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黄庭坚有何诗文作品

如题所述

  黄庭坚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其声名鹊起,广为人知当是在元祐年间。此时黄庭坚与苏轼均在宋朝的都城汴京为官,黄庭坚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号为苏门四学士,成为北宋文坛中心的重要一员。黄庭坚更隐然有与苏东坡并驾齐驱之势,时人号称“苏黄”。苏门众人经常聚集唱和,诗文一出,洛阳纸贵。但实际上,黄庭坚诗歌的广泛传播远在元祐年间与秦观等称“苏门四学士”之前,熙宁四年任河南叶县尉时作《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诗,黄㽦《山谷先生年谱》引《垂虹诗话》云∶“山谷尉叶县日,作《新寨》诗,有‘俗学近知回首晚,病身全觉折腰难’之句,传至都,半山老人见之,击节称叹,谓黄某清才,非奔走俗吏。遂除北都教授,即为潞公所知。”[①](卷五)这说明,年轻的黄庭坚在当时的诗坛上已崭露头角,诗歌作品已经在较大范围内传播。熙宁五年除北京(大名)国子监教授以后,周围凝聚了若干爱好诗歌写作的同辈和后学,形成了一个小型诗社。《和世弼中秋月咏怀》一诗中“清光适从人意满,壶觞政为诗社开”及“广文官舍非吏曹,况得数子发嘉兴”等句可证。[②](卷12)如果仅从数量上考察,他在北京的八年堪称诗歌创作的丰收季节。数量既多,艺术上又颇有特色的这些诗作开始进入当时诗坛盟主苏轼的眼界。熙宁五年,苏轼在黄庭坚岳父孙觉处见到黄诗,“绝叹以为世久无此作矣!”[③]熙宁十年,苏轼过济南,访黄庭坚舅父李常,再次读到黄诗。孙、李二人对黄庭坚的推介给苏轼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当元丰元年二月,时任北京国子监教授的黄庭坚向远在徐州的苏轼寄信与诗表达仰慕之情及结交意愿时,苏轼对当时在孙觉和李常处读到他的诗歌一事记忆犹新:“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④](卷52)至此,苏黄正式订交,确立师生名份,而这一师生关系的确立又对黄庭坚声名和诗歌的流播推波助澜,进一步扩大了黄诗在当时诗坛上的影响。

  这里我们注意到,在苏、黄结识的过程中,李常、孙觉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李、孙二人分别是黄庭坚的舅父与第一个岳父。黄庭坚少年丧父,曾依托舅父李常在淮南求学。李常人品学问俱佳,对黄庭坚的为人和文学创作影响甚大。黄在《祭舅氏李公择文》中云:“我少不天,殆欲堙替;长我教我,实惟舅氏。四海之内,朋友比肩;舅甥相知,卒无间然。”[⑤]孙觉为扬州高邮人,弱冠从胡瑗游。作为岳父,他在黄的成长历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孙氏去世后,黄曾深切地怀念他:“我初知书,许以远器。馆我甥室,饮食教诲。道德文章,亲承讲画。有防有范,至今为则。”[⑥](卷7)这些材料足以证明在黄庭坚的成长历程中,李常、孙觉两位姻亲对他的奖掖、扶持不遗馀力,尤其是在黄庭坚早期诗歌的传播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诗坛领袖苏轼对黄庭坚的揄扬、褒奖较之李常、孙觉而言更富有成效,晁补之即是通过在苏轼处读到黄诗并与黄定交的诗人,其《用寄成季韵呈鲁直》诗云∶“湖州太守诸儒长,可独进贤无上赏,曾语黄公四座惊,竞吟佳句汶阳城。”并自注云:“丁巳年,余谒苏湖州于汶上,座中为余诵鲁直诗。”[⑦](卷14)据此,是晁补之在熙宁十年谒苏轼时接触到黄诗,苏轼的揄扬是晁补之接触黄诗并与之交往的重要原因。

  后来成为另一位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则是在元丰三年读到黄庭坚的诗歌,而且是黄庭坚自编的诗集。元丰三年,三十六岁的黄庭坚赴江西太和县任职,路过高邮时往访秦观,出示其手编之集,秦观大为叹服,稍后秦观有《与黄鲁直简》云:“每览《焦尾》、《弊帚》两编,辄怅然终日,殆忘食事,昔人千里命驾,良有以也。”[⑧](卷30)《与李德叟简》云:“其《弊帚》、《焦尾》两编,文章高古,邈然有二汉之风,今时交游中以文墨自业者未见其比,所谓珠玉在傍,觉人形秽,信此言也。”[⑨](卷30)秦观数次提到的《焦尾》、《敝帚》二编,当即黄庭坚早年诗歌结集。从秦观的言辞中可以看出,年轻的黄庭坚在诗坛上已经颇有作为,其诗歌流播范围较广,正逐渐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元丰八年给黄庭坚的信中就其诗歌的广泛传播和声誉日隆有极为详细的描述:“仆年十八九时,居陈学,同舍生有自江南来者,藉藉能道鲁直名。后数年,礼部苏公在钱塘,始称鲁直文章,士之慕苏公者,皆喜道足下。仆于斯时,固已有愿交之心。不幸遭罹忧患,往来淮浙间就食以继活;又得官,西游洛阳者三年,历时益多,行四方远,而足下之名益至于予耳。最后苏公以文章得罪,而闻足下实与其间。苏公黜官,贬走数千里外,……宜遂灭息掩抑而莫敢言之矣,然言足下姓名文章,不减于昔而有加焉。夫天下之公议,固不可终阏,然非有气势利权,而能使人称爱于寂寥蔽障之地者,非其卓然有人欲掩之而不可得者,未易至也。”[⑩](卷58)兹按,张耒生于至和元年(1054年),其十八九岁时当是熙宁五、六年左右,这与孙觉在湖州向苏轼力荐黄庭坚诗约略同时。后来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黄庭坚受牵连被罚金,其与苏轼的密切关系也因此为世人所瞩目,自然有助于黄庭坚诗名的远播。《耆旧续闻》卷三所言“黄鲁直少有诗名,未入馆时,在叶县、大名、吉州、太和、德平,诗已卓绝”[11]谅非虚语。由此足以证明,黄庭坚在元祐入馆之前,已经在诗坛上崭露头角,颇有声誉,且其诗集也开始在同仁之中广为传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17
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著有 《山谷词》

诗歌 《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二首》《题郑 防画夹》《牧童诗》《新喻道中寄元明》《病起荆江亭即事》《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和答梅子明王扬休点密云龙》《登快阁》《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弈棋 二首呈任渐》《喜太守毕朝散致政》《晚楼闲坐》《清明》《新竹》《题竹石牧牛》《春 近四绝句》《登快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