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为 我读名著 的作文 2000字

内容为 谈谈读名著的感悟,如何读名著,有的话发到我的邮箱里[email protected]
最好是原创的, 万分感谢..........
作文水准大约在初三左右 ,发我邮箱里[email protected],谢谢!!!

读《悲惨世界》有感
  我深深地熟悉故事的章节,它就在我心中敲击,它是强烈的,深到无底,它是沉默的,像无梦的睡眠。
  书中的柯赛特,马吕斯是美好的,他们是那里最为真实的象征。每个人都有伪装,那伪装下的心正是当时社会的颜色——黑暗。可他们,却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具有着真诚与善良。我也只是在阐述,阐述着故事,而深深铭刻在心的,是冉阿让这个高大的形象。其实,很敬佩他,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对他肯定的赞美。
  当时统治的社会,是那么得惨不忍睹,冉阿让被迫无奈在面包铺里偷了一块面包,却被判了五年苦役,四次越狱都得不到自由,而是十九年的苦役。冉阿让进去的时候,青春年少,出来的时候,老气横秋。这是怎样的一种社会,他是如何挨过了这么多年的折磨,苦役生活使他灵魂一面上升,一面堕落。也许,改变他的正是那个主教,他偷了主教的东西,而主教却没有责备他,还送了他东西。主教说,他赎的是冉阿让的灵魂。十九年来冉阿让第一次流下眼泪。
  正是这样,那个囚犯冉阿让消失了,乐善好施的马德兰出现了。经市民推选,他成了市长。他的改变,他的坚持,却是那位主教非凡的宽厚,惊人的慈爱让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他的形象,在这一刻,成为了书中最为光辉的亮点。
  冉阿让不断地帮助一个又一个人,可在他遭遇劫难的时候真正帮助过,关心过他的人,竟还没有寥寥数人!透过冉阿让,让我想到了泰戈尔的一句诗:“我想我将为你忧伤,还将用金色的诗歌铸成你孤寂的形象,供养在我心里。”
  故事里,我看到了“寂寞”这两个字的影子,它不论何时都夹杂在里,那种压抑的感觉让我心口窒息。不是觉得冉阿让在那种美好而欢乐的气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结局,而是觉得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让人更加沉湎于悲痛之中。他虽然是安详平静地逝去了,可他的内心还在孤独着,寂寞着,周围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可他毕竟还是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心灵上的枷锁锁住的并不是观看幸福的双眼,真正封锁住的,是人内心的寂寞,把寂寞藏匿在心底,就永远都得不到了释放——
  《悲惨世界》中没有提到一个“悲”字,可全书却处处被一层似有若无的悲伤笼罩着,看似平静简单的语言,却让人心头所凉,这种情感从书的一开始就有。
  是真的,寂寞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可怕的东西,它是魔鬼手中用来交换青春的咒符。书中的冉阿让可以在自己苍老的身躯上背负起一个受伤的年轻人,穿过整个巴黎市区的下水道。那个时候,他健康得可以再活上一个六十年。他把柯赛特视为自已的女儿,让他这个,从没爱过,孤身一人,从未领略过父亲,朋友的感情的人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柯赛特成了他生命中的唯一亮光,唯一给他过欢乐,幸福,温暖的人。可是,当柯赛特与马吕斯结婚后,他却经受不住寂寞的侵袭,在那样舒适,富足,美好的家中迅速地衰老,逝去——
  真正催人老的不是无情的岁月,而是吞噬人灵魂的寂寞。
  所以说,当我们用心来观察周围的人时,是不是也突然觉得该给他们送与温情与安慰。往往是在人老的时候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安静,喜欢热闹,即便是不长时间,也让他们觉得满足。卞之琳有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何其不是,身在其中,自会感觉出与亲人之间的快乐,亲近于亲人,以欢笑送与他们,便是幸福。
  老人需要陪伴,还是那句‘常回家看看吧”。多陪陪你身边的人,趁他们正在的光阴,努力把欢笑传染给他们。
  其实,也并不是到了老的时候才会觉得寂寞,主要是那颗心,是经历的太多,痛苦的太久,才会饱受沧桑,才会越发寂寞。冉阿让不就是吗?他应该很早以前就觉得孤独了吧,只是熬到了晚年。什么叫风烛残年,这便是事实。
  久而久之,我们更要好好地充实自己的生活,让生命点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1
在我读小学、读中学的年代里,因受名著光辉的吸引,我孜孜不倦地读起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名著不愧为名著,书中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情节感人,书中的思想深深地烙在我少年的心。上大学后,因学的是理工专业,读文、史、哲名著只能是业余爱好,从上大学到参加工作,我前后花了大约二十多年的时间,读了一些的世界名著,刚开始,我以为世界名著也如《红楼梦》那样趣味无穷,感人至深,一接手后才发现原来的想法太幼稚,不仅尼采、叔本华的哲学论述生涩难懂,就连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的文学著作读起来也沉闷异常,远远不如《三国演义》、《水浒》轻松愉快。经过多年的思考,我不认为自己感觉迟钝,没有鉴赏力,托尔斯泰的小说不能引起我的共鸣,是因为我还不能真切地熟悉和透彻地理解托尔斯泰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民族,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我们可以景仰名著,但我们不可以盲目崇拜名著,尽管大多数名著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在当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对后世也有重要意义,但社会毕竟进步了,几百年、几千年的先哲论述不一定就符合现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实际。在各大文明体系中,往往有一种历史退化论,就是今不如昔,每一次政治家面临现实问题的时候,都要借用古人的言语来宣达当代的要求,孔子要“克己克礼”恢复周的制度,明末顾炎武耗了他毕生精力的《日知录》就是寻古方、治新病。