出入凭信,才使他离去。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皇帝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69岁,长寿元年(692)一月初一,皇帝召见存抚使所推荐的人。全部试用,高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者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自此开始。二月初三,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归顺,分设十州。三月,五天竺国遣使朝贡。五月,吐蕃酋长曷苏率部请归降。六月,别部酋长咎捶率羌蛮8000余人归降。八月,女皇帝令严善思按问旧狱,平反冤案850余人,罗织之风开始平息。十月,狄仁杰请放弃安西四镇,皇帝不纳。二十五日,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守。
70岁,长寿二年(693)一月二十四日,前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拜见皇嗣李旦,被腰斩于市。又有人告李旦欲谋反。皇帝命来俊臣审问其随从人员,太常工人安金藏自剖其胸以证明李旦不反。皇帝亲临探视,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即令停止审查此事。这是圣神皇帝第一次在人前承认错误。九月初九,武承嗣等5000人上表请加尊号曰“金轮圣神皇帝”。皇帝在万象神宫举行庆典接受尊号。
71岁,延载元年(694)一月初十,帝令娄师德为河源、积石、怀远等军营田大使,令做好边境营田。二月,王孝杰击败吐蕃、突厥各3万余人。韩思忠击败泥熟俟斤等万余人。十六日,帝命薛怀义为伐逆道行军大总管,率18位将军讨伐默啜。八月十七日,蕃胡慕义,捐钱百万亿,请立天枢,以颂女皇帝功业。帝令于端门外铸天枢。
72岁,天册万岁元年(695)正月初一,女皇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改元证圣,大赦天下。十六日夜,明堂起火,照城中如昼。二月初四,杀薛怀义。十六日,皇帝去除“慈氏越古”之号。四月初一,天枢铸成。天枢由工匠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女皇亲自书写枢名:“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群臣赋诗称赞。七月,吐蕃犯临洮,皇帝令肃边道大总管王孝杰讨伐。九月初九,皇帝合祭天地于南郊,加号为“天册金轮大圣皇帝”,赐宴九日,改元天册万岁,大赦天下。
73岁,天册万岁元年(695)腊月初一(这时已进入696年),皇帝前往嵩山封禅。十一日,封嵩山为“神岳”,改元万岁登封,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成县为告成县。免天下百姓当年租税。三月十六日,新明堂建成,规模小于旧者,名曰通天宫。四月初一,皇帝行亲享之礼,改元万岁通天(辞海等附录作三月改元),大赦天下。五月十二日,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叛,攻陷营州。李尽忠自称可汗,以孙万荣为先锋,兵至数万。二十五日,武则天令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卫大将军李多祚、麻仁节等二十八将率军征讨。七月,皇帝令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防备契丹。八月二十八日战于峡石谷,唐军大败。继而叛军又设计伏击,唐军全军覆灭。武则天再次发兵征讨。九月二十一日,默啜率部讨伐契丹,皇帝封其为迁善可汗。十月,默啜破松漠,虏李尽忠妻、子。皇帝加封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在唐军与突厥的共同打击下,不久李尽忠兵败身亡。李尽忠死,孙万荣代领收拾其众,军势复振,数侵扰州县,攻陷冀州,河北震动。
74岁,神功元年(697)四月初三,九州鼎铸成。十八日,武则天令武懿宗、何迦密率军征讨。五月初八,又令娄师德、沙吒忠义率军二十万征讨。六月初三,皇帝下《暴来俊臣罪状制》,杀来俊臣。三十日,斩杀孙万荣,讨平契丹,余部降于突厥。
75岁,圣历元年(698)正月初一,皇帝祭通天宫,改元圣历。本月,皇帝下《条流佛道二教制》,禁止佛、道教徒相互毁谤。三月初九,托病,令徐彦伯召回庐陵王李显。二十八日,庐陵王至神都洛阳。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作太子不得忧愤而死。十三日,皇帝令武重规、张仁禀、李多祚等率兵30万讨突厥。九月十五日,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皇帝准,立李显为太子。十七日,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二十一日,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副元帅,知元帅事,帝亲自送行。
76岁,圣历二年(699)腊月二十五日,赐太子姓武氏。大赦天下。二月,登嵩山,过缑山,谒升仙太子庙,亲书升仙太子碑文,立碑于缑山升仙太子庙。四月,吐蕃赞婆等来降。十八日,皇帝为防止身后太子与武姓不相容,令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作誓文,告天地于通天宫,铭之铁券,藏入史馆。七月,吐谷浑1400帐归顺。本年,改昊陵为攀龙台,顺陵为望凤台。
77岁,圣历三年(700)正月,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罗为平西大总管,镇守碎叶。三月初六,令东至高丽国,南至真腊国、西至波斯、吐蕃及坚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并为入蕃,以外为绝域。四月二十九日,在三阳宫避暑,作成《宴石淙诗及序》。五月初五,服长生药病愈,改元久视,大赦天下,去“天册金轮大圣”之号。六月,令契丹降将李楷固击契丹余党,全部平定。七月,吐蕃将领麴莽布支侵犯凉州,围昌松,被唐休璟打败。十月初十,下诏复以正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一月为正月。
78岁,大足元年(701)正月初三,成州言佛迹现,故改元大足。八月,苏安恒上表请圣神皇帝还政,抑武兴唐。十月,皇帝与太子李显、相王李旦等从洛阳回到长安,改元长安,大赦天下。十一月,武则天以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郭元振到任后,以南境硖口设和仁城,北境碛口设白亭军,控其要冲,拓宽州境一千五百里,突厥不敢侵扰。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五年中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遗,积军粮可支数十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
79岁,长安二年(702)正月十七日,首设武举选将才。六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十一月一日,封相王李旦为司徒。命苏审查酷吏旧狱,昭雪者众多。十二月,设北庭都护府于庭州,使安定北境。
80岁,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令武三思、李峤、朱敬则等修《唐史》。四月初九,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求婚。六月初一,突厥默啜又遣使请以女嫁太子之子。
81岁,长安四年(704)八月,病卧长生殿。十月二十二日,封秋官侍郎张柬之为同平章事。十一月初五,封天官侍郎韦承庆为行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82岁,神龙元年(705)正月初一,改元神龙。病重。下诏:“自文明以来得罪者非扬、豫、博三州及诸反逆魁首,皆赦免。”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暐等迎太子李显,杀张昌宗、张易之,进至皇帝寝宫,逼迫让位。二十三日,皇帝令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是为中宗。封相王李旦为太尉,同三品。太平公主加号镇国。令免今岁税赋,放宫女3000人。皇族中的流放者和籍没者,子孙皆复属籍,量叙官爵。二十六日,圣神帝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中宗李显率百官谒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二十九日,中宗李显封崔玄暐为守内史,敬晖、桓彦范为纳言,张柬之为天官尚书,袁恕己为凤阁侍郎,并同三品。二月初一,中宗率百官诣上阳官问则天大圣皇帝起居,此后每十日一往。初四,中宗复国号为唐,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均恢复永淳前原状。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五月初四,中宗迁周七庙神主于西京崇尊庙。下诏:“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得犯。”立唐太庙社稷于东都,封张柬之等五人为王,降武氏诸王为公。十一月二十六日,则天大圣皇帝崩于上阳宫仙居殿,遗诏去帝号,与高宗合陵。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225.htm

