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真作假时假亦真这句话应该怎么说来

如题所述

原文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释义:把假的当成真的时,即使是真的也成假的了;把没有的当成有的时,即便是有,也成了没有。

作者以高度概括的文字,提醒我们读《红楼梦》时要分清何为真、何为假;何为有、何为无,才不会为假象所惑而迷失真意。

历来的《红楼梦》学家,大多都是在辨别真假有无上误入歧途,主观臆断。他们以假作真,违背了对联中的意思。小说中借“假语”、“荒唐言”将政治背景的“真事隐去”,目的是避免文字之祸。

扩展资料:

甄士隐炎夏伏几盹睡,梦见一僧一道携“通灵宝玉”下凡,上前搭话,二人请他一见此玉,不及细看,被僧夺回,说是已到幻境。于是看到一座大石牌坊,上有“太虚幻境”四个字,两边就是这副对联。

甄士隐梦中所见的这副对联,在小说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也同样出现过。两次出现是着意强调,同时也借此点出甄士隐的遭遇和归宿是贾宝玉的一生道路的缩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虚幻境对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2

原文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释义:把假的当成真的时,即使是真的也成假的了;把没有的当成有的时,即便是有,也成了没有。

作者以高度概括的文字,提醒我们读《红楼梦》时要分清何为真、何为假;何为有、何为无,才不会为假象所惑而迷失真意。

历来的《红楼梦》学家,大多都是在辨别真假有无上误入歧途,主观臆断。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他们以假作真,违背了对联中的意思。小说中借“假语”、“荒唐言”将政治背景的“真事隐去”,目的是避免文字之祸。

扩展资料:

这两句是《红楼梦》开篇中的一副对联。以真假对立统一的哲学命题,对小说内容进行了概括,真真假假世间万象,正如《金刚经》中的那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现实主义者认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大多是作者虚构的,只有虚构才能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方能真实。反之,若是对生活作赤裸裸的描写,则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这也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文艺观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虚幻境对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2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把假的当作真的 时间久了假的就被认为是真的了,真的就成为假的了
把一无所有当作应有尽有,那么你所有的东西就和没有了一样,都是空的 虚幻不实的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5-14
一直说人间的事真假并没有什么特别固定的界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