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六大家的王瑶的贡献

如题所述

《中国新文学史稿》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开山之作”。第一,是它首先运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理论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外部发展和内在规律,对其作出了符合这一理论的整体性概括。第二,“鲁、郭、茅、巴、老、曹”的专章模式及叙述方法尽管当时还未浮出历史地表,但关于他们的评价却不能不说是“新民主主义式”的。细读《中国新文学史稿》与鲁、郭、茅、巴、老、曹密切相关的章节,将会给读者很多的启示。例如在第三章,他认为鲁迅《呐喊》、《彷徨》的意义在于,它们“不但使读者增高了文学革命的信心,而且更重要的,使革命的知识分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注视到在农村生活的老中国的儿女。这里有麻木状态的负着生活重担的农民闰土,也有浮浪的农村无产者阿Q。这正是那时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的生活,他们负着几千年因袭的重担,麻木无知地活着,而鲁迅,正是抱着‘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力图唤起这些昏睡的人的。因之,即使在那个启蒙时期,他的思想和作品必然也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的。”这种典型的“人民性”的眼光,也被用于对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创作的观察与定位当中。一个证明是,对曹禺的力作《雷雨》、《日出》表现出一种少见的挑剔和指责。他说:“《雷雨》的题材本来是极富于现实意义的”,作品人物的悲剧命运本来是“社会制度的残酷”造成的,但作者却把这一根本原因归咎于“宇宙里斗争的残忍与冷酷”,而采取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这样就使得他对题材的把握“不能深入”,势必减弱了思想的力量;在《日出》结尾,“没有组织的工人社会运动而只有辛苦地为资本家盖洋楼的工人也就很难具象地代表光明”,作品的“爱憎的强度”也会受到削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