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如题所述

1、写作的缘由:纪念死者。

2、写作的目的: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3、描写记忆中的刘和珍君。

4、记叙刘和珍遇害的消息。

5、记叙刘和珍遇害的经过。

6、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

7、说明这次惨案的意义。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

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30
一、整体感知:
文章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共分为七部分,试着为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然后,看各部分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出文章层次来

二、指出各部分表达方式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一、二部分,叙中有议,以交代叙述为主;三、四、五部分以记叙为主,兼有强烈的抒情;六七部分,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依据文章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三、组织串连文章内容的是一条情感的发展线索比如作者一方面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而另一方面却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样的话散见于全文始末,试着找出来,理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第一部分:痛悼故友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第二部分:为文因由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初闻噩耗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五部分:死难细节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部分:启示后人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四、纪念刘和珍,那么鲁迅先生交代了刘和珍哪些事件?反映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写刘和珍的行事,按文章顺序有:
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2、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4、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6、“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7、中弹牺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0-30
一、痛悼故友
二、为文因由
三、和蔼和珍
四、初闻噩耗
五、死难细节
六、惨案教训
七、启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