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中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翻译

如题所述

公孙丑问道:“请问老师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了解言辞,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请问什么叫作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就难以说明白了。它作为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伤害,它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气,必须与义和道相匹配。如果没有义和道的配合,它就没有力量了。它是义在内心一点点积累所产生的,不是一两次行侠仗义就能取得的。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它就没有力量了。我之所以说告子未曾了解义,就是因为他把义看作外在的东西。要时刻把养气的事放在心上,不要中途停止;心中既不要忘,也不要用外力快速助长,不要像宋人那样。有个宋国人,担心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弄得很疲倦地回到家里,告诉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跑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普天之下,不拔苗助长的人是很少的。认为养气不见效而放弃的人,就像那不锄草的懒汉;而违背规律快速助长的人,就像那拔苗助长的宋人。这样去养气,不但没有好处,而且会妨害气的生长。”(原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来源: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