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书法作品落款时右录是啥意思

如题所述

题纲:

一、题跋的含义与应用

二、礼语及分类

三、记时(记年、记季、记月、记日)

四、款识的处理(款识的位置、字体、字号)

款识,简称“款”,指在书法作品正文之外所题写的文字。

署款最初是因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什么叫款识呢?原先是指古代刻在钟鼎彝(yí)器上的记载年代等的文字,后来被人们作为考证鉴别的标志之一,并且移用到书画作品上题写姓名、年月等等。特别是自元、明、清以来,书画家们越来越重视署款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并刻意追求款识的艺术效果,因而有“妙款一字抵千花”之说。

事实的确如此,一件完整的书画作品,通常都由正文、款识和印章三者构成,尽管正文是作品的主体,决定着作品的优劣、层次,但其他二者,特别是署款处理得好坏,将明显地影响通篇的艺术效果。款署得好,往往可以使作品正文的行气、章法有所增色或得到补救,并因此而更加神采焕发。在这里,署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则会损害整个布局,甚至使作品归于失败。

款有双款和单款之分。双款包括上款和下款,单款只有下款,没有上款。如果所留署款的空白较多,而署款又只有下款廖廖数字的,就叫做穷款。一般说,款识的内容包括正文的作者姓名、篇名、书者必要的记叙、受书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这些是上款的内容,还包括书写时间,书写者的姓名,籍贯及书写地点,这些是下款的内容。

一、题跋(bá)

题跋,也叫题记。实际上“题”是“题”,“跋”是“跋”,放在正文前面的叫做“题”,放在正文后面的叫做“跋”,正如清代段玉裁所说:“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

题跋有书家自己题跋和其他人题跋。他人题跋大多是对以前书法作品的真伪、优劣给予评定,也有今人的墨迹为得到他人夸奖而请名家题跋的。

书家自己题跋的内容主要指书法作品正文的作者姓名、篇名和书家自己或评点正文或记事言情、表露心境的简短文字。其中书家或评点正文或记事抒情的文字很重要,但又常常不被人们所重视。其实,这常常是书家署款美学意蕴的主要所在,廖廖数语,但却耐人寻味,有时就像“诗之眼”,一两个字,其味无穷。

明、清以来一些著名书家的跋语非常精美,这里略举数例,以供欣赏。

明代书家文征明行书《游虎丘诗卷》的跋:“夏月酷暑,无以为遣。偶得佳纸,援笔聊仿山谷墨法。”从这个跋语中,可以体会到书家“游于艺”的高雅而闲适的心境。

明书家董其昌自书《和子由论书》行草卷的跋:“山谷以东坡书为本朝第一,故书此诗。”书家崇敬苏氏兄弟文才的心迹,由此可见。

清代书家郑板桥行书横披《难得糊涂》的跋(bá):“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不是在政治和生活中饱经风霜的人,是难以体会出其中的辛酸的。

总之,题跋仅占一块小小天地,但它是书家心灵的印证,是书法艺术创作大展雄才之地,是书家和欣赏者彼此沟通思想和情感,使书法艺术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的重要之地。

二、礼语

礼语也叫敬语,指款识上常用的一些礼节性的词语,礼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受书者的尊称,常用的字词有大、尊、令、恩、仁、贤、吾等。比如尊公(指别人的父亲),令堂(别人的母亲),仁兄(自己的兄长),贤弟(自己的弟弟),吾友(我的朋友)。

第二类是书者的谦称,一种是谦虚地表明自己没有才华,常见的是给自己加上一个“愚”字,如愚父(我的父亲),愚兄(我的兄弟),愚儿(我的儿子)。一种是表明自己的辈分晚,常用的有后生、后学、晚生、末学等。

第三类是书者向受书者求教的词:常用的有正、教、鉴、雅、惠、属等,如正笔、正字、指正、法正、指教、赐教、大鉴、赏鉴、雅玩、惠存等。

除求教性的词语外,还有一些一般性的用语,如留念、存念、补壁。

款识中的礼语还有的在末尾写上“学书”、“拙笔”、“试笔”等字样的。

三、记时

书法作品署款中的记时有人主张用新历即公元阳历注时,强调的是笔墨书写当随时代,还有人主张沿用旧历即阴历注时,强调保持民族特色和传统习惯,其实这两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如果用新历记时,方法很简单,照日常应用文书写就行了。假如用旧历记时法,那么其中讲究很多,特别是有许许多多的别称需要弄清楚。

