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楚胜境的古代建筑黄鹤楼有哪些特征?

如题所述

三楚胜境“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楚国晴川第一楼”晴川阁与“天下知音第一台”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耸立于湖北武昌蛇山峰岭之上,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立三镇而互峙的雄姿。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时期的223年。

唐代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传世名作《黄鹤楼》。

宋代之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1868年重建,但只存在了10多年。后来修建的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

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

唐代诗人崔颢的诗作《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已成为千古绝唱,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浏览,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其中“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的楹联形象地写出了黄鹤楼的气势与地位。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晴川街,坐落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晴川阁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

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时期,是当时的汉阳知府范之箴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倡议兴建的,命名中的“晴川”两字取唐代大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之意。

该阁自修建以来,与禹稷行宫几经兴废,从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维修增建,两次重建。

最后一次是在1864年由汉阳郡守钟谦重建。复建后的晴川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阁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屋顶前方仍设一水骑楼,匾书“晴川阁”3字。

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其底层面阔5间,通长20.8米;进深4间,通宽16米。台明从檐柱中心外扩0.7米,台地面积为386.28平方米。

晴川阁显示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并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

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总体上晴川阁的装修构件以木石为主,在门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属部件。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是荆楚大地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它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俞伯牙,极善鼓琴。

一次俞伯牙受楚王外派公干,乘船沿江而下,途经汉阳江面,突遇狂风暴雨,停舟龟山脚下,不会雨过天晴,心旷神怡,于是,俞伯牙鼓琴咏志。

抚琴小段弦即断,俞伯牙便知有人窃听,请出,此人正是樵夫钟子期。

俞伯牙调好琴,沉思片刻,抚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

俞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流水。

钟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

俞伯牙大喜,得遇知音,拜交为挚友,约来年再会。

第二年,本是俞伯牙会子期之时,不料钟子期却已不幸病故。

俞伯牙悲痛万分,在钟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曲终后,俞伯牙失去知音更感孤寂,悲痛万分,顿感曲艺无意,便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发誓今后永不鼓琴。

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之间广泛流传。

至北宋时期,人们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后历代屡毁屡建。

清代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请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

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

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3字刻于大门门楣。

古琴台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我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