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为什么从商品的分析开始

如题所述

《资本论》首章的工作结构是对初版进行调整后所得,名称也是这时候马克思才加进去的。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进一步完结早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承诺的分析。启示我们:第一,《资本论》辩证法规定乃是起步和酿成于“商品”中的;第二,马克思文本结构是开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写规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终与历史发展同步,即坚持商品精神现象学批判(马克思暂名为“拜物教批判”)工作进路:第三,商品辩证法是实践化的批判规定,是活的工作逻辑,旨在消除自足,坚持始终在生长运动现象中认识存在规定,把握存在的整体发展;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化的形成历程,它从历史中发掘社会存在(规定),统一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统一化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用语,例如生产方式(历史形成起来的社会生产)和劳动一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社会再生产)和价值(形式),使理论分析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成熟的研究范例,据此,辩证法具象化为历史的实践的工作方法(马克思称为“我的辩证方法”),而又借助工作提升,使唯物主义规定不再束缚在象牙塔中,成为直接蕴涵实践批判的历史的“阶级科学”。这一解析解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构造和发生奥秘。

商品的存在
  完结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的分析乃是关于生产的存在、本质、概念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由此确立了社会生产研究的总体结构。其中,《导言・生产》有关于生产本质的批判,《导言・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有关于生产存在(社会存在)的批判。人们目前看到的商品章的工作内容包括四节:(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前两节内容颠倒了《导言》中的这种批判分析。马克思于二版跋中提到:“第一章第一节更加科学而严密地从表现每个交换价值的等式的分析中引出了价值,而且明确地突出了在第一版中只是略略提到的价值实体和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之间的联系。第一章第三节(价值形式)全部改写了,第一版的双重叙述就要求这样做……大多数读者需要有一个关于价值形式的更带讲义性的补充说明。――第一章最后一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大部分修改了。”之所以做如此改进,乃是由于:“这部著作的开头是困难的……第一,因为很多问题已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论述过了;第二,因为马克思初期经济著作中论价值的某些部分严重地被劳工界人士所曲解了。”更为紧要的则是,“人们需要当心,不要‘在科学以前就提供科学来’――就政治经济学来说,这就是,不要一开头就把较晚阶段才能得到适当发展的经济范畴当做确定不移的东西。”④
  第一节工作内容是直接有关于商品的存在(批判)的,而从文体上看,这是一个倒叙结构上的起点,实际思索从第四节开始。这里,存有特殊的社会精神现象――商品拜物教。商品是一种拜物教性质的认识现象,在初版中,马克思讨论说,这其实也是等价形式(绝对价值形式)不同于相对价值形式的一个特点:“等价形式的第四个特点:商品形式的拜物教在等价形式中比在相对价值形式中更为明显。”因为它归结了等价形式的其它三个特点:“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及“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作为一种“价值镜”,因此,“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只是表示:(1)生产这些物品所需的不同种劳动,作为人类劳动,具有同等意义;(2)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量,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规律来计量的;(3)裁缝与织工结成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亦可以说,“正是在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产者们才把他们不同种的有用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等同起来。也正是在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产者们才按人类劳动力耗费的持续时间来计量他们的劳动量。”另一方面,“在我们的交易中,在生产者们看来,他们自身劳动的这种社会性质却成了劳动产品本身的天然的社会属性,成了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规定:各种不同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在他们看来,成了劳动产品的价值属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量,在他们看来,成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最后,生产者之间因他们的劳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在他们看来,成了这些物品即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或社会关系。”“正因为这样,在他们看来,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因此,批判性分析要从商品存在开始。“理解商品的困难在于:商品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范畴一样,是一种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的关系。生产者使他们的产品作为商品互相发生关系,从而使他们的不同种类的劳动作为一般人类劳动发生关奈,没有物这种中介,他们就办不成这种事。这样一来,人的关系便表现为物的关系了。”