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土地 利用现状

如题所述

1.四川省土地整理面临的挑战和存在问题

  1.1 耕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四川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全省土地总面积48.8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2.4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3.68%,主要分布在凉山、成都、宜宾、南充、绵阳等地,全省人均耕地1.13亩,仅为世界和全国人均水平的35%和72.3%。同时,四川省耕地后备资源也相对匮乏,据调查,全省未利用土地面积596.0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3%,主要分布在甘孜、凉山、阿坝三州地区,其中可开发成耕地的仅有24万公顷,加上还可开发成耕地的滩涂、各类废弃地、以及平原(丘陵)地整理新增的耕地,全省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130.78万公顷,通过开发、复垦可增加耕地28.41万公顷。其中,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26.52万公顷,可复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1.89万公顷。通过农宅整理和农地整理可新增耕地42.93万公顷,其中,农宅整理的新增农用地潜力为57.60万公顷,农地整理新增耕地的潜力为22.84万公顷。

  1.2 土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均匀。全省的后备耕地资源主要集中以下两个地区:一是在攀西地区的宜农荒地;二是成都一德阳~绵阳以及嘉陵江流域的河滩地。全省其它地区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很少,耕地占补平衡压力较大。2002年四川省除了甘孜、阿坝两州因生态建设实行特殊政策之外,仍有广安、内江两市未能实现占补平衡,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以上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1.3 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大量的交通、能源、水利、水电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将不断增加。据统计,四川省在“十五”期间新建、改建的重点项目156个,需占用耕地3.5万公顷,还不包括各地、市、州的各级重点建设项目。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要求,必须在此期间开发整理出相同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才能达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在新的形势下,土地整理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

  1.4 耕地质量差异大,坡耕地面积大,抗灾能力弱。全省的耕地质量差异大,即有高产稳产的成都平原,也有大量坡耕地和中低产田,中低产田比例约为75%以上,耕地中小于2度的平地仅古耕地面积的13%左右,其余皆为坡耕地,由于受降雨、坡度和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和经常发生的洪涝、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土地生产力水平普遍不高而且不稳,抗灾能力也较差,需要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加以改造。

  1.5 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之间缺乏科学比较,补充耕地质量难以保证。占用的耕地多为城郊的优质耕地,土地生产力水平较高,而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形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总体质量不高。在耕地占补平衡中表现为:(1)补充耕地的区位条件差,占用的多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优质耕地,补充的是偏远山地或荒地;(2)补充的耕地灌溉设施跟不上,大多数缺乏基本灌溉设施,作物产量难以保证;(3)补充的耕地土壤质地差,土层薄,肥力水平不高。我省通过土地开发复垦的耕地土壤厚度一般为30cm-50cm,薄于被占用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低,呈现贫瘠化特征,影响了耕地的生产力;(4)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补充耕地。个别地方为扩大耕地面积,确保数量上的占补平衡,把一些高山陡坡和林地、草农业生产,把那些远离经济增长中心和农业生产适宜程度差的土地、生态十分脆弱的土地也用于耕作,造成新的生态破坏。

  1.6 土地整理多级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效果不明显。我省土地整理实行多级管理,在具体运作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资金收缴使用不集中,项目质量和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监控,占补平衡项目面积普遍低于1000亩以下,土地开发整理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大多数市(州)、县建设用地有效需求不足,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指标可以折抵60%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的奖励政策也就失去了其实际意义,土地整理效果不明显。地、湖泊、沼泽地等不宜农耕的土地也盲目地投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