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见利忘义、见风使舵的人物及事件。(作文素材、急!)

如题所述

吕布"认贼做父、见利忘义、见风使舵"
“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已尽人皆知。单就这几个字,就可以想象到吕布其人的风采了:“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力大无穷,拼杀疆场无有敌手,好不神采飞扬,气宇宣昂。但其人品实在低下,被张飞骂做"三姓家奴"
15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便经人介绍而投至刺史丁原帐下。并勤习弓马之技,号称“飞将”,并认丁原为义父。时值董卓乱政,与丁原争夺朝政的控制权。两相对阵,董卓畏惧吕布骁勇,欲招降之。乃谴帐下虎贲中郎将李肃,以重金说之,并送之“赤兔”马,并以功名富贵相许,吕布因此大动其心,遂提刀斩下丁原首级,而降董卓。吕布这人见风使舵的本事很高,我想这也和他的脸皮够厚分不开的。初拜见董卓之际,便立认董卓为义父。不辩忠奸,不分好歹,只为功名利禄,而能不假思索的杀丁原,认贼做父。可见,吕布是一个私心过重,大义不明之人。
曹操力败吕布,攻打吕布的根据地下邳。吕布少谋多忌,不用陈宫建议,每战多败,被曹操围攻三个月,白门楼之战,大败被曹操所擒。吕布因自己能征善战,战绩斐然,而又欲降曹,曹操也念其功勋,为之心动。可刘备此刻却在一旁说:“君不见丁原与董卓的下场吗?”吕布死前冲刘备说:“大耳儿最不能相信!”每次读到此处,心中都有点怅然若失感,也有点解恨之感。刘备如此宽厚之人,却在经历吕布屡次的挫折和戏弄之后,也能狠心在吕布生死存亡那一刻,落井下石。可见反复无常、无义无信之人终将被人所弃。最后吕布被曹操缢杀,三国第一猛将,就此陨灭。
再观吕布一生,不免心生叹息之情。其人膂力过人,万里疆场,所向披靡。然正如其帐下谋士陈宫所言:“君,骁勇无敌,善战无前,然勇而少计,暴而少仁。恐众叛旦夕之间。”
想当年:“三英战吕布”时,是何等的勇猛无敌?!“辕门射戟”倍受大赞大赞“将军天威也”!一代枭雄,却落得众心皆离,东奔西走,而兵败身死。历史有评价云::“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为人不讲忠义,行事不求诚信,不听善言,反复无常,始乱终弃,因此注定了要有如此悲壮的结局。真是可悲、可惜、可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09
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有一个大家庭,因为小媳妇心灵手巧、才智过人、贤惠温顺而颇得公婆宠爱。对此,大媳妇、二媳妇则嫉恨在心。一天,家中轮到小媳妇做饭。她把饭做好后,又去门前的池塘边洗衣服。这时,大媳妇、二媳妇使出一恶计:她俩又往灶膛里添了一大把火柴,欲使锅中米饭焦糊串烟,让一贯心灵手巧的小媳妇在家人面前丢人现眼,陷入尴尬之境。不一会儿,小媳妇洗完衣服回屋,突闻锅中米饭串出焦糊气味,一看灶膛,木柴还在燃烧。生性聪慧的小媳妇已猜出个中原委。她灵机一动,遂把略呈焦糊状的米饭熬成了稀饭,另外,还做了一些大饼。待众多家人在一起就餐时,她说:“这两天天气较热,大伙儿总吃米饭胃口一定不大好,所以,我熬了些锅巴稀饭,做了些大饼,给大家调调胃口厂这一言一行,即刻博得了家人们的同声称赞。此举,既讨好了众多家人,又暗中让大媳妇、二媳妇下了台阶,可谓一举两得,使得一贯嫉妒并有心加害于她的大媳妇、二媳妇不得不敬佩之至。此后,她俩对小媳妇善意相待,而聪慧的小媳妇则不计前嫌,对两位嫂子加倍尊敬。就这样,妯娌之间的关系从“山雨欲来”的险境,步入了“柳暗花明”的胜境。
见风使舵 贬义词 比喻做事无定见,随机应变,看形势办事 1966年,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从美国回台湾定居。同年6月,台北某学院举行毕业典礼,特邀林语堂参加,并请他即席演讲。安排在林语堂之前的几位颇有身份的演讲者,发表了冗长乏味的演讲,令台下听众昏昏欲睡。轮到林语堂时,他抬腕看了看表,已是十一点半了,于是就改弦换调。他快步走上讲台,仅说了一句话:“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然后就结束了演讲。他的话一出口,大家先是一愣,几秒钟后,会场上“哗”地响起一片笑声,接着与会者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他们对这位优秀演讲家的拥戴。在第二天台北各大报纸上均出现了“幽默大师名不虚传”的消息。看来,即兴演讲者有口才还不行,还要有见风使舵的机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09
安禄山
第3个回答  2012-11-09
曹孟德献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