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孝表现为哪些方面?急。

如题所述

什么是真正的“孝”?——小孝、中孝、大孝、至孝

满足亲人衣食住行,不至于有所缺乏,这已经是世间难以做到的了,叫作小孝。(物质方面)

能体谅亲人的心愿,父母所爱我也爱,陪亲人聊天,使亲人心里安乐,就叫作中孝。(精神方面)

劝告亲人明白大道之理,因果规律,顺应自然,与人为善,这就是大孝。

常念父母的恩情,应当用什么法子可以报答亲恩,什么办法可以延长亲寿,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出离生死。让父母积德行善,少分别,执着妄想这就是至孝。

很多人都认为给父母天天吃肉吃鱼是最孝的,其实这仅仅是小孝。

也有人认为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是孝,如果用来做好事,可以为亲人增光,如果用来做坏事,就是侮辱了亲人了。

如当今很多知名的贪污受贿的罪犯,不仅让亲人蒙羞,连基本的床前问安都不可能。
古代那些乱臣贼子,也让人们他们的存在而讨厌他们的父母。

所以,最大的孝就是积德行善,就是利益他人,让父母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29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第2个回答  2012-09-29
至孝主要体现在内为心中始终认为自己是父母的儿女,心中能为父母委曲求全,不会以自己的学识、见解等去鄙视自己的父母,在与父母亲人有冲突时能好自为之,以一颗善心求得理解。在原则范围内让父母顺心如意、工作、生活、思想让父母为你而骄傲。
第3个回答  2012-09-29
儿辈赡养亲人,办法各有不同。下养为小孝,次养为中孝,上养为大孝,最上养为大孝之大孝。为什么呢?

下养只知道满足吃喝,不至于有所缺乏,这已经是世间难以做到的了,叫作小孝。

次养就能体谅亲人的心愿,父母所爱我也爱,父母所敬我也敬,使亲人心里安乐,就叫作中孝。

上养是劝告亲人明白大道之理,善就赞成,过就规劝,使父母用高尚的道德滋润身心,这就是大孝。

至于最上养,更上一层楼,常常想念父母的恩情,同于天地,父母的寿命与日随减,应当用什么法子可以报答亲恩,什么办法可以延长亲寿,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出离生死,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罪障消除,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进入圣人之流,最终成佛。

譬如战火临头,保护亲人逃入山中,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逃入水中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逃入旷野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辗转不安,一定要把父母放在最安全的地方。

这就是最上养,是大孝中的大孝(至孝)。
第4个回答  2012-09-29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让老人不为你担心;努力工作、积极上进,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用以表达孝心;夫妻和睦、家庭和美此为生活基础,亦是生活动力所在;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并用你的行为让老人满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