第2个回答  2008-03-28
武则天的年号挺多。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的有4个,正经八摆当了大周皇帝后有13个。这么多年号,武则天都是怎么起的呢?
先看第一个年号:光宅

这是武则天临朝称制第一年起的第一个年号。这个年号起的十分有趣儿,给人的感觉好比一个土财主搬进了大房子,那种喜悦的心情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武则天起这个年号的心情,恰恰就像土财主搬进了大房子,那种高兴的心情,在这个年号里同样有所流露。

武则天为什么高兴呢?因为上一年,也就是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她的老公高宗李治病逝,留下了一个遗诏,军国大务皆听武后裁决。真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自己终于从后台走到前台,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主持工作了。这放在谁身上,谁不高兴?

但“光宅”一词,看上去虽然挺吉祥、挺喜庆,寓意也很好,充满了自信,潜台词好像是说:自己上台后,一定会给也一定能给苍生社稷带来福祉。不过,从字面一分析,实在显得小家子气,而且,“光宅”无疑暗含着宅子光了的意思,藏着不吉利。果不其然,武则天这边刚主持工作,那边徐敬业就反了。所以,这个年号武则天用了三个多月,就废掉了。

第二个年号:垂拱

对“垂拱”这个年号武则天似乎特别偏爱,一用用了整四年。“垂拱”一词,显然出自《管子·任法》篇,以它做年号,不言而喻是取其“垂拱而天下治”之意。武则天是一位“兼涉文史”的女皇帝,她用这个词做年号,似乎也不乏想显示一下她的文雅。