1、记年

书法作品记年采用的“干支”记年法。“干”是“天干”,“支”是“地支”。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搭配记年,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六十年一个循环,俗称“六十年花甲子”,参加下表: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

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

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

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

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

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

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

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

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

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

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

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巳末

57、庚申58、辛酉59、壬戊60、癸亥

干支次序表

2、记季

旧历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即旧历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古时兄弟姐妹的排行,有孟、仲、季的次序,(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三)孟为长,仲为次,季为三,根据这个,正、二、三月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五、六月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八、九月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十一、十二月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之称。季节还有一些别称,如春的别称有阳春、芳春、青阳、艳阳、阳中、三春、九春等。夏的别称有朱夏、朱明、昊天、长嬴(yíng)、三夏、九夏等。秋的别称有素秋、金秋、商秋、商节、素商、素节,金天,高商、三秋,九秋等,冬的别称有寒冬、安宁、玄英、三冬、九冬等。

3、记月

旧历月的别称尤为复杂,而且有种种不同的来历。归纳起来,每个月的别称大略如下:

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征月、早月、太月、扬月、陬(zōu)月、十三月、春阳、初阳、首阳、孟阳、孟陬、肇(zhào)春、端春、初春、早春、上春、新正、月正、开岁、发岁、肇岁、三之日、孟春、太簇、寅(yǐn)月等。

二月:如月、杏月、丽月、令月、仲阳、四之日,仲钟、大壮、酣春、仲春、夹钟、卯(mǎo)月等。

三月:蚕月、桃月、桃浪、花月、嘉月、夬(jué)月、禊(xì)月、桐月、三春、暮春、晚春、杪(miǎo)春、末春、雩(yú)风、季春、姑洗、辰(chén)月等。

四月:乏月、槐月、仲月、麦月、清和月、阴月、余月、槐夏、首夏、初夏、维夏、正阳、纯阳、麦候、孟夏、中吕、巳月等。

五月:蒲月、榴月、皋(gāo)月、恶月、郁蒸、小刑、鸣蜩(tiáo)、仲夏、午月等。

六月:且月、荷月、季月、暑月、伏月、焦月、三夏、暮夏、晚夏、杪夏、极暑、溽暑、溽月、精阳、季夏、林钟、未月等。

七月:巧月、瓜月、霜月、相月、凉月、初商、肇秋、初秋、首秋、早秋、新秋、上秋、孟秋、夷则、申月等。

八月:壮月、桂月、获月、正秋、桂秋、仲商、仲秋、南吕、酉月等。

九月:玄月、菊月、咏月、朽月、暮秋、晚秋、杪秋、穷秋、凉秋、三秋、暮商、季商、杪商、霜序、季白、季秋、无射、戌月等。

十月:良月、吉月、阴月、露月、正阳月、坤月、小春月、小阳春、开冬、上冬、初冬、孟冬、应钟、亥月等。

十一月:辜月、葭(jiā)月、寒月、雪月、龙潜月、一之日、中冬、仲冬、黄钟、子月等。

十二月:冰月、腊月、嘉平月、严月、涂月、暮节、星回节、穷节、穷纪、暮岁、暮冬、穷冬、杪冬、严冬、残冬、末冬,二之日,腊冬、季冬、大吕、丑月等。

4、记日

旧历记日的别称比较复杂,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掌握。

(1)三浣(huàn)记日

所谓“三浣”,即上、中、下三浣。每个月的上旬,即一日至十日为上浣;中旬,即十一日至二十日为中浣;下旬,即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为下浣。如正月初四日,便可记作“正月上浣之四日”;二月十五日,便可记作“二月中浣之五日”;三月二十六日,便可记作“三月下浣之六日”,其余都可类推。

