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过年是啥样的?中国还有地方保留古代的生活习俗吗?

如题所述

    古代过年可比现代人过年有年味多了,非常的有趣,我们大多数习俗都是由古代简化而来的。

    古代人过年可能从小年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在腊月二十四的时候,要祭灶神,给小孩买灶糖吃,到了过年也就是腊月三十的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儿,贴完对联儿的就是门神。我们现代人在门上可能都喜欢贴两幅字,但古代人是对联加门神。

     贴完门神,在当天要放鞭炮,和现代人是一样的,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至于什么时间古代可能三顿饭都要放,而现代人就是选择一顿才会发因为大家嫌麻烦。

     除夕的这一天,儿孙要给长辈们磕头领压岁钱,这一点和现代人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古代人客人来拜年并不一定要进到家里面,不会像我们一样,拜年的时候直接领到家里面。

     他们可能在门口就可以算半年了,把礼物送给你,然后送上拜帖就可以走了。但是现在人不像古代人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小庭院,所以这个习俗肯定是有很大的变化了。

     到了初二这一天,所有的女儿就要回门,带着女婿在家里吃一顿饭,元宵节的时候就是逛灯会,这些都与现代人相同。

   其实古人过年与现代人过年都很相似,现代人就是把很多复杂的步骤给简单化了,大概的习俗我们并没有完全忘记,只是生活在城市的人少了很多的年味。

     毕竟我小的时候,家里并不是什么太富裕的人家,家里还有平房,有小院子,所以说我很明白那种,住着平房过年是什么样的习俗,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慢生活慢节奏,真的特别有年味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22

年俗之一: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


过年风俗源于远古农耕民族的“腊祭”。“腊祭”是古人“神先享用”意识的体现,人们习惯“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形成“岁终出祭”古俗。由于宗教、风俗本身的保守性及历代统治者的倡导,这种原始时代的“敬神”礼俗代代相袭,并日渐演化为祭灶神。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灶神。

年俗之二:团年守岁


团年守岁


过年习俗的民间传说与“祭腊”不同。据民间相传:“年”原是太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每届寒冬将尽新春来迎之际,便四出噬人。古人为防御“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响,把“年”吓跑。《诗经小雅庭燎》即有“庭燎之光”的记载,这“庭燎”便是用竹竿制成火炬,燃烧时竹节内空气膨胀后爆裂,发出噼啪啪之响,这大概是“爆竹”的由来。既然“年”怕火光、爆响,人们每逢除夕便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在烛火通明中聚集守更待岁。于是,便形成吃团年饭与除夕守岁的风俗。

年俗之三:恭拜大年


恭拜大年


《北平年谣》有“三十日,黑夜坐一宵;大年初一,出来扭一扭。”新年正月初一,人们早起后穿上崭新的衣服,放过“开门炮”便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古代通常的“拜年”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不同的讲究,一直拜到正月十五,这年才算拜完了。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则是平辈间相互道贺。

年俗之四:压岁祈福


压岁祈福


过年时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备好的“压岁钱”赐予晚辈,寓意“压岁祈福”。相传“压岁钱”能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故又称“压祟钱”。晚辈得到“压岁钱”即可平安度过新岁。《燕京岁时记》说到两种“压岁钱”:“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后一种便是沿袭至今的用红纸包裹,由长辈分给孩子的压岁钱。

这些,是小编说的,大家一定都觉得是普遍存在的,那你肯定没有看到细节,里面有很多细节,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不注意了,到时再小编的家乡,这些细节保存的还比较多,许多老人还会告诉小孩其中的道道。

第2个回答  2017-08-30

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可见古代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而现在大家足不出户,电话、短信、QQ、微信都可以拜年,机关事业单位执行八项规定,连团拜会都取消了。

第3个回答  2017-08-30

说实话我对古代过年的情景虽然并不是特别了解,但是对于古人过年的礼仪倒是了解不少,其中了解最多的一项就是磕头,因为我小时候去那些封建闭塞的远房亲戚家拜年的时候,少不了的一项就是磕头。

在我小的时候,虽然已经是建国之后改革开放的年代了,但是在我们这个地区一些闭塞的乡下,尤其是乡下的一些所谓的大户人家家里,磕头这一传统的拜年习俗还是被沿用了下来。小时候过年走亲戚少不了磕几个头,那时候还是小孩子,对跪不跪下什么的没什么概念,就知道每次磕个头之后都会有一脸褶子的老爷爷老奶奶拿好吃的糖果酥饼给我,不磕的话还要被长辈教训一番,因此对这个礼仪还是乐呵呵的接受了。

后来慢慢的长大之后,随着开明之风的盛行,很多即使生活在乡下的大户家庭里也废除了磕头的习俗,转而用更文明礼貌的握手啊鞠躬一类的代替。当然了,父母长辈之间是握手,我这个小孩子还是规规矩矩的鞠躬问好。印象中只有一户闭塞的大宅子里,貌似祖上还出过进士的家庭,还保留着磕头的习惯。过年时候去拜年的时候,一进门还是畅通无阻的磕了几个响头向长辈们问好。

长大之后再回头回忆小时候的磕头情形,从最开始的哭闹不止被妈妈抱出去哄着,到后来被一些好吃的哄骗住乖乖的跪下磕头,虽然是向长辈问好的一种形式,心中还是不免有点不舒服。简直不能理解生活在古代的人们,大半辈子都要向长辈磕头问好,怎么熬过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