在用“垂拱”一词做年号的四年里,有两件事儿很叫武则天满意。一件儿是垂拱二年,她下了一个诏要“复政于皇帝”——说白了就是不主持工作了,把权力交给皇帝。结果呢,傀儡皇帝李旦很有头脑没同意,她只好接着干。还有一件儿是垂拱四年,有个雍州人在洛水里得到一块白石,上面竟然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一高兴,还封了这块石头为“宝图”。

这两件事儿为什么叫武则天满意呢?因为真也好假也罢,从这两件事儿里武则天高兴地看到了自己“垂拱”的良好效果:道路铺好了、舆论起来了,自己的代理皇帝很快要转正了。此时的武则天,就像快要到达峰顶的登山者,俯视天下的雄心越来越强烈,用“垂拱”这个词做年号,实在是她这种心态的折射。

第三个年号:永昌

这个年号,取自那块“宝图”上的后一句话“永昌帝业”。本意当然是祝福美好、祈愿昌吉的意思。这不难理解。叫人纳闷的是,用“垂拱”一词做年号用的好好的,为什么改成“永昌”了呢?

原来,在垂拱四年的八月,琅邪王李冲等李氏诸王谋反,被武则天消灭,紧接着又诛杀了他们的亲党数百余家,把宗室几乎全部杀光。政治上的最大障碍扫除了,所以,改元“永昌”。

不过,“永昌”的“昌”字,可拆成“二日”,这很容易给人这样的联想:两个太阳,象征两个皇帝,“永昌”——那不就是永远有俩皇帝吗?这可是武则天的大忌。所以,用了不到一年,武则天就又换了一个年号。

第四个年号:载初

这个年号好像有一明一暗两个意思。载初元年一月,也就是永昌元年十一月,武则天下诏改用周历。这是件大事,足以载入史册。用“载初”做年号就是为了纪念这件大事吧?这是明的意思。

那么,暗的意思呢?此时的武则天早已经胸有成竹,登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登基当然更是件大事,同样会载入史册,所以,在登基前的几个月里用“载初”做年号,讨的是个吉祥。除此之外,好像也不乏这样的涵义:在中国历史上,俺武则天可是了不起的人物,功过是非后人评说,但不管怎样,俺是第一个记载在史册的女中豪杰。

第五个年号:天授

这是武则天当皇帝后用的第一个年号。这个年号瞅着挺俗,但用的非常绝。可以肯定,在使用这个年号上,武则天没少费心思。为什么这么说呢?

武则天当皇帝,在世俗观念里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即:公鸡才能打鸣,母鸡只有下蛋。也就是说,女人天生就是男人的陪衬,怎么能抛头露面特别是当皇帝呢?再有能力也不行。所以,武则天用“天授”一词做国号,不啻一种舆论导向,宣传皇权天授,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在这一点上,当时的僧尼配合武则天配合的非常到位。有个叫法明的和尚竟然编了一本《大云经》,宣称武则天是弥肋佛下世,应该替代唐朝做人主。所以,武则天当皇帝后,于天授二年四月,正式下令僧尼的地位处于道士女冠之前。

看来,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女皇帝难上加难——这样的感慨,想必当时的武则天一定会有切身的体会。或许因为这个缘故,“天授”这个年号,武则天用了三个年头。

第六个年号:如意

这个年号起的好像信手拈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周国建国伊始,百业俱兴,想必武则天很是志得意满,特别一提的是,《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有这样一段的记载:“(天授三年)三月,五天竺国并遣使朝贡。”大周王朝得到了外国的承认,似乎更称武则天的心。总之,天随人愿,一切如意。所以,一高兴很自然地就改用了这个年号。

第七个年号:长寿

天授三年,武则天两次改元。也就是说天授三年、如意元年和长寿元年都在一年里,即公元692年。这一年武则天68岁。一年中两次改元,武则天给人的感觉好像到了更年期。特别有意思的是,用“长寿”一词做年号,是希望武则天“长寿”呢,还是希望大周朝“长寿”呢,亦或这二者兼而有之?叫人犯琢磨。

不过,从武则天的脾气禀性看,她的权力欲极强,这样的人,权力带给她的快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所以,用“长寿”一词做年号,当是祝福武则天万寿无疆的意思,至少初衷是这个意思。这个年号,武则天用了三个年头。从这个词的使用上,很微妙地折射出武则天此时的心态,至少是生理上的心态无疑地已经开始变老。

第八个年号:延载

武则天刚当皇帝的时候,也就是天授三年,给自己加尊号为“圣神皇帝”,到了长寿三年的五月,武则天又给自己加尊号为“越古今轮圣神皇帝”,并改用“延载”这个年号。从字面上看,尊号好像升级了,可是其中的“越古今轮”是啥意思呢?整不明白。或许,武则天选用这个字眼时,玩的就是这个高深莫测叫人犯糊涂,如此,方显出自己的伟大吧?

