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被后人称为什么

如题所述

精华答案 好评率:100%
在中国古代能被尊称为“圣”者的并不多,而关羽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作为“武圣”与孔子的“文圣”相对。况且,其意义并不在于此,因关羽被尊称为“关公”乃至“关帝”,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对儒家至圣孔子的尊崇。其中的原因,还得从《三国演义》说起。《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关羽可以说完全是英雄传奇般的人物,因而在他死后又被加上显圣的情节,接近一个天神;千里走单骑,护嫂寻兄,丝毫不为美色和财富所动,又显示出一个圣者的风范。

  关羽不同于张飞,也不同于诸葛亮。他兼有勇将与儒士的风采,是名儒将。人称“美髯公”的关羽首先是一员勇将,世称万人敌。且看《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一段,并不是直接描写厮杀场面,只是对气氛进行烘托,言语不多却足见关羽的神威;再看斩颜良一段,“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同样寥寥数笔,英武神威俨然跃于纸上。关羽有勇有谋,如果没有过人的胆识,就不敢孤身赴会,他的镇定自若与鲁肃的惊慌无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刮骨疗毒”,“帐上帐下见掩面失色”,独关羽谈笑弈棋;无刀无枪,无惊无险,却同样可见他非凡的气概。关羽也是一位儒士,温雅有礼,从不僭越。他的儒士风采集中体现在他护送两位刘夫人寻兄的途中,即使在迫不得已降了曹操之后,他也是礼仪周到,“三日一次于内门外躬身问另外,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关羽的一生都倾注了“义”的品质,成了“义”的化身,这既是他的独特个性,也是他被后人推崇的最重要的原因。

  从开篇的桃园三结义开始,“义”贯穿了关羽的一生,他的一生无非就是尽义的过程。桃园三结义时,刘、关、张三人共发誓词“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此一誓,才有了后来关羽的千里走单骑。虽然说关羽成了“义”这一理想化人格的化身,但他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英雄。他的死多少与他的骄傲轻敌有关。即使如此,关羽之死仍不失悲壮,被擒后,厉声责骂孙权:“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刘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慷慨赴难,至死不忘结义誓言。

  关羽一生的经历就是从结义到尽义再到殉义的过程,他的义重如山、义贯始终,乃至于生活细节。事无巨细,皆以义为准绳,与玄德是“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关系,并以忠义信来实践他们的誓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羽的义代表《三国演义》最核心的思想倾向和最高的道德原则,成为一个光耀千古的英雄,乃至被神化,成为自普通老百姓到封建统治者一致推崇的对象,这些都出于对他的“义”的推崇。当然这其中也有质的区别。

  即使在今天,关羽的“义”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关帝崇拜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是民族各种精神力量相互推动的结果,寄寓了社会各阶层的理想和愿望。而在这一“造神运动”中,《三国演义》无疑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10
关羽(160或162-219)本字长生,后改云长
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275.htm

第2个回答  2012-10-10
关二哥,关二爷,关公,武圣,关帝,五虎上将之首,三国义绝,关夫子,盖天古佛,第十八代玉皇大帝
第3个回答  2012-10-10
“武圣” “关二爷”
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 关公画像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第4个回答  2012-10-10
武圣 财神 这是民间的,封建王朝时期封的就太多了,非图书馆去查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