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赏析,

诗和赏析一定要短,
内容最好是什么思乡,感恩,奋进之类的,
找两篇以上,急着交差。。
PS;现代诗嗯!

王晓维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赏析】

这是一首有色有味、又淡又浓的现代小诗。说它淡,淡在诗景,淡淡的酒香,淡淡的月色;说它浓,浓在诗情,浓浓的相思,浓浓的乡愁。仔细品尝这杯《乡色酒》真是又甜又苦,又醉又醒。

诗句的行列布局完全是对宋词小令的发扬与创新,对称均匀,简约精纯。自然地想到了《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乡色酒》是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中汲取了精华,用传统的审美形式酿出的当代人的民族情思。这种远近时间的跨越、空间距离的跳跃、“你”“我”位置的变换,虽是几字之别,却能景象迁移、情绪突变,其情由甜而苦,其思由醉而醒,其地由故园而他乡,油然而生浓浓的相思,无限的乡愁。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廊,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王晓维)
参考资料:知道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394577.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14
在心灵的天空飞翔
——汪国真的《我把小船划向月亮》赏析
-------------------徐贤友

我把小船划向月亮
----------------汪国真
请不要责怪
有时 会离群索居
要知道
孤独也需要勇气

别以为 有一面旗帜
前方哗啦啦地招展
后面就一定会有我的步履
我不崇拜
我不理解的东西

我把小船划向月亮
就这样划呵
把追求和独立连在一起
把生命和自由连在一起

汪国真的诗歌,在主题上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他的作品给中学生们提供了一种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这对于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来说些十分新鲜,而又简单实用。这首诗无疑也是其中的典范。
全诗共有三小节。第一小节总起,刻画了一个“离群索居”、孤独者形象。然而“孤独也需要勇气”这给我们留下了悬念:这是什么样的孤独呢?是孤芳自赏,还是……诗歌的含蓄美得到了体现。第二节写出了“我”要孤独的原因:不会追随“哗啦啦”地招展的“旗帜”,不会“崇拜”“不理解的东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凸现了:一个不会盲目随波逐流的人,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人。第三节写出了“我”的追求(在别人看来是孤独的),“我把小船划向月亮”,一个“划”字值得品味:是“追求”与“独立”的统一,是“生命”与“自由”相和谐的最高境界。
这首诗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回味:在日益丰富、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心灵的纯洁和自我的追求?诗人给了我们诗意的回答:“把小船划向月亮”!同时,这首诗含蓄,超脱,意境深远,一句“我把小船划向月亮”足以将我们陶醉。
你有孤独的夜晚吗?你有着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心灵空间吗?不妨也把你的小船划向月亮!

为明天唱一首希望之歌
——汪国真的《只要明天还在》赏析
----------------------------徐贤友

只要明天还在
----------- 汪国真
只要春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

只要明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悄悄融化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诗坛上曾经有一个诗人风靡一时,这个人就是汪国真。汪国真在学校读书时,喜读、写诗歌,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学校一天》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这样一发而不可收,其大量诗作被传诵、出版。汪国真在创作中追求普希金的抒情、狄金森(美国)的凝炼、李商隐的警策、李清照的清丽。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等专栏撰稿人。汪国真的诗歌,在主题上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作品的一个特征经常是提出问题,而这问题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其着眼点是生活的导向实践,并从中略加深化,拿出一些人所共知的哲理。这种的量化的哲理,十分适合中学生的思维特征。汪国真的诗中不仅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畅晓的表达方式,更主要的是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这首《只要明天还在》也充分体现了汪国真的诗歌特点和价值。
全诗共三节,诗人分别从春天、生命、明天这三个方面来感悟生命的内涵和人生的追求。
第一节“只要春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在该节中,春天是人生美好的一切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抒情主人公“我”在希望的感召下,从“黑夜”中勇敢地走出,黎明的“太阳”就在眼前。
第二节“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在该节中,生命成了希望的载体,“我”毫不在乎生命中的“悲哀”,勇敢地挑战命运,“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绿洲”的希望充实着“我”的心田,从而更珍爱自己的生命,拥有生命就有了希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第三节“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该节中,“我”相信明天会更好,就不会“悲哀”,因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雪”会“融化”、“春雷”将“滚滚而来”。
这首诗意象丰富,“春天”、“太阳”、“绿洲”、“明天”等是希望的象征;“黑夜”、“沙漠”、“冬雪”等是困难的象征。整首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积极向上、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押韵反复的形式使诗歌读来朗朗上口。
拥有明天就拥有了希望,你也能用心唱一首希望之歌吗

参考资料:http://mypage.zhyww.cn/page1.asp?pgid=9631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