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落后的不仅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差距也很大,曾有报道说,有一学有成就的人文科学家到美国后,听不懂导师讲的课,当然不是外语造成的障碍。著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宗蜚声中外,就是因为他用了最先进的研究方来研究中国历史,如果他仅仅沉湎于《史记》、《汉书》,我想他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目前的成就。我认为读名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吃药,对自己身体有好处的就是好药,不可否认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等名家的大作对人类的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但我无法吸收,对我来说,吃这种药就是浪费。我曾问过一个名牌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同事,哲学的专业学习有何感受,对现在的工作、思想有何影响,他的回答是:“虚无、空洞。”著名编辑兼作家周洪在他《不要当作家》一书中坦言,他的大部分文学系的同学对托尔泰的名著感到沉闷,读不下去,由此可见,不光是我这个名著业余爱好者难以吸收某些西方名著的精华,就连许多专业人员也难以吸收某些西方名著的精华。相比之下,中国的名著读起来就轻松得多,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的传统与品德就蕴藏在传世的名著中,不单是小说引人入胜,就连《论语》、《老子》也是字字珠玑,琅琅上口。同样是生涩的哲学著作,尼采、叔本华的论述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但中国的王阳明,一个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却让我深深景仰,他的哲学一直以来被批为唯心主义,但就是他这种唯心主义的哲学,有一段论述让我终生难忘 ,有一次他与友人以空山野花为题展开论述,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是多么高超的悟性,多么精致的表达!他说的难道仅仅是花吗?这一段论述包含的哲理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是如此的丰厚,以至后人各取所需,产生许多误读,最明显的就是《易经》,我曾仔细看过《易经》原文及相关的研究文章,我承认到现在我还不懂《易经》,也没打算把它搞懂,但我有一点可以肯定,把《易经》当作算命先生的法宝,绝对是一种误读,因为我是一个被现代科学文化洗礼过的人。 我对本国名著的痴迷,并不排斥对其他名著的吸收,人类的思想与艺术往往是相通的,我自知才疏学浅,难以与尼采、叔本华沟通,但我可以沉浸在雨果、契诃夫、马克.吐温、海明威的小说中,废寝忘食 ,也可以被简爱、斯佳丽等人物所打动,所折服。
第2个回答  2012-11-11
阅读是风,给心灵以抚慰.阅读是雨,给万物以滋润.阅读是光,给人生以明亮.而名著,则是一台望远镜,带我一起了解世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主人公海伦凯勒是位盲聋哑的人,但她的心灵却是光明、美妙的。她用坚强的意志来面对生活,她所感知的世界更加细微、丰富、繁复、深邃。这难道不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吗?爱和勇气是我们生存的基础,生理上的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盲哑聋了,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残疾。唯有读书,才能唤醒心灵。海伦和莎莉文都是读书有障碍的人,而她们的一生,始终都在孜孜不倦的阅读。热爱生活、热爱阅读、意志坚强的人,必定可以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高尔基的著作《童年》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作品。其书描绘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画面。阿廖沙正是以一颗脆弱而敏感的童心生活在外祖父家,体验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爱丰富了他,是他充满坚强的力量去面对困苦的生活。在这本书中,我不仅读到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获取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而且还学到了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的匠心独运、简练的叙事风格。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明白了什么是在困境中成长,它告诉我们这些没有太多困难去克服的人们,要以乐观、坚强、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件事、每个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营造出一个真善美的社会。
我最喜欢的名著是《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欧亨利这个大作家有着独特的写作风格,他的短篇小说,直到最后三分钟,你都猜不到小说的结尾。这本书中的每个短篇小说都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与实际相符。这结尾的风格就如同这位大作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看似不幸,但其实也是转折。欧亨利的一生中做过许多职业,甚至还入过监狱。他在中年时转行当了作家,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写出了许多精彩的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中的作品都是他所有创作中的精华部分,语言诙谐,有些还讽刺了拜金主义者与社会现实,有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他的作品读起来不仅不会感到乏味,而且还十分有趣。
阅读是一只画笔,描绘了没有色彩的梦;阅读是一个扩音器,聆听了真实美妙的心灵;阅读是一台相机,拍下了社会进展的步履。而名著,就如同一个传导体,让我听见了世界的声音。追问

