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那一份...的情愫作文怎么写?

如题所述

蓦然回首——元宵节诗词中的那份情愫

  大家好,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其实,大家对元宵节的传统和意义都比较了解,作为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是海内外所有华人的最传统节日之一。

  农历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也就是元月,正如古人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之为“元旦”。元,在古汉语中可以解释为“头”,由此可以引申为“为首的”意思,再引申就是“开始,第一”的意思了。旦,是天明,早晨的意思。你看“旦”这个字的字形不就是一轮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吗?所以,每年的第一个天亮的那一天就被称为“元旦”。以此类推,那么,每年的第一个月就是元月。而古人称夜为“宵”,那么,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就是正月十五就被称为“元宵节”了。

  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会有一些特定的风俗,而这些风俗又无一例外的会在古诗词当中得到印证。

  习俗一:吃元宵(汤圆)、赏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香甜的桂花馅料里包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看到这样的描写,你是不是已经垂涎欲滴了呢?原来这是老马家的汤圆,趁着试灯的亮光在风里卖元宵呢。

  习俗二:赏灯、猜灯谜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中记载: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展花灯,前后三天,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可谓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声与市民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由此开始流行。在《红楼梦》中也有对元宵节猜灯谜这一习俗的描写。元宵节这一天,元妃贾元春回家省亲,荣国府装扮的花团锦簇,灯火通明。元春省亲回宫后特意差人从宫里送出元宵灯谜,同时也让府里的姐妹们也作一个灯谜送进宫里,借此与家人在元宵节时猜灯谜同乐。

  除了大家公认的传统习俗之外,古代的元宵节还与其他的节日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元宵节对于古代的女性来说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在封建社会,一般的女性,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基本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能走出闺门。而到了元宵节这一天,却是全民“宵禁”的日子,常年被关闭在闺房中的女孩子们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走出去观灯了,甚至还可以借此机会,物色邂逅到一位意中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特殊的习俗,才会出现了下面这两首特别优美的描写元宵节的诗词: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用“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两幅元夜图景,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仿佛电影中的蒙太奇效果,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写出了一位女子悲戚的爱情故事。上阙描绘“去年元夜时”女主人公与情郎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两句写去年元宵夜的盛况美景,大街上热闹非凡,夜晚的花灯通明,仿佛白昼般明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女主人公追忆与情郎月下海誓山盟的甜蜜情景,温馨幸福之情溢于纸上。

  下阕写“今年元夜时”女主人公孤独一人面对圆月花灯的情景。“今年元夜时,月与灯旧。”一年过去,眼前的景象与去年没有两样,圆月仍然高挂夜空,花灯仍然明亮如昼,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时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无限相思之苦。之所以伤感,是因为“不见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恋人抛诸脑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头。“泪满春衫袖”将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宣泄出来,饱含相思的辛酸,更有无边无际的苦痛。还是那些灯,还是那轮月,还是那片情,唯一不同的只是从去年的两情相悦到今年的黯然神伤。

  这首词有人说是北宋著名大词人欧阳修为了怀念亡妻所写的,也有人说是著名的女诗人朱淑真写的。我们不管真正的作者是哪一位,大家有没有发现,真正经典的诗词就在于“共情”两字,也就是说,不管欧阳修是为了悼念亡妻,抒发去年团聚,今年分离的思念之情;还是假或这是女诗人爱情受挫,遇到不良之人;或是诗人所爱之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今年元宵节不能团聚的结果,这份诗词中体现出的情感真可谓是跨越古今,不分男女,无论原因,都可以触碰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情愫。

  再比如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和上一首词一样是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式,不同的是《生查子 元夕》是去年和今年时间上的对比;《青玉案 元夕》是一夜之内热闹璀璨的灯火下的庸俗凡人与灯火阑珊之处的孤傲的美人的对比。

  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人们载歌载舞,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盛装的游女们,边走边笑,在她们走后,衣香鬓影,可是这些都不能引起诗人的注意,他在人群中不停的寻找,却总是踪影难觅,正待放弃希望之时,忽然眼睛一亮,在那灯火零落的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伫立的那一位佳人!

