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生苗区和熟苗区文化差异

如题所述

清中期乾嘉苗民起义后,清政府为管制湘西地区苗族,修建了“边墙”。也就是著名的南长城,将湘西、贵州等地苗区一分为二。我们熟知的凤凰县,就是边墙的一个军事重镇。边墙以南、以东地区苗族,被拘管在腊尔山台地,不讲汉话,不交租赋,不与其他民族通婚,继续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活,是为“生苗”。边墙以北地区苗族则在起义前已与汉民族等其他民族融合,基本汉化,能说汉语,以家族为单位群居,采用汉族农耕方式耕种,与汉、土家等民族开展文化、经济交流并通婚,但也因此必须交租、服役,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榨,分化出地主、佃户等阶级,是为“熟苗”。
两者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融入了汉文化等其他文化元素。生苗群体中,原始苗族文化保存较多,但是较为单一,并且社会形态较低,仍处于原始社会状态;熟苗群体则融入了汉、土家等文化元素,进入封建社会阶段,与生苗的最大文化区别,在于接受了汉民族“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教育,并且参加国家科举考试。现在凤凰县城文庙、贡士第及凤凰县吉信镇(边墙哨卡之一,原名得胜营)三潭书院等历史存留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变化。至于在语言、信仰、节庆、祭祀、风俗、服饰、建筑、饮食等方面,两者只存在地域差别,而无根本上的文化差别,毕竟同宗同族,不可能改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