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雅号最多的宋代大文豪是谁

如题所述

宋代大文豪苏轼,字子瞻,表字和仲,又表字子平(苏轼的这个表字很少用,仅有表兄文同在首《月岩斋》诗中提有“子平谓我同所嗜,万里书之特相奇”之句,并在诗末自注有“子平即子瞻也!”)。他之雅号,凡属多少有据可考的现已达三十个以上。其中多数为生前和去世后人们对他的尊称,多数是他自称的。现基本上按工夫顺序,浅介他的雅称由来及可考根据于下
《大苏》在父子三人的诗文名扬天下后,人们多亲热地简称他们为“三苏”。 为便于区别起见,称苏洵为“老苏”, 苏轼为“大苏”, 苏辙为“小苏”。《苕溪鱼隐》中记有“子由奉使契丹,寄东坡诗云:‘谁将家集过幽都,每被行人问大苏’”。

《苏子》苏轼从小就以“苏子”自称,他十岁作的《黠鼠赋》文中即有:“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他在《前赤壁赋》文中,也写有“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苏二》、《苏长公》苏轼上有大哥景先(已早逝),下有弟苏辙,位之第二,所以偶尔也有好友称他为“苏二”。 又因苏轼同苏辙诗文驰名后,兄弟俩苏轼居长,人们便尊称苏轼为“苏长公”,称苏辙为“苏次公”。

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首)即写有“题诗未有惊人句,会唤诗仙苏二来”诗句;《复斋漫录》中也记有:“二苏名并一时,世以东坡为长公,子由(苏辙)为次公” 。

《眉山公》、《峨眉先生》因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省眉山县(今为地级市),近又有举世出名的峨眉山,人行便以此尊称他为“眉山公” 和“峨眉先生” 。

王若虚撰之《滹南遗老集》中便记有“晁无咎云:‘眉山公之短于情,盖更此境耳’” ;黄庭坚之《苏子瞻像赞》中也写有:“子赡堂堂,出于峨眉” 。

《苏贤良》嘉祐六年,宋仁宗在崇政殿以制科考举贤良学士,苏轼以惊人才学取得“贤良方正”的学位,世人便以学位来尊称他为“苏贤良”。因宋代学子要参加“制科”考试,必需要先考上进士,所以取得这种学位的人极少,故很受人们尊重。

《苏使君》苏轼曾奉旨出使任徐州等地太守,所以他常自称为使君,人们就爱尊称他为“苏使君” 。

如他在《浣溪沙》词中云:“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日暖桑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东坡居士》、《狂副使》、《老农天》、《雪浪翁》这四个雅号,是苏轼被贬居黄州时自称的。《宋史。苏轼传》中记有:“以黄州团练副使安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地名),自号东坡居士”他在写之《定风波》词中自嘲云:“劝君休诉非常怀,更问尊前狂副使”; 又在《好事近》词中云“看取雪堂坡下,老农夫凄切”; 他在东坡建屋后,把客厅取名为《雪堂》,便又自称“雪浪翁” ,苏轼在写之“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诗末,即以苏轼与“雪浪翁”名、号同时落款。

《长帽翁》苏轼喜戴长型帽,世人不只仿制以为荣,还尊称他为“长帽翁”。

元代虞集学士,在他编写之《天际乌云帖》后跋诗云:“老却眉山长帽翁,茶烟轻飏柳丝风” 。

《 苏学士》、《苏内翰》、《苏端明》因苏轼先后任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世人便以此职位尊称他以上三个雅号。

如在《坡仙集外记》中,便记有“东坡在瞻耳。。。。。。一日遇一媪(指年龄大的妇女),谓坡曰:‘学士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又如《艺宛巵言》中记有“昔人谓铜将军,铁绰板,唱苏学士大江东去“;《鹤林玉露》中也记有“东坡和贡举,得一卷颇奇。时山谷亦预校文曰:‘可贺内翰得人’”;《 何氏语林》中也记有:“苏端明平生寝卧时,已就枕,则安然不复翻动。”

在《梁溪漫志》中便记载有:“杭、颖皆有西湖,东坡连镇两州,故谢表
《西湖长》苏轼曾任杭州、颖州太守,因两州均有西湖,故他常自称“西之长”,人们也就尊称他为“西湖长” 。

在《梁溪漫志》中便记载有:“杭、颖皆有西湖,东坡连镇两州,故谢表 云:‘入参两禁,北屝之荣出典二邦,辄为西湖之长’。 淳熙中,秘书监杨万里也赋云:‘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便得休’”
《笠履翁》元符(年号)三年四月,苏轼在瞻州(海南岛)时,一日他去族先生黎子云家,归途中遇雨。他向农家借斗笠戴,还穿上履鞋,当地百姓甚觉为奇。于是老少相随争笑,爽心肠观看同庶民一样的士大夫。苏轼亦感甚乐,归家后即绘了《笠履图赞》,当地人也都尊称他“笠履翁”了!