(2)月相记日

所谓“月相记日”就是根据月亮盈亏的变化记日。每月初叫做“朔”、“旦”、“朔月”,初三叫做“月出(fěi)”,十五叫做“望”,十六叫做“既望”“望后”,每月的最末一日叫做“晦”(huì)。

(3)特殊记日

习俗上对一些特殊的日子给以别称,如:

正月初一:元日、元旦、元正、元朔、元春、元辰、正朝、三元、改旦、履端等。

正月初二到初十:分别称为履端二日、履端三日……履端十日。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八:谷日、谷诞。

正月十五:元宵、元夜、元夕、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二月初二:龙抬头。

二月十二:花朝、百花生日。

二月十五:中春。

三月初三:重三、三巳、上巳、上除、禊日、修禊日。

四月初三:展上巳。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阳、端午、重五、重午、午日、菖(chāng)节、蒲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

六月初六:重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七巧节、星节。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初五:天长节。

八月十五:中秋、秋节。

八月十八:潮头生日。

九月初九:重阳、重九、菊花节、登高节、老人节。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二十四:交年、小年、媚灶日。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四、款识的处理

1、款识的位置

根据书法作品的品式,款识的位置安排也有所不同,条幅、屏条、手卷、扇面等上下款一般放在正文之后;中堂横批和镜片上下款可以都放在正文之后,也可以分开放在正文的前面和后面。

款识的章法安排要考虑到整幅作品的布局,在书写正文的时候,就应该把款识的位置和章法考虑好,防止正文把款识的位置挤掉,或给款识留下过空的地方。

2、款识的字体

根据书法作品正文字体的不同,款识的字体也要有所不同,如果正文是行书或草书,款识可以采用与正文相近或相同的字体;如果正文是篆书、隶书或楷书,那么款识一般采用比较活泼流畅的字体,如行楷、行草等。一般说来,款识的字要比正文写的更为轻松一些,洒脱一些。

3、款识的字号

款识的字号一般要比正文的字号小一些,但每件作品的情况有所不同,款字究竟小多少,也没有固定的方法。

款识的字体虽然比正文小,但因为它是承接正文的,除榜书和对联外,一般不要再换小笔署款,以免影响整篇作品的气韵。

耐心看完的书友,肯定对你们友收获,收藏了,以后写书法的时候再慢慢学习,书友必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书法作品上的款识

款识,简称“款”,指在书法作品正文之外所题写的文字。

署款最初是因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什么叫款识呢?原先是指古代刻在钟鼎彝(yí)器上的记载年代等的文字,后来被人们作为考证鉴别的标志之一,并且移用到书画作品上题写姓名、年月等等。特别是自元、明、清以来,书画家们越来越重视署款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并刻意追求款识的艺术效果,因而有“妙款一字抵千花”之说。

事实的确如此,一件完整的书画作品,通常都由正文、款识和印章三者构成,尽管正文是作品的主体,决定着作品的优劣、层次,但其他二者,特别是署款处理得好坏,将明显地影响通篇的艺术效果。款署得好,往往可以使作品正文的行气、章法有所增色或得到补救,并因此而更加神采焕发。在这里,署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则会损害整个布局,甚至使作品归于失败。

款有双款和单款之分。双款包括上款和下款,单款只有下款,没有上款。如果所留署款的空白较多,而署款又只有下款廖廖数字的,就叫做穷款。一般说,款识的内容包括正文的作者姓名、篇名、书者必要的记叙、受书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这些是上款的内容,还包括书写时间,书写者的姓名,籍贯及书写地点,这些是下款的内容。

一、题跋

题跋(bá),也叫题记。实际上“题”是“题”,“跋”是“跋”,放在正文前面的叫做“题”,放在正文后面的叫做“跋”,正如清代段玉裁所说:“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

题跋有书家自己题跋和其他人题跋。他人题跋大多是对以前书法作品的真伪、优劣给予评定,也有今人的墨迹为得到他人夸奖而请名家题跋的。

书家自己题跋的内容主要指书法作品正文的作者姓名、篇名和书家自己或评点正文或记事言情、表露心境的简短文字。其中书家或评点正文或记事抒情的文字很重要,但又常常不被人们所重视。其实,这常常是书家署款美学意蕴的主要所在,廖廖数语,但却耐人寻味,有时就像“诗之眼”,一两个字,其味无穷。

