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书画家的故事

吴道子的故事

1、顾恺之

顾恺之出世没多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顾恺之因其他小朋友都有母亲,惟自己没有。他便缠着父亲不放,问:“我为什么没有母亲?”父亲说,你怎么会没有母亲呢?顾恺之穷追不舍:“那我的母亲长得什么模样?”

父亲只好耐着心思给他描述。顾恺之就是凭借父亲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给母亲画像。每次画好之后,他都要问父亲像不像,父亲总是在肯定之后,表示遗憾。但顾恺之不气馁,仍然画笔不辍,只到父亲两眼放光,说“像,像极了”,他才满意地放下画笔。他的母亲就这样在他的心里永生了。

2、张僧繇

一天,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雷鸣电闪,风雨交加,两条巨龙撞毁墙壁,腾云驾雾,凌空而起,飞向天空去了。没有画上眼睛的那两条龙,依然留在墙壁上。 后来比喻作文或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3、展子虔

展子虔的绘画题材广泛,手法多变。他不仅善画人物、车马、山水、台阁,而且大都臻于精妙。在着色技巧上,他用青绿设色。

他的画法为唐代绘画名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宗法。他所画之马,神采飞扬,十分有神。他所画“立马而有走势,其为卧马则有腾骧起跃势,若不可掩复也。”展子虔能够抓住马的瞬间神态,表现出整个绰约风姿,达到以形传神,以神带形,形神兼备,维妙维肖的艺术境界。

4、阎立本

阎立本成功地刻画了这些帝王们的个人性格,画中不仅表现了对他们的了解,并且表现了对于他们的评价。据史书记载,魏文帝曹丕博闻强识,才艺兼备;晋武帝司马炎深沉、有度量;北周武帝宇文邕粗野强梁,但很有策略能力。隋文帝杨坚表面平和,城府极深、多猜忌。

隋炀帝杨广美姿容,很聪明,但又浮夸好享受。陈文帝陈衍也是美姿容,有学识才干,很干练,这一切都和阎立本的绘画相符合。

5、吴道子

吴道子年幼家贫,外出谋生路经河北定州城外时,在“柏林寺”结缘一位老和尚,并拜其为师。

老和尚想画一幅《江海奔腾图》壁画,但是怎么都画不好。于是,老和尚带吴道子出游观察各地江河湖海,学习画水。三年过去了,吴道子画水很有长进。

回寺的第二天,老和尚竟病倒在床了。吴道子说:“师父,我愿替您画那幅《江海奔腾图》。”老和尚见十五六岁的吴道子,竟说出这样有志气的话,当下就答应了。整整九个月,吴道子不出殿堂,精心构思壁画。

直到深秋,吴道子才把这幅图画完,他对师父说:“师父,我已把《江海奔腾图》画出来了!请您去观看。”老和尚听后,病竟然全好了!老和尚站在殿门口,看着扑面而来的浪花仰天大笑,冲着吴道子说:“孩子,你画的这幅《江海奔腾图》成功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07

1、王羲之练字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父亲看他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下来求父亲,父亲很高兴。

于是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他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白底。

2、王次仲创造八分书

王次仲,秦代书法家。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

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收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复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秦始皇见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

3、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一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

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最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4、王冕画荷花

古时候有个大画家,名叫王冕。他最擅长画荷花,王冕小时候,家里很贫困,白天替人放牛,晚上自己学习。有一天,王冕在湖边放牛时,忽然下起雨来,雨过天晴后,湖里的荷花和荷叶被雨水冲洗得非常干净,在太阳光下,荷叶上滚动的水滴一闪一闪,漂亮极了。

王冕看了非常喜爱,便想:“如果把它画下来,我就能天天见到这幅美景了,该多好啊!”于是,他赶紧用身上的一点零用钱买了纸和笔,开始画荷花。起初当然画得不怎么好,有人见了还讥讽他说:“不要浪费纸和笔了,你画得太糟糕!”

可是王冕并不气馁,仍然不停地画,最后终于越画越好,就跟真的一样。王冕便把荷花画拿去卖,卖画的钱拿回家孝敬母亲。王冕因为荷花画得很好,许多人争着来买,他的家境便因此渐渐好转,不再替人放牛了。同时他的名气也渐渐地大了起来,终于成为一个全国有名的大画家。

5、齐白石画蚂蚱

白石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八岁就给人家放牛、砍柴。牛在吃草,他就用柴棍在地上画画。后来,他当了木匠,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学画。夏天蚊虫叮咬,冬天两脚冻得发麻,他都不在乎,一直画到灯油燃尽为止。就这样,他画的画越来越好了。

