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关注水稻到现在经历了多少年

如题所述

1960年7月,袁隆平教授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
1964年7月5日,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1966年2月28日,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开启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
1971年11月23日,其助手李必湖、冯克珊在海南试验田发现一株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此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由袁隆平挂帅。
1972年,杂交稻被列为中国重点科研项目。
1973年,在“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础上,利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千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百余具有恢复能力的水稻。
1974年,他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1975年,又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中国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
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
1987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但是未被证实。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
1995年12月16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主任。
1997年,袁隆平再次发起研究超级杂交稻。
2000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
2004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除了增产外,袁隆平表示新型的超级杂交稻将更重视水稻营养,其研究团队已经致力于试验新品种中增加维生素A、蛋白质、淀粉及其他营养含量,以期减少贫血和视觉疾患。
历时44年他终于研究出了超级杂交稻。当然,他的成功离不开之前他在植物学,农学等方面的研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4
袁隆平关注水稻到现在经历了11年。
第2个回答  2012-10-11
从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这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依据他的一生经历,杂交水稻的研究贯穿他的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如果从进入大学就立志从事作物研究算起就有63年,如果从“1960年袁隆平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算起就有53年,无论如何,其致力于水稻的关注和研究绝对超过半个世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0-11
1960年7月,袁隆平教授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
1964年7月5日,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1966年2月28日,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开启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
1971年11月23日,其助手李必湖、冯克珊在海南试验田发现一株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此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由袁隆平挂帅。
1972年,杂交稻被列为中国重点科研项目。
1973年,在“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础上,利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千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百余具有恢复能力的水稻。
1974年,他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1975年,又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中国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
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
1987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但是未被证实。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
1995年12月16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主任。
1997年,袁隆平再次发起研究超级杂交稻。
2000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
2004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除了增产外,袁隆平表示新型的超级杂交稻将更重视水稻营养,其研究团队已经致力于试验新品种中增加维生素A、蛋白质、淀粉及其他营养含量,以期减少贫血和视觉疾患。
历时44年他终于研究出了超级杂交稻。当然,他的成功离不开之前他在植物学,农学等方面的研究
第4个回答  2012-10-11
48nian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