“对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来说,基督教,特别是新教,乃是合适的宗教。”从假象的破除开始,其实是从研究工作的结束点开始。“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如果说《导言》更偏重了研究,那么可以说,商品章注重了叙述。从叙述形式开始,是便于尽快找到社会存在的内部工作结构,尔后从批判中引出认识。另一方面,研究已经内含于叙述,是对批判规定的辩证揭示。   尽管如此,人们总宁可相信《资本论》为一逻辑演绎体系。如此,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被两分了,介于它们之间的社会内容被倒果为因成“社会形式的产物”,相反逻辑是:“在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的存在是‘作为思维中的东西。并且事前就把该劳动的产品看作同一定量的货币相等’。这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只是抽象劳动的思想,它只是在交换中才转变成为实在的抽象劳动。”回据此可能认为,马克思的逻辑依据了“交换决定论”,秉持“交换必有共通物” (实际是一种“理论假设”)的分析思路;但是,其将共通物归于劳动耗费的判断来自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等价交换”教条,这个教条同“工资铁律”教条一样,乃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这实则是“商品逻辑学”架构下的结果,即为了演绎价值一价格,把价值视作先验性讨论上的规定,否决了马克思的这一研究进路:“在一切社会状态下,劳动产品都是使用价值或使用物品,但是,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只是一定的时代,也就是生产使用物所耗费的劳动表现为这些物固有的性质即它的价值的时代。才使劳动产品普遍转化为商品。”而“一旦劳动产品的价值取得与它的自然形式相对立的价值形式,从而表现为包含这种对立的统一体,它就取得了商品形式。”所以总起来,我们必须要说“商品形式的发展是同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致的。”要么是纯粹物质生产。要么是纯粹社会生产;要么是绝对的存在,要么是绝对的非存在。市民社会的个人原子主义研究原则在这里取得领导地位,并形而上学和神学化;历史降落为经济思想史,据此安排逻辑演绎。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学论文写作范式:“历史”生产认识降落为“理论”生产认识,历史的流行用语是“文献综述”,理论的流行用语是“模型推导”。
  可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从人类历史中取出经济形态社会,重点研究商品社会(晚年的马克思把自己研究的视野转到对产品社会生成问题的研究,转到对东方早期社会发展及“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研究),最终在于澄明它们的整体发展逻辑。这不是什么本体论推理,甚至不会是任何一种“本体理论”,哪怕是“资本逻辑学”。因此人们不能认为马克思为了演绎商品一货币一资本,就放弃了依据外部历史世界的实践进行客观认识反映的工作者立场,走逻辑叙述主义性质的认识路线。商品并不是什么演绎之物,简单商品生产的商品和“资本主义商品”不尽相同,《资本的流通过程》这一章其实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两个因素”在不同社会生产系统中具有不同的社会存在状况。尽管如此,后者由前者演化而来,二者之间毕竟有着牢不可破的共同事实;历史的分析从这个共同事实开始,从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进程开始,其实就是分析商品的存在,解剖商品存在的历史性质。由于商品的精神现象是慢慢养成的,同时,它养成商品的“形而上学本质”,对共同事实的解剖就要从历史的批判进程中予以把握。这其实已经是在判明一种特殊社会规定性的客观存在,所以为了彻底破除对真实认识的虚假化,分析就是要首先面对这一进程!
  商品存在终究不是思维中的,它是现实实在。不过,现在它已经立即显露出“二律背反”的景象。从表象看,商品是二重物: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是,我们不应该局限于这种认识,而应当立即深入到存在规定中去。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是特定的存在――有用物。它作为商品存在的前提是“个别性”的(差别),毕竟,同种商品之间是无法交换的。“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但是,这里仍然存有客观的表象认识: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因此,交换价值好像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valeur intTinseque)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通过进一步考察可以知晓: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商品的交换价值其实不是使用价值的比例,而是使用价值的价值比例关系。化为同一的质是这种过程(质转化为量)的必备条件,也是社会生成与发展的实际进程。并且,“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或者,“假如商品能说话,它们会说:我们的使用价值也许使人们感到兴趣。作为物,我们没有使用价值。作为物,我们具有的是我们的价值。我们自己作为商品物进行的交易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彼此只是作为交换价值发生关系。”
  商品(存在)具有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物的属性(社会属性),但不是平行并列的两种存在属性。前者――商品存留在使用价值方面的“物性” (物质性质)是人同他的自然的共同设定物,后者作为“物性”则完全是人自身的造设。而归根结底乃是人们之间结成的社会生产关系的设定物。商品作为“定在”,乃是物质的社会存在。这是从认识上予以根本对立的同一属性,即物质的社会属性。“现在我们知道:价值实体就是劳动;劳动量的尺度就是劳动持续时间。”物质条件制约一定社会关系的发生,但是反过来,一定社会关系总是要规定自己的社会物质形式。商品归根结底是一个矛盾物。这其实又是个别存在物的实践过程,是其作为“类存在”(社会物)的生成。

许光伟_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1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4-0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智能问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