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五代,辽,宋,夏,金,元 的评述

都有哪些评述是讲述五代,辽,宋,夏,金,元
我说错了是评书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末年形成的藩镇割据势力发展,形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各割据政权间混战,造成黄河流域社会动荡,生产破坏。在此期间,以契丹为主的少数民族势力进入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五代后期,黄河流域统一趋势发展。后周世宗进行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创造了条件。

北宋与辽、夏、金 960年北宋建立后,先后攻灭各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宋太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但因此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北宋中期,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发生王安石变法,但最终失败,北宋衰弱的局面继续存在。北宋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其中以商品经济的发展最为显著。唐朝末年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发展,至北宋形成了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北宋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间发生过长年的战争,但彼此关系以和平交往为主流,频繁的经济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南宋与金 北宋结束后,南宋政权建立了在南方的统治。南宋军民对金军的进攻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宋、金最终达成和议,形成南宋、金、西夏并立的局面。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海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基本完成。北方金统治地区的经济在战乱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融合趋势继续发展。

元朝 13世纪初,蒙古地区实现统一,蒙古政权建立。此后,蒙古政权依仗武力先后攻灭西夏、金、大理和南宋政权,于1279年重新统一了中国。其间,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元朝为巩固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发展了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元朝时,棉纺织业、国内交通和对外贸易获得发展。元朝的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使元朝统治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元末农民战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宋元文化 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在古代科技、教育、史学、文学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学法指导】

1、学习时应对宋、元的历史地位有整体认识。对于宋,应认识到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等方面全面超过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高潮。中国古代两次发展高潮,一为秦汉,一为唐宋。应避免用唐的盛辉掩盖了宋的发展。

对于元朝应重点认识其“继往开来”中的“开来”作用,它开创了元明清五六百年的统一局面,统一后实施有效管理措施,使中国疆域最辽阔,首创行省制影响至今。对外贸易空前发达。

2、本单元涉及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因而此时可着手对各少数民族的总结。对于少数民族政权应掌握其族源,兴起时代,建政权的时间地点,处于在中原政权的哪个方位,发展演变及最后结局。

【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1、藩镇割据局面是怎样解决的。

自安史之乱后,形成了割据局面,到五代十国时,藩镇割据达到顶峰。但五代十国时期孕育了统一因素。经过长期的战争,士族地主势力受到扫荡,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轻,从而大大减少了分裂割据因素,增长了统—的因素。

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大大抑制了藩镇,加强了皇权,增强了国力,并开始了统一战争,为北宋结束分裂奠定基础。北宋建立后,先确定了完成统一的政策,根据“先南后北”的策略,宋太祖、宋太宗在十几年中,陆续消灭了南方和北方的十国,从而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藩镇割据。与此同时,在政治、经济上宋太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朝中大将兵权,派文臣做知州,改革军制和军队,从而将军权集中于皇帝,消除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军事基础。

2,北宋时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初期: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通过宋太祖和宋太宗陆续消灭割据政权解决这一问题。二是赵匡胤以统兵大将身份夺取皇帝权位,中央政权不巩固。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解决。

中期:主要是三大社会问题,一是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二是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三是辽和西夏威胁北部边境的安全。王安石变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因保守势力阻挠破坏,变法失败。

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北宋在与金的斗争中软弱无能,最终导致亡国的命运。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一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于政的教训。派文臣做知州,剥夺节度使的军权。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其不利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的低下,因为文官不懂军事。

二是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由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中央。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的低下,而中央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

三是弱枝强干,守内虚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加强中央军队,削弱地方武装力量。这固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后果和影响,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言:“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的这一认识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影响:把以军权为核心的地方权,全都收归中央,造成地方失去保卫中央的作用。

4、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江南是指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开发最早的地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是我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但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经两宋经济发展至南宋,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已近完成,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全面超过北方;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促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主要有: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⑤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5、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

应从三个方面认识:
(1)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

(2)变法的内容,主要用以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它虽使封建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政治危机。

(3)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面临的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尖锐造成的。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在地主阶级保守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被废除。

6、宋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定的文化现象都是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宋代历史更是集中反映了这—点。

宋代科举制发展,私人书院也注重按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德行,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和封建制度完善的表现。

词这种新体诗歌的发展,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李清照作品的忧伤、辛弃疾的壮怀、陆游对统一的渴望,都是当时民族矛盾和民族政权并立的反映。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直观的反映了宋代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7、元朝政府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的原因和元朝的阶级关系

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在建国后推行民族歧视和分化政策。又因为蒙古族是少数民族,在长期征伐中,蒙古族经常驱使被征服民族去进攻尚未征服的民族。这样,按征服早晚来确定各民族的地位,从而确定四个等级。

就阶级关系而言,元朝仍然是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是以蒙古贵族为首,包括各族上层分子在内的封建地主阶级对各族人民的联合专政。蒙古贵族也很注意笼络汉族官僚。汉人和南人中的地主官僚,仍享有各种特权。由此说明,元的社会矛盾仍是阶级矛盾。就当时整个社会而言,民族矛盾虽然存在,但最终还是表现为阶级矛盾。

【历史现象分析】

赵宋王朝为什么只是能实现有限意义上的统一,而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却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统一,其中原因何在?