明、清以来一些著名书家的跋语非常精美,这里略举数例,以供欣赏。

明代书家文征明行书《游虎丘诗卷》的跋:“夏月酷暑,无以为遣。偶得佳纸,援笔聊仿山谷墨法。”从这个跋语中,可以体会到书家“游于艺”的高雅而闲适的心境。

明书家董其昌自书《和子由论书》行草卷的跋:“山谷以东坡书为本朝第一,故书此诗。”书家崇敬苏氏兄弟文才的心迹,由此可见。

清代书家郑板桥行书横披《难得糊涂》的跋(bá):“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不是在政治和生活中饱经风霜的人,是难以体会出其中的辛酸的。

总之,题跋仅占一块小小天地,但它是书家心灵的印证,是书法艺术创作大展雄才之地,是书家和欣赏者彼此沟通思想和情感,使书法艺术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的重要之地。

二、礼语

礼语也叫敬语,指款识上常用的一些礼节性的词语,礼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受书者的尊称,常用的字词有大、尊、令、恩、仁、贤、吾等。比如尊公(指别人的父亲),令堂(别人的母亲),仁兄(自己的兄长),贤弟(自己的弟弟),吾友(我的朋友)。

第二类是书者的谦称,一种是谦虚地表明自己没有才华,常见的是给自己加上一个“愚”字,如愚父(我的父亲),愚兄(我的兄弟),愚儿(我的儿子)。一种是表明自己的辈份晚,常用的有后生、后学、晚生、末学等。

第三类是书者向受书者求教的词:常用的有正、教、鉴、雅、惠、属等,如正笔、正字、指正、法正、指教、赐教、大鉴、赏鉴、雅玩、惠存等。

除求教性的词语外,还有一些一般性的用语,如留念、存念、补壁。

款识中的礼语还有的在末尾写上“学书”、“拙笔”、“试笔”等字样的。

三、款识的处理

1、款识的位置

根据书法作品的品式,款识的位置安排也有所不同,条幅、屏条、手卷、扇面等上下款一般放在正文之后;中堂横批和镜片上下款可以都放在正文之后,也可以分开放在正文的前面和后面。

款识的章法安排要考虑到整幅作品的布局,在书写正文的时候,就应该把款识的位置和章法考虑好,防止正文把款识的位置挤掉,或给款识留下过空的地方。

2、款识的字体

根据书法作品正文字体的不同,款识的字体也要有所不同,如果正文是行书或草书,款识可以采用与正文相近或相同的字体;如果正文是篆书、隶书或楷书,那么款识一般采用比较活泼流畅的字体,如行楷、行草等。一般说来,款识的字要比正文写的更为轻松一些,洒脱一些。

3、款识的字号

款识的字号一般要比正文的字号小一些,但每件作品的情况有所不同,款字究竟小多少,也没有固定的方法。

款识的字体虽然比正文小,但因为它是承接正文的,除榜书和对联外,一般不要再换小笔署款,以免影响整篇作品的气韵。

第2个回答  2020-09-17

书法的落款也称题款,是指书法作品正文以外的书写的其它文字,按位置分为上款和下款,上款题索书者或受赠者名字;下款则包含书法作者、书写时间、地点等内容。上款可以省略,下款则必须具备。下款又分单款、双款、穷款三种,且落款尊崇“今不越古”、“动不挈静”、“文古款今”、“文正款活”的原则,落款用行书居多(行楷、楷书亦可)。题款字体大小一般不能超过正文字体的大小。

1.上款:上款是指某人或某单位请你写字,作品完成后,应题上索书者的名字,并将此名题在上款较高的位置,以示尊敬之意。上款所包括的内容:姓名+ 称呼+ 谦词

题款对象

姓名+称呼

谦词

举例

给长辈题上款

某某先生,某某女士,某某老师、某某方家

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某某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某某翁

