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二四六字是仄平平吗?

如题所述

“我寄愁心与明月”出自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县尉,李白做此诗以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的二四六字是仄平平。

一、平仄的类型

平仄,是律诗中最基础的。诗词的格律分五律平仄和七律平仄。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此诗是一首七律平仄,但二四六位置为仄平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是一首七绝律诗。原诗为: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首句第二字及尾字都为平,所以这是一首“平起平收”的格式,根据平仄基本规则得出整诗平仄关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根据格律诗中的平仄对应位置上的用字方法“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二四六关键位置应该是: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但是验证平仄,却发现“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的二四六字不是仄平仄,而是仄平平。

三、此诗为格律五绝正格发展出来的七绝变格

相信很多人也有疑问,“我寄愁心与明月”二四六位置为“仄平平”是不符合之前平起平收七绝平仄格式的“仄平仄”。其实,这是格律五绝正格“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平平仄平仄”上发展出来的七绝变格。古人还给这种变格取了个活泼跳脱的名字叫“鲤鱼翻波”,实际上就是五绝三四字平仄互换,七绝五六字互换,其他平仄不动。这种五绝变格在唐诗中大量存在。

以上是关于“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二四六字平仄声调的相关回答。你有什么问题,欢迎评论区下方留言与我交流,期待你的分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0

李白曾作诗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情真挚,淳朴,作为格律诗中的七言绝句,格律成为诗中的老生常谈。到底这首诗是什么格式的格律,他是否符合格律成为大家乐于讨论的话题。实际上这首诗是比较标准的格律诗形式,其押韵也是非常精准,是比较标准的平起式B形式。“我寄愁心与明月”仄仄平平仄平仄也没有什么格律上的问题。

平起式B的正体形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中一三四句的第一字和第三字是可以平声可以仄声的形式,第二句的第一个字也是可以平声可以仄声的形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因为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所以首字入韵。这首诗的韵脚有三个,分别为:啼、溪、西。按照平水韵校验是八齐韵部,所以首先在韵上没有问题。其次对于“我寄愁心与明月”这一句,按照正体格式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但是实际上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在五六两个字上平仄声颠倒了,但是这并不影响整首诗的文意和格律规范。实际上这种形式古已有之被称为拗救,即在该用平声的时候用了仄声,在后面用仄声的时候就要用平声做补充改正,所以并不影响整首诗合律的情况。如果因为平仄没有和正体完全对上,而将这句诗改成“我寄愁心明与月”才是真正的千古文坛的损失。

在诗歌上一般有一从二,三从四的说法,意思是一三字可平可仄的情况下,具体我们写格律时可以根据二四字的平仄来标注,但是有一种情况,即“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中第三句的平声不能改成仄声。原因是如果改成仄声就是:仄仄仄平仄仄平,那么除了最后一个尾字是平声外,本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犯孤平。会影响诗歌的美感和和谐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