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纪晓岚的小故事

如题所述

答:关于纪晓岚的小故事
一、烟袋惹的祸
纪昀喜欢抽旱烟,手里整天端一个大yan袋,文臣武将暗地里叫他“纪大烟袋”,有次,乾隆急诏,纪昀来不及将烟熄灭,只好把烟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见圣上。烟在靴子里燃烧起来,纪昀忍着痛,希望皇上快点结束,直到裤脚冒出烟来,皇上问他怎么回事,纪昀答:“失火了!”皇上赶快让他出去救火,纪昀才颠着一只脚出去了。以后有好长时间,纪昀不得不拄着拐棍。
还有一次,编书编到最后,纪昀给皇上写“书表”总结时,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总管事妒忌纪昀的才能,又另找了两个人编写“书表”,意图排挤纪昀。后来因为他们编写的实在不堪入目,只好把纪昀的拿来,署上他们的名字,呈给皇帝。乾隆还没看完,就问:“这是姓纪的写的吧?”原来乾隆早就了解纪昀的文风笔韵了。
二、纪晓岚“走后门”
有一天,担任直隶省的主考官突然登临纪府。一阵寒暄过后,主考官便试探着向纪晓岚问道:“不知府上今年有没有应试的士子?”那主考官一边说着,一边用神秘的眼神直勾勾地瞅着纪晓岚。其实用不着主考官的暗示,纪晓岚也早就明自主考官的用心了。只见纪晓岚这时面露羞色,非常遗憾地慨叹:“有倒是有,就是不争气,连写‘也’字都不会挑勾!”主考官听了会意地点了点头,又闲谈了一阵就告辞了。
主考官刚走,纪晓岚立刻修书一封,告诉家里的人,凡今年赶考的,写“也”字一律不要挑勾。大比揭晓后,纪家子弟,果然有不少高中的。好一个“也”字不挑勾!
三、纪晓岚智解“老头子”释危难
纪晓岚是《四库全书》的总编,经常为此书的编写抗严寒、冒酷暑。有一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纪晓岚在文津阁编书时,因天气太热,只得脱去上衣,赤膊袒胸上阵。这时乾隆皇帝突然驾到,纪晓岚因脱得太光,想穿衣已来不及了,便急中生智,钻到书桌底下藏起来。不料他的举动早被乾隆帝发现,乾隆平时也爱开开玩笑,见此情景,就故意捉弄纪晓岚。他向众臣摆摆手,示意别说话,自己悠然自得地坐在书桌边看起书来。这可苦了桌下的纪晓岚,时间一久,已是汗如雨下,呼吸困难。
纪晓岚听到馆内寂静无声,便从桌下探出头来向众人问道:“喂,刚来的那个老头子走了没有?”话刚出口,转眼往上一瞅,天啦!只见乾隆帝端坐在桌旁,吓得他赶忙又把身子抽了回去。乾隆闻听此言,把书掷于案上,面露愠色地说:“纪爱卿,休得无礼,快出来讲话。”“臣衣冠不整,不敢见驾。”纪晓岚在桌下回答。“别的朕可赦你无罪,单单要你说明为何称朕为‘老头子’?有因则生,无因则死。”众人一听这话,都为纪晓岚捏着一把汗。
纪晓岚急忙从座下爬出来,接过递来的外衣穿上,然后跪地奏道:“万岁,‘老头子’三字实属臣对您的尊称,并无丝毫无礼之处。万岁您想,世人都称圣上为‘万岁’,这岂不是‘老’吗?圣上为万人之首”,这岂不是‘头’吗?圣上是天子,这不就是‘子’吗?这三字除了圣上,别人无一能亨用啊!”众大臣听了这番解释,都长嘘了一口气,无不暗暗赞叹,乾隆听罢这通解释,怒容顿消,捻须含笑,高声说道,“纪爱卿,真乃淳于髡转世,朕赦你无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7
纪晓岚 即 纪昀 。

