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方法

如题所述

1.形象感受的运用
朗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
朗读者要善于抓住那些表达事物形象的“实词”,透过文字“目击其物”,好像“看到、听到、嗅到、尝到、伸手即可得到”一样,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朗读者内心“活”起来,形成“内心视象”。朗读者自身的经历、经验和知识积蓄,是形成“内心视象”的重要条件。朗读者要善于发挥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能力,以增强有声语言表达的强烈感染力。
2.逻辑感受的运用
在朗读时,应会将作品的主次、并列、转折、递进、对比、总括等“文路”,在逻辑感受过程中转化为朗读者的思路,进而形成内心的“语流”,以增强有声语言表达的征服力。
朗读时,作品中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以及全篇的思想发展脉络、层次,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朗读者头脑中形成的感受,就是逻辑感受。
3.内在语的运用
内在语是为朗读目的服务的,没有内在语,有声语言就会失去光彩和生命。朗读时,内在语要像一股巨大的潜流,在朗读者的语言底下不断滚动着,赋予有声语言以根据、以生命。内在语的潜流越厚,朗读也就越有深度,越有味儿。
作品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有时并不服从其直接含义或表面意思。用“恳求”的语气来命令,用“命令”的语气来劝告;“亲爱的”一词也可以表达“恨”,“你真坏”一句,也可以是“你真好。”
4、语气的运用
语气,从字面上理解,“语”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气”是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的“气息状态”。运用于朗读,语气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份量(也称“神”),又有外在的快慢、高低、强弱、虚实的声音形式(又称“形”)。所以说,语气是朗读中“话语”的“神”与“形”的结合体。
语气运用的一般规律是: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朗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感情上的千变万化,才有气息上的千姿百态,也才有声音上的姹紫嫣红。当然,感情的引发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着朗读目的和语言环境制约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