白石爷爷家里种着许多花草,招来许多小昆虫,水缸里还养着鱼和虾,他每天仔细地观察它们。他要画蚱蜢,就跟在一只蚱蜢后面满院子跑,一直到看清蚱蜢跳跃时双腿的动作为止。别人劝他把蚱蜢拴住,他说拴上绳子蚱蜢不舒服,动作不自然,那就画不准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07

1、徐渭

明朝书法家徐渭在直浙总督胡宗宪的总督府任职,徐渭常常与朋友在市井饮酒,总督府有急事找他不到,便深夜开着大门等待。有人报告胡宗宪,说徐秀才正喝得大醉,放声叫嚷,胡宗宪反而加以称赞。

当时胡宗宪权重威严,文武将吏参见时都不敢抬头,而徐渭戴着破旧的黑头巾,穿一身白布衣,直闯入门,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徐渭曾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徐渭暗中写短函迅速告诉胡宗宪,胡宗宪立即下令将几人绑进衙门,一齐斩首,全军都极其震骇。

2、文徵明

苏州城里有位向慕儒风的大富翁特别钦羡文徵明,专诚恭请他来家宴饷。时值夏秋之交,宴毕天已晚,主人衷诚地挽留他住宿,翌日再还家。

文氏感到盛情难却就留下了,当他入睡榻从罗帐中见到榻前桌上摆列满了一整套银铸餐具——主人原意是明晨先生还家时以之作相赠礼品。文氏并不知其赠意,猜测可能主人在炫富献殷勤吧。

正当文氏刚躺下,从帐中望出去只见有个人悄悄地从桌间摸去了两只银杯,原来这个人也是日间宴席上的一名陪客。

此时文氏并未声张,只是暗想:若吾说出来,这个人与主人的交情从此就断绝了!可是少了两只杯子呀……他一清早就独自返还了,临走留下了一张便条:杯两只吾暂时借去一用。

还到家文氏就探询明了杯为某银匠所制,于是他就请此银匠复制了两杯子(花时半个月),送偿还大富翁家了事。

3、王铎

传说王铎入阁拜相后,皇帝让他书写一幅匾额:天下太平。楷书巨匾挂上后,在一片赞扬声中,一个太监忽然发现“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天下“大”平。

众人抬头细审,果然是真。正待发问之时,但见王铎不慌不忙地手握颓笔,将笔向匾上掷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点在“大”字左下方,遒劲洒脱的一个“太”字,展示在众目睽睽之下。

皇帝惊喜万状,称赞道:“王爱卿真乃神笔也。”从此“神笔王铎”驰名天下。

4、郑板桥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早期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