  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豪放派的大词人,所写的诗歌慷慨激昂,铿锵顿挫,很少有儿女情长的情感体现。因为辛弃疾本就是一名武将,正气凌然,痛恨南宋统治阶级的软弱荒淫,用尽一生的力量想要收复失地。可是他满腹的激情和报国之志却难觅知音。所以,诗人才会设想出哪位不从俗于“蛾儿雪柳”之众,不沉湎于歌舞升平的喧嚣,而是独立在灯火阑珊之处,遗世独立,自甘寂寞之人。这样的人才是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同时这个人不正是他自己的化身吗?诗人是否真的寻找到了知音呢?还是这个景象只是他的猜想,我更倾向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整首诗歌虽然表面是诗人难得描写男女情感的诗词,但其实读起来还是充满了悲壮的情怀!所以,蓦然回首之后,也许真的就是一场梦吧!

小时候,爸爸妈妈总会在我的耳边念着古诗,他们希望我有一天能够把这些古诗潜移默化地放进脑子里背出来。直到现在,我依旧没能把所有的古诗背完,却已经能够领悟古诗的点滴。 

   :诗中的春】

  小时候,爷爷是教师,总是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古诗。见爷爷读诗时,很奇怪,总会边读诗边摇头,声音还顿挫抑扬。我问爷爷为什么,爷爷大笑起来,还说:“边读诗边摇头,这才能读出诗的韵味。”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诗的韵味是什么,只是一知半解地点点头。

  还记得我读的第一首也是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是《春晓》。我想,第一次和《春晓》做朋友,一定是始于春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问爷爷“闻啼鸟”是什么意思,爷爷说,闻就是听,当你每天清晨起床时,不是时常会听见鸟叫声吗?这就是“闻啼鸟”。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春天的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哦,这句诗我懂得。一团团野火在燃烧野草,但怎样也烧不完还留根,当一阵阵春风吹起,野草又重生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我也懂得,我不喜欢这样的景象,国家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满城,荒木满街。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眼前就出现了一幅清淡的墨水图,诗人最后一句还用了liuxue86疑问的句式,又让我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可看出诗人王安石是多么思念家园啊!

  朱熹有一首《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韵味,增长了不少知识。

  春,在我的诗歌旅途中,一路相随。它占据了我所学的诗歌中的重要地位,给我无穷的启发和感受,使我读出诗的韵味。

   古诗中的雨】

  飘飘洒洒,淅淅沥沥,醉人的小雨跃动起灵动的舞姿。我独倚窗前,静听冷雨,记忆似乎开始变得缥缈,最终定格在古诗中的雨……

  是谁,凭栏远眺,锦官城内繁花似锦,好雨啊好雨,是你昨夜踏着轻快的步伐,唤醒了沉睡一冬的生灵么?

  是的,春风和着细雨,对杨柳耳语一阵,杨柳就抽出了嫩芽;轻轻抚着小草嫩嫩的发梢 ,小草就轻轻地抽出了身子,抖一抖泥土,绿得那么羞涩;轻吻着花儿的脸,花儿的脸就红了。

  这一夜,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这一切都细细无声。

  是谁,仰卧在潮湿冰冷的土炕上,身上搭着一条破败的棉絮,老朽之年,尚有一股豪气,为国家愿意付出一切。

  那场雨,成就了他的梦,风雨交加,雷声轰鸣。睡眼朦胧中,仿佛回到了沙场,金戈铁马驰骋杀敌,冰冷的雨中仿佛带着敌人温热的血。他从梦中醒来才发现,雨还是雨,梦还是梦。

  于是,他又翻过身去,在梦中继续他的金戈铁马。那场雨见证了一颗炽热的心。

  “我(雨)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雨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文人墨客的心田。

  走进古诗中的雨,欣赏雨的诗情画意。

  走进古诗中的雨,感悟雨的自古多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