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谁写的什么,全文?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①建安骨②,中间小谢③又清发。
俱怀逸兴④壮思飞,欲上青天览⑤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⑥弄扁舟⑦。
赏析:
名为饯别诗,而离情别绪却并非重点,只因诗人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抱负不能实现,于是发出了深沉的喟叹。全诗感情
沉郁,狂放不羁,是太白诗中很有特色的诗篇。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游宣城时所作。诗人从自己被放还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而心情苦闷。这首诗就抒发了这种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之情。开始四句郁闷之情喷薄而出,五、六两句转到饯别,七、八、九、十等句以赞美建安及谢眺等人的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十一、十二两句由于理想不能实现而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最后两句以放舟江湖、远离现实来解除精神上的苦闷。全诗感情沉郁奔放,跌宕起伏,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简介:
宣州,今安徽宣城。谢脁楼,又名北楼或谢公楼。相传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时重建,改名为叠嶂楼。校书叔云,或谓即李云,官秘书省校书郎。此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此诗饯别的对象当是文学家李华。
解释:
①蓬莱文章:指文章繁复。东汉时学者称当时皇室著述和藏书处东观为“道家蓬莱山”,形容东观藏书之多(蓬莱为传说中海上仙山,藏有限价典籍)②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为汉献帝(196-220)的年号。③小谢:谢脁(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其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并列,称他为“小谢”。这里用以自喻。④逸兴:飘逸豪放的兴致。⑤览:通“揽”,摘取。⑥散发: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⑦弄扁舟:指隐逸于江湖之中。扁舟,小船。
原诗译文: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拘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怀有无限的雅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8
六朝时期,社会动荡混乱,文事不振,以致有“众作等蝉噪”(韩愈《荐士诗》)之评。不过,韩夫子的话有点绝对,其中还是有出色者,如大小谢(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清新俊逸,皆可观。大小谢得李白推崇,有“令人却忆谢玄晖”、“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赞语,甚至于李白自己游山玩水时也要说“脚着谢公屐”。李白是个很奇怪的人,他欣赏建安人物、大小谢、庾信诸人,却对夹在中间的诗才高得多的大师陶渊明不置一喙,不知是什么道理。
  谢灵运是南朝宋人,世称大谢;谢朓与谢灵运同宗,因比之晚生了近八十年,为齐人,世称小谢。大谢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小谢是“永明体”创作的代表人物。二人诗作妙句颇多,如大谢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小谢之“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等,至今传颂。但二人在做人上都够狼狈。大谢官瘾甚大,入宋后降爵为侯,“不满刘宋朝廷所授职务,不理政务,以寻访山水美景为事”(吴锦、顾复生《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这与陶渊明不满政治黑暗而归隐有天壤之别。但即便寻山问水,大谢亦不安分,常常奴仆数百,灯笼火把呼哨一片,时人惊为山贼,官守不宁,以致他终因谋反罪流放广州,被杀。比之大谢,小谢更为龌龊。他也牵进了谋反,却心怀首鼠,为保全自己而告发了岳父,以致他老婆怀藏利刃要杀家贼。他虽因举报有功授尚书吏部郎,但旋被下狱死。读大小谢诗清新圆美,余香满口,以二人必为神仙般人物,哪知诗歌背后的人事,竟有如此不堪的面目。