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

5、赵孟頫

元朝兴盛时,扬州有个姓赵的人,富裕而喜欢招待客人。他的家里有明月楼,人们替楼写春联,大多无法符合主人的想法。

一天,赵孟頫路过扬州,主人知道这件事,把他迎接到明月楼上,用丰盛的酒席款待他,席上所用的都是银制的器具。酒过半巡,主人拿出纸笔,请求赵孟頫替他写春联。

赵孟頫拿起笔即写道:“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到春联后,非常高兴,把酒具全部撤下并把它们送给赵孟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23
 唐朝时,有个叫吴道子的人,少年失去父母,只好背井离乡,出外谋生。一天傍晚,吴道子路经河北定州城外时,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寺院“ 吴道子画观音碑柏林寺”,便走了进去。 吴道子迈进院内,他从大殿虚掩的门缝里,看见油灯下一位年迈的老和尚正在殿墙上聚精会神地画画。吴道子很好奇,悄悄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站在老和尚身后看画画。老和尚一回头,发现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这么出神看他画壁画,打心里欢喜,便问吴道子:“孩子,你喜欢这幅画吗?”吴道子点了点头。老和尚知道了他的身世后,抚摸着他的头说:“你要愿意学画,就做我的徒弟吧。”吴道子听了忙磕头拜师。
这天,老和尚把吴道子领到后殿,指着雪白的墙壁说:“我想在这空壁上画一幅《江海奔腾图》,画了多次都不像真水实浪。明天我带你到各地江河湖海周游三年,回来再画它。”次日一大早,吴道子收拾好行李,就跟着老和尚出发了。走到哪里,老和尚都叫吴道子练习画水,开头他还认真,时间一长,吴道子就觉得有些腻烦了,画起来就不怎么用功了。老和尚把他叫到身边说:“吴道子呀,要想把江河湖海奔腾的气势画出来,非下苦功不可,更要一个水珠、一朵浪花地画。”说罢,老和尚打开随身带的木箱,吴道子一瞅怔住了:这满满一箱画稿,没一张是完整的,上面全是一个小水珠、一朵浪花或一层水波!这时,吴道子才知道自己错了。从此,他每天早起晚归学画水珠浪花,风天雨天,也打着伞到海边观望水波浪涛的变化。
  光阴似箭,一晃三年过去了。吴道子画水很有长进,得到师父的赞赏。万没料到,回寺的第二天,老和尚竟病倒在床了。吴道子跪在床前真诚地说:“师父,我愿替您画那幅《江海奔腾图》。”老和尚见十五六岁的吴道子,竟说出这样有志气的话,心中大喜,病也好了一半,当下就答应了。于是,吴道子便走进后殿画起《江海奔腾图》来。整整九个月,他不出殿堂,吃喝睡全在里边,精心构思壁画。
  深秋的一天,吴道子高兴地跑出后殿,跪在老和尚面前激动地说:“师父,我已把《江海奔腾图》画出来了!请您去观看。”老和尚听后,病竟然全好了!他沐浴更衣,领着全寺院的和尚一同去后殿观赏。吴道子把后殿大门轻轻打开,只见波涛汹涌,迎面扑来!一位和尚大声惊呼道:“不好啦,天河开口了!”众和尚吓得你挤我撞,争着逃命。老和尚心里有底,站在殿门口,看着扑面而来的浪花仰天大笑,冲着吴道子说:“孩子,你画的这幅《江海奔腾图》成功啦!”从那以后,来柏林寺观赏临摹《江海奔腾图》的文人画师络绎不绝。但吴道子并不骄傲,他更加刻苦地学画,终于成为中国盛唐时期的“画圣”。为了帮助徒弟积极进取,吴道子采用师傅的方法,将徒弟与自己归为而一......
故事之二  
《卢氏杂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吴道子去访问某僧人,欲讨杯茶喝,但此僧对他不太礼貌。他很气愤,即请来笔砚,迅即在僧房墙壁上画了一头驴,然后离去。不料一天晚上,他画的驴变成了真驴,恼怒异常,满屋地尥蹶子,把僧房的家具等物都给践踏得乱七八糟,十分狼藉。这僧人知道是吴道子所画的驴在作怪,只好去恳求他,请他把壁上画涂抹掉。以后则相安无事了。画上的驴变成了真的,固然是一种神奇的传说,但却反映了吴道子画动物具有传神之笔。

故事之三 
 唐朝时候,画圣吴道子来朝鸡足山。他在金顶寺住宿的那天晚上,月亮格外明。他与跃治禅师对月饮酒,闲话古今,谈得非常投机。禅师说 吴道子仕女图:“久闻大师是丹青高手,乘此良宵,敢请大师即兴作画,一来让贫僧开开眼界,二来也给寒寺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不知意下如何?”吴道子连连点头。禅师便命小和尚侍侯。画师略微想想,就拿起笔来,作了一幅《立马图》,那马画得真是活龙活现。刚要画最后一笔——马尾,画师觉得胸闷恶心,十分难过,就把画笔一搁,快步走到院里,呕吐起来。执事和尚忙端茶水请画师洗漱,又搀回禅室安歇。第二天醒来,画师精神好些了,但没有记起画马之事,吃过饭便辞别众僧,下山去了。
  过了几天,禅师细看《立马图》,才发觉马尾巴还没有画,十分惋惜,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将它挂在禅堂侧室里。禅师每天要在画前烧一炉香,一来怀念大师,二来观赏马图。看那马,越看越觉得活灵灵的,好象嘶鸣着要跳下来。
  有一次,山下十来个农人闹闹嚷嚷地冲进寺院来,怒冲冲地对禅师说:“你们寺里的秃尾巴马,天天晚上来吃我们的庄稼,这次被我们追着,它一直跑进你们这个寺去了,你们得赔还我们庄稼。”
  禅师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佛家养什么马?不信请你们遍寺搜一搜。”
  农人们到处去找,却连马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们想一定是禅师藏了,便和他纠缠不休。禅师想了半天,忽然想起那幅画来,便对农人们说:“众位乡邻,老僧确实无马,倒有一幅吴道子大师画的立马图,请进屋来看看。”
  庄稼汉一看那图上的马,都大吃一惊,这秃尾马竟跟他们尾追而来的秃尾马一模一样,看它嘴里,还衔着几根青麦苗呢!于是,指着画上的马说:“就是它,天天夜里偷吃我们的庄稼。”
  禅师大怒,指着秃尾画马骂道:“畜生,留着你害人,不如送你到火塘里去。”
  一说这话,只见那马跪了下来,两眼流着泪。庄稼汉看着真是惊奇,觉得把它烧了也可惜,就说:“算了,只要它诚心改悔,不再糟蹋庄稼就行了。”
  从这以后,人们经常看见有匹秃尾马从鸡足山下来,去帮庄稼户干活,驮柴,驮麦,驮稻子。许多人不知道它的来历,可那十多个庄稼汉心里明白:它就是吴道子画了留下的秃尾神马。
故事之四  听说“画圣”吴道子一天傍晚,从新政离堆山观景回来,路过一座茅草房侧,里面传出纺棉花的声音,但不见屋里有灯光,感到奇怪。
  第二天一早,吴来到这茅草房前。一个白发老太婆走出来,请他进屋坐,请
吴道子《天王图》
他喝茶。吴接过茶问:“老人家你认得我吗?”老太婆说:“认得,认得,我到街上卖线子,听人说你是吴画匠,还说你为人好,不巴结发财人和官府。”吴点了点头,又问:“你家有几个人?”老太婆伤心地说:“丈夫死得早,前几年儿子害病死了,剩下我这孤老婆子,就靠纺棉花卖线子糊嘴巴”。吴道子叹了叹气,又问:“你晚上纺棉花,为啥不点灯?”老太婆含泪说:“吴先生呐,我白天夜晚不停地纺,赚的钱还供不住吃饭穿衣,哪有钱买油点灯罗!从儿子死后,已经三年没点灯了。”吴道子想了想,说:“老人家,你的日子很苦,我也帮不了你啥忙,给你画幅画吧。”老太婆很高兴。