纪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献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份,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二十一岁中秀才,三十一岁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代表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纪,作为姓氏,在这里读三声,音同自己的“己”。
纪晓岚的机智幽默:
编辑巧解“老头子”
纪昀见多识广,学富五车,机敏善辩,“铁嘴”一张,无人能对。相传纪昀编《四库全书》时,有一次天气炎热,纪昀怕热,就光着上身,盘了辫子,伏案观书、校书,这时乾隆帝步入编书馆,纪昀见了,知道这样见皇帝乃大不敬,可是又来不及穿衣,赶忙躲到了桌子底下,用帷幕遮住身子。乾隆帝假装没看到他,吩咐大家不必拘礼,各自照常工作,自己便坐在纪昀的位子上,一声不吭。
纪昀躲了许久,汗流浃背,很是难受,见没有什么声响,就把帷幕掀开一角,问道:“老头子走了么?”抬头一看,乾隆帝正瞪着他,还严肃地说道:“纪昀不得无礼。”这一下,纪昀吓得两腿发软,连忙从桌子底下爬出来,找衣服穿了,磕头请罪:“微臣该死!”乾隆帝道:“别的尚可原谅,称我‘老头子’可原谅不得。这‘老头子’你言之有说即生,言之无说即死。”
旁人听了一个个都替纪昀捏了一把冷汗。纪昀站起来,略略思索,不慌不忙,微笑着答道:“有,有,有!且听我说,皇帝人称万岁,此谓之‘老’;皇帝乃兆民之首,此称为‘头’;皇帝即是天子,这就是‘子’,故皇帝被人称为‘老头子’。”乾隆听罢,笑道:“好!好!好!你真可谓淳于髡再生,曹子建转世,朕恕你无罪。”
巧对大臣
纪昀喜好幽默戏谑,大臣们经常被他耍弄。有一次,纪昀去见一个大官,这位官人的脑门上长了个大肿瘤,纪昀就对他说:“你身为大官,要注意形象啊,为什么不去看医生,把它取掉呢?”大臣告诉纪昀,看过很多了,都说没办法。纪昀一本正经地说:“某街有位郎中,深藏不露,不是俗人,你备些厚礼去求他,必定手到病除。”大臣第二天就去寻找那位郎中,可是一见郎中的脑袋上有颗瘤子比自己的还大,才知道被纪昀给耍弄了。
烟袋惹的祸
纪昀喜欢抽旱烟,手里整天端一个大烟袋,文臣武将暗地里叫他“纪大烟袋”,有次,乾隆急诏,纪昀来不及将烟熄灭,只好把烟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见圣上。烟在靴子里燃烧起来,纪昀忍着痛,希望皇上快点结束,只到裤脚冒出烟来,皇上问他怎么回事,纪昀答:“失火了!”皇上赶快让他出去救火,纪昀才颠着一只脚出去了。以后有好长时间,纪昀不得不拄着拐棍。
还有一次,编书编到最后,纪昀给皇上写“书表”总结时,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总管事妒忌纪昀的才能,又另找了两个人编写“书表”,意图排挤纪昀。后来因为他们编写的实在不堪入目,只好把纪昀的拿来,署上他们的名字,呈给皇帝。乾隆还没看完,就问:“这是姓纪的写的吧?”原来乾隆早就了解纪昀的文风笔韵了。
刘福娃鞋赠纪晓岚,纪晓岚题字福联升
乾隆四十一年春,在一片锣鼓欢腾、炮竹连天的喜庆之中,“福联升”的鞋铺开张了。店老板刘福娃欢喜万分。提起“福联升”由来,这里还有纪晓岚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乾隆三十三年,纪晓岚因嫡亲卢家案子受牵连,被乾隆贬到乌鲁木齐充军。当时,刘福娃是京城里一小鞋匠,曾受恩于纪大学士。心怀感激的刘福娃听说此事后,冒死前去给纪晓岚送行。临别时无以为报,刘福娃送上一双亲自缝制的布靴,祝纪大学士一路走好。 光阴荏苒,纪晓岚在大漠快两年了。一日夜,皓月当空,纪晓岚闲翻《李太白诗集》,吟至“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时,京华旧事涌上心头,情不自禁之下,翻起了旧时物品。这里有皇上御赐的马褂朝靴,还有共事官僚赠送的稀物珍品。突然,纪晓岚的目光停留在一双崭新的黑布朝靴上。一时眼生,纪晓岚细细看去,鞋做的线密底厚,鞋腰,内侧用红线绣着一个小小的“福”字,
顿时想起了当日刘福娃送行的一幕,感慨到:“百姓情真啊”于是,纪晓岚脱下旧靴,穿上了刘福娃做的新靴。不成想,福娃的鞋真的给纪晓岚带来了福音。数日之后,乾隆帝一纸诏书命纪晓岚即日回京,官复原职并提升为正一品大学士。纪晓岚穿着这双送来福音的布靴连日赶路回到京城。从此以后,纪晓岚官场得意,一路顺风。这真是:福娃生福福不浅,学士升官官运通。 后来,纪晓岚派人找到了还是鞋匠的刘福娃。纪晓岚问刘福娃有什么心愿。刘福娃说:“俺就是想着,有一天能有个自己的鞋铺。”听后,纪晓岚笑着说:“好,刘福娃,有福啊,你的铺就叫‘福联升’吧!”
第2个回答  2020-01-08
捧人无好词,骂人非脏字。
纪晓岚是清代直隶河间人,名昀,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从编修,侍读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嘉庆10年(1805)年老死于京城,享年82岁。生前自撰挽联: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从似蠡鱼。
一次有俄国使臣傲慢的提出一上联:我俄人,骑奇马,张长弓,单戈成战;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要求在七日内回复。
纪晓岚当场回复一下联:尔你人,袭龙衣。伪为人,合手即拿;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当场说的那俄人哑口无言!垂首退去。
上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下联:八音齐鸣,笛清难比箫和
有一次,纪晓岚乘船而行,这时
,
一只船赶上前来
,
与他的船并行。船头站着一位武士打扮的人
,这位武将见纪晓岚的船缓行
,
急令船夫将帆拉满
,
快速前进
,
超过纪晓岚的船只
,
并急速写了一个纸条
,
裹上石子扔过船来。纪晓岚打开一看
,
上面是一上联
:
两船并行
,
橹速不如帆快
纪晓岚马上明白了
,
这是借用鲁肃和樊哙两位古人的名字写的上联。鲁肃为东吴文臣
,
樊哙却是汉刘邦手下的武将
,
以此嘲笑文不如武。这下倒一时难住了纪晓岚,晚上回到宿馆,一直思索如何能对出下联。直至三更,纪晓岚听到外面歌楼传来美妙的音乐,忽然来了灵感,对出了下联:
八音齐奏
,
笛清怎比箫和
笛清、箫合与狄青、箫何是谐音
,
而且也是一文一武。只是文官萧何能运筹帷握之内
,
决胜千里之外。发此显示文官的作用之大。
第3个回答  2021-01-0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