但“延载”这个年号倒不难理解,尤其它是顺承“长寿”这个年号使用的,如果把这些和武则天加封的尊号一联系、一分析,其含义无非是大周江山永固、皇恩泽被万世的意思。看来,此时的武则天,似乎仍然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第九个年号:证圣

这个年号出自佛教语,似乎最能见武则天的追求:证入圣果。为了这个追求,武则天广修寺院,烧香拜佛,其中建天枢,铸九鼎,仅钢铁就用了二百多万斤,至于盖寺院花的钱,就无法统计了。

或许,正因为感动于她这种虔诚的“证圣”之心,她死后中宗尊她为大圣皇帝,似乎也算了了她的心愿。

第十、十一、十二个年号: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

武则天的年号起的是越起越俗,这三个年号起的最俗不可耐,一看就是捧臭脚的人给参谋的,属于小儿科。不过,这种词儿显然很符合武则天的胃口,她听了舒服。所以,捧臭脚当参谋的人才不考虑年号的雅俗呢,只要武则天高兴,俗也是雅。从这些年号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武则天的自我意识越来越突出,个人崇拜之风也越来越浓。

第十三个年号:神功

用这个年号,目的很明确。《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里说的直截了当:“(万岁通天二年)九月,以契丹李尽灭等平,大赦天下,改元为神功。”很显然,仗打赢了,当皇帝的——当然也是最高军事统帅脸上有光啊,纪念一下,如此而已。

最后四个年号: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武则天用“圣历”这个年号一用用了三个年头,在她使用过的年号里,时间不算短,这同样是源于她追求“证成圣果”的心。起这个年号的时候,武则天74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何况自己还是个女皇帝!所以,忆往昔,思来者,心中有满足、有反思、有希望、有惆怅,以“圣历”一词为年号,真可谓多少感慨在其中!

用“久视”这个年号,其目的在《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里也说的非常明白:“(圣历三年)五月癸丑,上以所疾康复,大赦天下,改元为久视。”想必武则天得的是眼病,也许是白内障之类的病吧?这种痛苦一定把武则天折磨的不轻,否则,不可能因为一场病改用一个年号。看来,病愈后的武则天一定有这样的感触: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零。

在所有的年号里,武则天“大足”的年号,起的最弄巧成拙,为什么呢?“大足”——乍一听挺好听,可细一琢磨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大足”就是一切全满了,运气到极限了,泰极否来极该走下坡路了。所以,用了不到一年,武则天就废而不用了。不过,从这个年号里,不难想象此时的武则天对自己一生的“政绩”,还是颇为自得的。但令人费解的是,武则天每一次使用新年号时,都“大赦天下”,唯独这一次例外,不知什么原因。

武则天用的最后一个年号“长安”,起的十分巧合,堪称经典。《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里说:“(大足元年)十月,幸京师,大赦天下,改元为长安。”起这个名字的本意,无非是为了纪念武则天的此次长安之行,歌颂皇恩浩荡。可谁能想到呢,长安、长安——武则天真真的就长久地安眠在她最后的这个年号里了。真是一词成谶!这,或许就是天意吧?
18个

唐,周,文明,684,684
唐,周,光宅,684,684
唐,周,垂拱,685,688
唐,周,永昌,689,690
唐,周,载初,690,690
唐,周,天授,690,692
唐,周,如意,692,692
唐,周,长寿,692,694
唐,周,延载,694,694
唐,周,证圣,695,695
唐,周,万岁,695,695
唐,周,万岁登封,696,696
唐,周,万岁通天,696,697
唐,唐,神功,697,697
唐,唐,圣历,698,700
唐,唐,久视,700,700
唐,唐,大足,701,701
唐,唐,长安,701,705
第3个回答  2008-03-26
690—705年在位
唐,周,文明,684,684
唐,周,光宅,684,684
唐,周,垂拱,685,688
唐,周,永昌,689,690
唐,周,载初,690,690
唐,周,天授,690,692
唐,周,如意,692,692
唐,周,长寿,692,694
唐,周,延载,694,694
唐,周,证圣,695,695
唐,周,万岁,695,695
唐,周,万岁登封,696,696
唐,周,万岁通天,696,697
唐,唐,神功,697,697
唐,唐,圣历,698,700
唐,唐,久视,700,700
唐,唐,大足,701,701
唐,唐,长安,701,705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3-26
武则天在位改国号为周,共在位17年。年号: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