  大小谢诗意,李白得其真荃,其牵连谋反和流放夜郎的遭遇,也与二人相似。但谢公屐确是到了他的脚上才透出旷世的潇洒。“天子呼来不上船”与“为君谈笑净胡沙”,此等胸襟与抱负均使大小谢难望其项背,这也使大诗人达到了人文美的合一。
  大约畸形的社会较容易产出畸形的文人,六朝中,特别是中晚期,除大小谢外,范晔、萧绎(梁元帝)等人也大都轻率残忍,有腐朽的风致。范晔《后汉书》冠绝一时,却因谋反被斩;梁元帝忌某臣有才,即遣刺客杀之,“自为墓志,厚其赠谥”。他们在人与文上均严重分家,一面是美到极处,一面是丑到极处。这类人虽代有出产,但像六朝中这样大量涌现,却为后世不多见。观其劣变原因,不外乎争名夺利。对名利的过分追逐亦复害其文,大小谢诗全篇意象完整者不多,往往有好句而无好诗,当与其为人狭隘有关。
  六朝文士多短寿,与其朝代特征相挈合。作《抱朴子》的葛洪活到六十岁,算是高寿,后成传说中的炼丹仙人。他还有《西京杂记》传世,记录士大夫言行。同类题材的妙著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义庆也只活了四十一岁,所幸一生无劣行,且他“性简素,少嗜欲”,喜招文士讲学论道。《世说新语》虽然零碎,却是对六朝人事的实录,华美辞章后面真实的人,在这里可以看到。 
第2个回答  2018-02-17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第3个回答  2013-12-08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第4个回答  2013-12-06
六朝时期,社会动荡混乱,文事不振,以致有“众作等蝉噪”(韩愈《荐士诗》)之评。不过,韩夫子的话有点绝对,其中还是有出色者,如大小谢(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清新俊逸,皆可观。大小谢得李白推崇,有“令人却忆谢玄晖”、“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赞语,甚至于李白自己游山玩水时也要说“脚着谢公屐”。李白是个很奇怪的人,他欣赏建安人物、大小谢、庾信诸人,却对夹在中间的诗才高得多的大师陶渊明不置一喙,不知是什么道理。
  谢灵运是南朝宋人,世称大谢;谢朓与谢灵运同宗,因比之晚生了近八十年,为齐人,世称小谢。大谢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小谢是“永明体”创作的代表人物。二人诗作妙句颇多,如大谢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小谢之“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等,至今传颂。但二人在做人上都够狼狈。大谢官瘾甚大,入宋后降爵为侯,“不满刘宋朝廷所授职务,不理政务,以寻访山水美景为事”(吴锦、顾复生《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这与陶渊明不满政治黑暗而归隐有天壤之别。但即便寻山问水,大谢亦不安分,常常奴仆数百,灯笼火把呼哨一片,时人惊为山贼,官守不宁,以致他终因谋反罪流放广州,被杀。比之大谢,小谢更为龌龊。他也牵进了谋反,却心怀首鼠,为保全自己而告发了岳父,以致他老婆怀藏利刃要杀家贼。他虽因举报有功授尚书吏部郎,但旋被下狱死。读大小谢诗清新圆美,余香满口,以二人必为神仙般人物,哪知诗歌背后的人事,竟有如此不堪的面目。
  大小谢诗意,李白得其真荃,其牵连谋反和流放夜郎的遭遇,也与二人相似。但谢公屐确是到了他的脚上才透出旷世的潇洒。“天子呼来不上船”与“为君谈笑净胡沙”,此等胸襟与抱负均使大小谢难望其项背,这也使大诗人达到了人文美的合一。
  大约畸形的社会较容易产出畸形的文人,六朝中,特别是中晚期,除大小谢外,范晔、萧绎(梁元帝)等人也大都轻率残忍,有腐朽的风致。范晔《后汉书》冠绝一时,却因谋反被斩;梁元帝忌某臣有才,即遣刺客杀之,“自为墓志,厚其赠谥”。他们在人与文上均严重分家,一面是美到极处,一面是丑到极处。这类人虽代有出产,但像六朝中这样大量涌现,却为后世不多见。观其劣变原因,不外乎争名夺利。对名利的过分追逐亦复害其文,大小谢诗全篇意象完整者不多,往往有好句而无好诗,当与其为人狭隘有关。
  六朝文士多短寿,与其朝代特征相挈合。作《抱朴子》的葛洪活到六十岁,算是高寿,后成传说中的炼丹仙人。他还有《西京杂记》传世,记录士大夫言行。同类题材的妙著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义庆也只活了四十一岁,所幸一生无劣行,且他“性简素,少嗜欲”,喜招文士讲学论道。《世说新语》虽然零碎,却是对六朝人事的实录,华美辞章后面真实的人,在这里可以看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