2000字

第3个回答  2012-11-11
打小生活在淄博这片沃土中,一直都对家乡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更对淄博的文化充满了崇拜。特别是在我认识了《聊斋志异》这本书后,更是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敬意。《聊斋志异》不像《资治通鉴》、《论语》之类,既没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也没有真实的历史人物,有的仅仅是妖、狐、鬼怪之类。作者蒲松龄就是根据自己听到的市井小说以及自身精力把这些妖鬼花木刻画的入木三分。在20世纪郭沫若先生就曾给予《聊斋志异》“画狐画鬼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高度评价。

《聊斋志异》所触及的社会生活相当广泛犹如人间三季:

春季——爱情篇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总是给与我们希望。一切制备都在萌芽中,爱情的种子也开始孕育了。

瞧!《小倩》中的宁采臣与小倩不畏恶魔,冲破魔爪最终走到了一起;再如《阿宝》中孙子楚与阿宝虽然在封建社会中“门不当户不对”,但是依靠着孙子楚的精诚,有情人终成眷属。

爱是人们生存的动力,相爱的男女之间只要付出真心,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喜结连理。

秋季——科举篇

都说现在的学生要挤独木桥,殊不知封建社会中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更是古代读书人的生存之路。

看! 《叶生》叶生因屡试不第竟一病不起。《王子安》中王子安因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而失去理智,闹出了许多悲剧性的笑话。就连阴间的《考弊司》都要收受生初次谒见时的贿赂,否则要先割脾肉一块孝敬司主。考生的心理和神态被作者描绘的惟妙惟肖,入场考试如出笼的病鸟,等候喜报日日坐立不安。作者正是通过对考生心理和神态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古代科举制度对人们的肉体和灵魂的摧残。

冬季——官场篇

虽说冬天来了,春天就不再遥远,可是这寒冷的冬天又能带给我们多少痛苦呢?

促织,一只小小的昆虫,就因为官员的喜好,下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人民的政治、经济、肉体、灵魂等都受到了严重迫害和残害。官场的黑暗,现实的残酷,甚至不放过白翁的梦:儿子的县衙内简直成了吃人的森林,道上、厅上、堂上、堂下坐着、躺着的都是吃人肉的狼,而他们的周围白骨成堆,儿子则变成了老虎。《狼梦》分明在暗示人们梦里的虎狼就是现实中官吏!

人间况且如此,三界也是如此,席方平赴阴间代父席廉伸冤,甚至跑到了阴间,但是由于城隍、郡司和冥王都受了羊某的贿赂,结果席方平受尽了折磨。幸亏苍天有眼,毫不气馁的席方平遇到了二郎神,才使冤案昭雪。就连蒲松龄也不禁感叹:窃叹天下只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正如歌词里说的一样,“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聊斋志异》以不一样的视角来诠释了社会真实的一面,谁不说聊斋好呢?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说到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就不得不题,功名利禄。记得第一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头来还是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更别提其他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若不提,钦敬,从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贪官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其实他们的才智,胆识,以及那种不畏惧命运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安排终究是残酷的,死讯换来了呼天抢地的欢呼声,死后还招人恶骂,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难道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