《大坡》苏轼之子苏过长大成人后,因诗文颇似其父,世人便称苏过为“小坡” ,尊称苏轼为“大坡”。

在《宋史。苏轼传》中即记有:“过,字叔党,自号斜川居士,卒年五十二。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子台赋》、《飓风赋》早行于世。时称为‘小坡’, 盖以轼为‘大坡’也!”

《谪仙人》、《东坡道人》、《坡公》、《坡仙》由于苏轼的诗文高绝,不同凡响,人们便他比作诗仙李白,敬他为仙。

在《王方直诗话》书中便记有:“子瞻文章议沦,独出当世,风格高迈,真谪仙人也!”;《渔隐丛话》中也记有:“山谷云:‘东坡道人在黄州,作卜算子云云’”;《 蕙风词话》也记云:“坡公天仙化人,此等词犹为非其至者。”后人还编写有《坡仙集外记》等,这里便不再引证了。

《秃鬓翁》、《白发兄》苏轼到了暮年,已银发秃顶,鬓髯苍然,世人便以他老年之态尊称了。

黄山谷便这样写有“翰林若要真学士,唤取儋州秃鬓翁” 之句;苏辙则称他为“白发兄” ,并有诗云:“但愿白发兄,年年作生日。”

《老泉山人》苏轼很尊崇父母,暮年时尤其怀念双亲,他便以安葬父母之老翁山下老翁泉地名,而自号“老泉山人”。

在《石林燕雨》中则记有:“子瞻暮年号老泉山人,以眉山先莹老人泉故云。”

《玉局翁》“玉局”为道观名。苏轼暮年被赦归,他于靖国元年六月上表朝廷请求在职养老,朝廷复准,提举成都华阳柳堤玉局观。人们便以观名,尊称他为“玉局翁”。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记云:“元符三年大赦北还,初徒廉(州),再徒永(州),睐已乃复朝奉郎,提取成都玉局观,居从其便。”

《毗陵先生》苏轼北归至毗陵(常州)后,不幸病逝,时值苏文仍遭禁锢,人们不敢公开称道他,故以他去世的地方而敬称他为“毗陵先生”。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给苏轼著之《易传》题跋中写有:“此本,先君宣和中入蜀时所得也!方禁苏氏学,故谓之毗陵先生云。”;后代学者翁方纲也记有:“宣和间,禁苏文,学者私记曰:‘毗陵先生’”

《文星》苏轼去世后,世人因敬佩他的文才与为人,而把他视为天上之“文曲星”, 称颂他为“文星”。

在《粱溪漫志》中即记有:“宣和间,申禁东坡文字甚严。有土人窃携其集出城,为阍所获,执送有司,见集后有诗云:‘文星落处天地泣,此老已亡吾道穷。’”

《奎宿》、《妙喜老人》苏轼生前交往了不少颇具文才的和尚和道人,所以他在佛教和道教中影响极大。故在他去世后,道家敬奉他为“奎宿”, 佛家则敬奉他为“妙喜老人”。

这方面的现存史料很少,仅在《庚溪诗话》中记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徽宗皇帝宝箓宫醮筵,尝亲临之。一日启醮,其主醮道士拜章伏地,久之方起。上诘其故,答曰:‘适至上帝所,值奎宿奏事,良久方毕,始能达其章故也!’。上叹讶之,问曰:‘奎宿何神为之?所奏何事?’对曰:‘所奏不可得知,然为此宿者,乃朝之苏轼臣也’。上大惊!不惟弛其禁,且欲玩其文辞墨迹,一时士大夫从风而靡”。这个故事虽不可信,但很可能是道人故弄玄虚,为开脱苏轼吧?

《苏文忠公》乾道六年,宋高宗赵构赠苏轼谥号“文忠”,后人便敬称他为“苏文忠公”了。

在《宋史。苏轼传》中记载有:“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苏)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整天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苏)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5
东方第一文豪苏轼的雅号最多,但是苏轼雅号最著名的是以下十个:东坡居士、诗神、词仙、文海(韩愈为韩潮)、文星、苏仙(两大诗仙李白苏轼)、坡仙、苏子(唯一称为子的作家)、大苏(三苏——老苏、大苏、小苏)、文忠(谥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