这主要是由两政权所处的不同时代及两政权统治者不同的内外政策和精神状态决定的。

首先,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两宋时期统一全国的时机根本不成熟,各种条件均不具备,而蒙古政权崛起时统一的时机已成熟了,表现在:

①两宋时期中原宋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实力处于均势状态,这就奠定了它们并立的基础。而蒙古政权崛起时,其它政权则都处于统治的末期,统治腐朽,危机重重,衰败不堪,均势格局实际上已被打破。

②从民族关系上看,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正处于融合过程之中,而蒙古政权崛起时,唐末以来各族人民之间联系密切,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统一已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③从经济上看,由于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广泛深入地扩展,各少数民族迅速封建化,边地和中原、江南地区到蒙古政权崛起时,在经济上联系加强,这就为完成实现大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其次与宋元两朝统治者的内外政策和精神状态息息相关。

①从其内外政策上来看,赵宋王朝推行的是“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方针,这就使其不能征服周围边少数民族政权,从而将其置于自己统辖之下,而蒙古崛起时,则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方针并且辅之以多变的策略。

②从其精神状态上看,赵宋王朝的统治集团总体上腐朽的,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而蒙古政权的统治集团则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充满着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

【试题解析】

1、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就是少数民族的

A、内迁过程 B、封建化过程

C、汉化过程 D、农耕化过程

〔解析〕本题答案是B。伴随着两个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各个少数民族逐渐摆脱了落后的社会形态,接受和采纳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即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这样的转变过程,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逐渐由前封建社会(注:前封建社会是指封建社会以前的原始社会或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过程,即封建化过程。“内迁过程”的表述不能说明社会发展的这种质的变化。“汉化过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以偏概全。当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两个时期的民族融合,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如果把题干中“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换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那么答案就是“D”了。因为伴随着民族融合过程,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逐渐由游牧向农耕转变。

2、宋高宗和秦桧杀害岳飞的最主要原因是

A、妒贤忌能

B、看到人民拿起武器,害怕加深宋金矛盾

C、要向金妥协投降

D、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自己的统治

〔解析〕本题答案是D。岳飞的军队属于官军,所以选项B应被排除。说宋高宗和秦桧要向金妥协求和可以,但不能说他们要投降,一旦投降,就会连江山也没有了。所以选项C也不合适。选项A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只有选项D指出问题的关键。这里要注意两宋投降派的一个通病,就是自己既无心又无力抵御金的进攻,又害怕包括人民在内的各种抗金力量的发展壮大,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宁可割地求和,也要压制抗金力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09
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始于太祖耶律阿保机,终于天祚帝耶律延禧,历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帝等九代。其疆域东临北海、东海、黄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及今甘肃北界
宋朝,公元960年,一个新兴势力,宋(公元960-1279),再次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在1127年宋朝廷因没能打退游牧民族的入侵而被迫放弃北方。所以宋朝又被分成北宋(公元960-1127)和南宋(公元1127-1279)两个阶段
夏朝 (约公元前 2070至 约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它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
金朝

金(1115年-1234年)
女真勃兴于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1115年1月28日,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五京一下,辽朝随即灭亡。金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挟灭辽之威,很快席卷而南,于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灭亡北宋。女真在消灭辽朝和北宋后,统一了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并与南宋长期对峙。金朝在实行猛安谋克等独特制度的同时,也采纳了内地的很多政治制度。完颜亮在位期间,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战争,但以失败告终。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终维持其霸主地位。金朝后期,统治集团极其腐朽,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同时又受到蒙古帝国军队的不断打击,终于亡国。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统治者忽必烈(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灭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1368年八月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失去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之后,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北元于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袭杀后(一说1402年鬼力赤即位后)去国号。1635年末代蒙古帝国大汗林丹汗归降皇太极彻底终止。
第2个回答  2008-03-16
五代:石连君《残唐演义》
辽:《契丹萧太后》
宋:海了,代表作田连元、刘兰芳《杨家将》,刘兰芳《岳飞传》
夏:没有
金:没有
元:没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3-09
那得看你是想看详细的还是泛泛了解了

要是泛泛了解,看看中学历史书,或者上下五千年之类的

要是详细了解,就去找二十四史 中相关的历史,自己感悟。现在也有很多学者研究这些历史并出了书,你可以看看他们的观点。
第4个回答  2008-03-21
这一切正应了那句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