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代诗人有以汉代唐的习惯?

如题所述

‍‍

就唐代诗人自身而言,本朝人叙写本朝事是有诸多不便的。在我国古代,下笔行文时对当代君主以及所尊敬的人不得直称其名,而必须用其它方法称呼.所以诗人们就采用了明说汉实指唐的借代手法,用超越时空的联想手法来创造一种意境——诗中写汉是虚,诗外之意指唐才是实的。 而,唐诗中多以汉代唐,这是由于,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秦王朝首次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封建帝制,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蓬勃发展,则是汉代才有的情况。唐代人毫不含糊地认为: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前朝能与唐代相类比的只有威名久远的汉朝。唐代人的这种自负是有一定道理的——汉、唐两朝尽管相距数百年,但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并齐名于世界。所以,“唐遵汉法”既是唐王朝统治者建立、巩固其封建帝制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唐代人常常以汉代唐的重要原因。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6
‍‍

地缘上的接近和汉长安的古迹化原因。唐定都关中,汉代遗迹作为一个大一统汉王朝的文化符号,深入融合到唐代文化的交流之中。汉代遗迹,成为唐长安的优质文化旅游项目,往来长安的游子,必然因此而发怀古之情。长安的乐游原就是著名的游赏圣地,而此地便是汉宣帝乐游庙所在也因此得名,故言“乐游原上望昭陵”,或别有一番意味。另隋迁都大兴之后,汉长安逐步废弃,汉长安城由一个实际使用的城市概念,转化为古迹的概念。所以,这货拿来怀古最合适了。而且,唐人不光膜汉且膜秦,也说明这种地缘的影响。但是究其本质,还是膜古的思维在起作用。方式补充:宫殿建筑御苑名称的代指。宜春下苑:以下苑指曲江,秦汉时为宜春下苑。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未央宫:全唐诗搜索未央,113条。

大量唐诗以未央代指唐宫。 李世民《正日临朝》“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李绅《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归绕曲江烟景晚,未央明月锁千门。”长乐宫/明光宫:岑参《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承恩长乐殿,醉出明光宫。一口气膜两个。上林苑:唐代有上苑称御苑之习俗,不光长安的御苑称为上苑,洛阳的东都苑也被称为上苑,甚至在《两京城坊考》中,称洛阳东都苑或称上林苑,实际就是对这种膜的误读。李绅《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就有“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为了膜汉,芙蓉园又可以叫上苑又可以称下苑。还可以称为上林。

‍‍
第2个回答  2018-01-06
‍‍

李适《游禁苑幸临渭亭遇雪应制》“上林纷可望,无处不光辉。 ”描写的是唐代的西内苑,又称北苑。咸阳/建章宫:这首《萼岭四望》特别有意思:“汉家仙仗在咸阳,洛水东流出建章。野老至今犹望幸,离宫秋树独苍苍。” 这首已经膜的是面目全非,洛水居然和建章宫搭上关系了……结合作者生平,大概解读为下:诗作描写的离宫大概是指洛阳的上阳宫,汉家对李唐,咸阳对长安,建章对上阳宫。实际是写李唐王朝,逐步冷落上阳宫的故事。因为建章宫于汉长安城的位置关系类似于上阳宫于洛阳城,故有此一膜。而前两膜就是唐膜秦汉的基本公式,汉代唐,咸阳代长安,一膜一大把。而诗歌内容表面写的是离宫冷落,实际也有自己远离中枢的抱怨。

‍‍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