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

如题所述

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一个人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世界上有一些人,心里塞满历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对于俄国或捷克的时事极为熟识,可是他们的态度或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知觉、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

一、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理查德·莱文认为,教育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远大的志向。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二、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华莱士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某些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烦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就是教育的目的。

三、教育能让你获得幸福,幸福取决于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提高教育素质

1、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提高教育素质的前提性要求。当前,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办学观和发展观。

2、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教育工作者是教育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教育素质的核心。提高教育素质的根本在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其中,教师的素质是基础,校长的素质是关键,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干部的素质起主导作用。

3、优化教育结构。优化教育结构,是提高教育素质的重点。

4、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开创人才培养新途径。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学生的头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4
这些问题说实话从未在我的脑中出现过。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一路走来,我本来以为受过了高等教育,也就是受过了教育,也自然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可是肖川教授的在文中的描述,让我彻底的迷茫了,彷徨了,进而陷入深深的反思。
原来自己并未是肖川教授所描述的受过教育的人,虽然说对于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会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但肖川教授在文章的观点也确实很恳切,也确实符合道理。他这样写到: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她)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指“上过学”的人,不是指获得了某种学位的人,具有某种学历和文凭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具有民主的性格的人――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人;一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呢?它会写在你的脸上:坚定而深邃的目光,宁静而舒展表情;
原来这是一种受过教育的人,它是那样的美好,深邃。可以看到肖川教授在文章中的描述所强调的侧重点,他所描述的是一种人格的高尚,心灵的优雅,它是那种让一切教育所学的全都内化成自身的品质然后体现在人格上的一种东西。它会让你从内而外散发出不一样的气质,这种气质不是矫揉造作,不是故弄玄虚。而是由内而外自然流露出来的,没有一种矫揉之意。肖川教授在文章中有一句话给我感触最深: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指“上过学”的人,不是指获得了某种学位的人,具有某种学历和文凭的人。
这句话让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彻底的疑惑的,彻底的不知所措了,他让我们深深的感到心灵无所依靠,好像一个漂泊许久的航船刚看到一片陆地,欣喜若狂。以为找到了可以靠岸的陆地,再也不用担心受怕,不再经历风涛骇浪,可是刚欢喜过后,突然水手们发现原来那仅仅是一个岛屿,一个孤岛,孤零零的一个岛屿。进而,所有的船员那种感觉就是我们此刻的心情,原来以为求学这么多年,怎么说最起码也是受过教育的人吧。可在肖川的笔下这个最初也最低的愿望都被否定了,肖川教授强调的是品质,具有某种品质,那些品质不是仅仅读过几年书就可以修炼出来的,也许可以培养出来,只是我们每个人忽略了培养的方式,也许是从未没有想过去培养,即使自己不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我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因为就是他促进了我们深深的反思,而且必须的反思,从一开始就应该反思,这种反思应该追溯到从入学的那一刻起。
学过教育学后,回头想想以前的自己曾经受过的教育,原来它有那么多不可取之处,从小学到今日,我们接受的只是一种灌输的知识的传授,这种灌输的传授也仅仅是限制于认知,我们接受太少的人格的培养,缺少人格的熏陶,我想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美好的心灵才能使别人的心灵美好,换过来说一个睡着的人是不可能把别人唤醒的。个性培养个性,思想引发思想。自己所受过的教育,太缺少一个人格的塑造,老师们仅仅关注的是同学们的成绩,只要你的成绩好,那便一好百好,什么都好,老师大都不会去过问一个好学生你的人格有什么问题,同样你的学校成绩不好了,那么你确实是真的有问题了,无论你的人格有多么高尚。这种教育我想每个人都应该经历过吧,也都应该感受至深,不需要我在这浪费太多的笔墨。不过有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索,这个
问题也常常困扰着我,我百思不得其解,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明白这种弊端,当今教育的弊端,为何不去改变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改变困难而不去改变吗?难道是没有找到更合理的方式吗?为何不是借鉴国外那些先进的做法呢?难道不符合国情?这一串的问题我都想不明白。
记得曾经看过一位大学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在社会转型期,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经提出,教育的改革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但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正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上,这列列车行驶在应试的轨道上,车上有的人都说列车行驶错了方向,可是列车那巨大的惯性让我们谁都无法逃离,谁跳下车也许谁就会粉身碎骨。这段话很形象的描述了,为什么那么多明明知道了当今教育的诸多弊端可是还是无可奈何的去接受而无法逃离,因为每个人都不想自己粉身碎骨,那么面对这样的额问题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办呢,自己难道也要听任这种毫无人性教育摆布吗,自己真的没有什么办法去改变吗?难道自己真的上过了那么多年学而却还不能被称为一种受过教育的人?
在一种无可奈何的现实面前,我们唯一能做的那就是忍耐,先同流合污,后则独善其身,但这种体制下我想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种方法的,让自己人格得到良好的塑造,让的修养得到提高。那就是我认为,当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不能仅仅的是去背诵它那仅有的一个意义,就比如你背“优雅”这个词,你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单词,仅仅去记优雅就是优美雅致之意。这样的话我想仅仅可以应付考试,别无他意。我们应该这样想什么是优雅呢,我指的不再是它的单纯的概念,而是它的行为,一种可以表现优雅的行为方式,一种可以体现出优雅的心理习惯,一种可以体现出优雅的思维模式。我们只有经历过这些思考你才能明白究竟什么是优雅,但仅仅停留在思考上还是不能满足的,而且是决不能满足的,最重要也最关键的是你要把那种优雅的行为方式,心理习惯,思维模式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心理习惯,思维模式,这样的话你才能真正的完全的理解究竟什么是优雅,才从内而外的学会优雅这个词。那么我想经过这样的学习,你的学习必然不再枯燥无味,不再烦闷不堪,不再无意义。相反经过这样的修炼,我们你肯定会发生一种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仅仅是认知方面的,而且也是,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方面的,那么在这种素质教育下,我们个人便可以完成自己素质教育,让现实的应试教育与自己的素质教育相结合,我想这样经历十几年寒窗苦读,我们便不再造就的是那些麻木不仁的人,毫无生机的人,而是像肖川教授所描写的是一种有着坚定而深邃的目光,宁静而舒展表情的人,这样也就完成了我所预想的教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3-20

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必定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修养——而道德的提升,比知识的积累,远为艰难;若定力和恒心不足,便终究难成大器。

第3个回答  2013-11-19
有学识 有涵养 有素质的人
并不一定在学校才算是受过教育
第4个回答  2013-11-19
不好说,这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