指正、法正、教正、正字、正腕、正之、清赏、雅属、斧正、正笔、正书等

建鹏先生清赏、

华斌方家正之

给同辈题上款

某某挚友,某某书友,某某仁兄,某某同窗,某某兄,某某贤弟,某某学友,某某学妹等

存念、惠存、留念、留存、清赏、嘱书、命书、雅属等

庆德挚友雅属、

英章贤弟惠存

给晚辈题上款

某某学生、某某同学、某某贤侄、某某爱女、某某爱孙等

存念,惠存,留念,留存,清赏,嘱书,雅属等

志伟贤侄存念、

李佳妮同学留存

2.下款

下款则包含书法作者、书写时间、地点等内容,如“丙申年孟夏明华书于潇湘斋”则包含时间、作者、地点。

时间款:

时间

年份用农历别称,由天干地支组成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子年(2014年)、

乙未年(2015年)、

丙申年(2016年)、

丁酉年(2017年)等

一月:孟春、正月、初春、开岁、芳岁

二月:仲春、杏月、丽月、花朝、中春

三月:季春、暮春、桃月、蚕月、桃浪

四月:孟夏、槐月、麦月、麦秋、清月:

五月:仲夏、榴月、蒲月、中夏、清和月

六月:季夏、暮夏、荷月、暑月、溽暑

七月:孟秋、瓜月、凉月、兰月、兰秋

八月:仲秋、桂月、正秋、爽月、桂秋

九月:季秋、暮秋、菊月、咏月、菊秋

十月:孟冬、初冬、良月、开冬、吉月

十一月:仲冬、畅月、中冬、雪月、寒月

十二月:季冬、残冬、腊月、冰月、暮月

初一至初十:上浣

十一至二十:中浣

二十至三十:下浣

时间落款一般不用公历,如:“二〇一六年五月”是阳历,而写成:“丙申年槐月”或“丙申年孟夏”。注:农历和阳历有时会相差一个月甚至两个月。

地点落款注意不要用太俗的地名,如:“书于甬城祥面包店”,而写成“书于金陵潇湘斋”、“书于宁波”等都是可以的。

五、钤印

钤印是硬笔书法艺术作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小小的印章,在硬笔书法作品中,用得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用得不好就会破坏整幅作品的气韵。硬笔作品所用印章,按其刻法分阴文(白文)和阳文(朱文)两种;按其所刻内容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名章,即刻有书写者姓名、字、别号的印章,一般为小圆形、小方形;一是闲章,包括年号章、雅趣章、斋馆章等等,大多为椭圆形、小长方形。

钤印应注意以下几点:

(1)钤印应做到不偏不倒,以能稳定字幅重心为妥。盖印之前应认真地审视作品,确定印章的最佳位置。钤印时,如果没有把握,可以借助印规。

(2)印章的大小应与款字及正文字的大小协调。一般应与款字大小相当,切不可太大。太大显得笨拙,太小显得小气且份量不够。应备有硬笔书法专用印章,不可用毛笔书法的大印替代。

(3)一幅作品中,用印不宜过多,最多不超过三枚,用多了,会分散欣赏者的注意力

(4)在传统纵写的书法作品中,名章要盖在书写者署名的下面或左侧,不得盖在款字与正文之间,也不要盖在与正文齐脚处,以求章法上的参差变化之美。

(5)如果姓与名分作两印,一般姓在前,名在后,以一圆一方或一朱一白为宜,和题款的最后一个字的距离要适当,两印之间切不可没有间距。

(6)年号章、雅趣章、斋馆章等闲章,大多制成椭圆形或长方形作为引首章,盖在正文开头的第一、二个字之间的虚空处。如果制成方形章,亦可盖在名章的后面。

第3个回答  2014-11-15
传统中国书法是从右往左,从上至下书写的。落款“右录”就是“上文是,前面是,正文是,(可通俗理解成右边写的是)”的意思。
例如:
右录文山先生正气歌
右录陋室铭以自铭志
右录唐人绝句十五首等
第4个回答  2017-08-14

网上关于这一术语的解释都有问题。其实“右录”应该是“敬录”的意思。

右,在古代有高级、高等的含义。还有“崇尚,重视”的意思。所以在书法中常常用“右录”表示尊敬、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