  吴道子研磨铺纸,开始作画。先把蘸饱墨汁的笔往纸上一甩,纸上立刻出现许多亮晶晶的小点点,又用笔在小点点上轻轻涂几下,最后在空白处画了一个圆圈儿就算画成了。他对老太婆说:“你把这画贴在屋里,会有用的。”老太婆虽看不出画的是啥,可是深信吴道子是个好人,不会骗她,她高兴的接过画,随即从床头边取出一把挽好的线子对吴说:“操劳你了吴先生,我不晓得咋个报答你,就把线子送你去换笔墨吧!”吴道子说:“我给画画,不是为了钱。要是为钱,你就是出一千两银子我也不会画的。你还是留着线子换米吧!”说完收拾画具出门走了。老太婆小心地把画帖在纺车前面的墙壁上。天黑了,老太婆发现,那幅画竟是一片蓝天,上面有数不清的星星在闪光,一个圆圆的月亮把屋里照得和白天一样亮。从那以后,一到夜晚,画上的星星和月亮就发出光来,老太婆对着星月纺线比以前方便多了。
故事之五 
 据说,吴道子刚刚学画时,曾拜一位普通的画匠为师,这位在历史上甚至没有留下名字的老画匠虽然自己在绘画上没有取得什么突出成就,但是却很懂得教育艺术。他循循善诱,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全部画技传授给了学生吴道子。当他发现弟子的画技已经超过了自己时,又胸怀坦荡地建议吴道子另择高师,继续深造。更为可贵的是,他用自己一生总结的经验教训,教育弟子要想取得突出成就,必须破除常规,敢于走前人未曾走过的路。当吴道子即将拜离师傅出外游学时,老画匠对他讲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道子,师傅苟活一生,只是个村野画匠,如今你的技法,确实已经在我之上,凭你这身本领,自然可以出去闯荡了。不过,你要记住我的一句话:若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不拘成法,另辟蹊径’。”
  “不拘成法,另辟蹊径”八个字,正是老画匠半生的心血的结晶。他多年辛苦作画、庸庸碌碌,但是却从自己的教训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不循陈规、大胆创造。他把这个心血凝成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告诉给弟子,表现出他的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不拘成法,另辟蹊径”这句话成为吴道子一生学习奋斗的座右铭,他正是遵循着老师的道路不断地有所创新,不断地前进的。
  吴道子在离开蒙师以后,按照“不拘成法,另辟蹊径”的指示,首先在学习上打破旧有框框,他一反传统学画的老路,不是拜画家为师,而是拜书法家张旭为师,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张旭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法大师,他向以不拘一格、敢于创造的精神为人称道,人们颂扬他为“狂”,正是对他的创造精神的肯定。吴道子跟张旭学习书法,一方面从他笔走龙蛇的草书艺术中吸取营养,一方面学习张旭的创造精神。经过刻苦努力,终于熔书法绘画为一体,首创“兰叶描”技法,当他完成了这段学习任务,准备拜离张旭时,对张旭讲了自己的心里话。他说:“弟子本习丹青绘画,可惜现今画坛技法俱已陈旧。弟子志在创新。幸得偶见恩师书法,笔走龙蛇,大气磅礴,猛悟得若能以书法绘画,便可一改前代画风,于是拜在恩师门下。现在弟子就此告辞,还要去云游山川、庙宇,再创山水画技!”吴道子的大胆创造精神使得一向不师古法勇于创造的张旭也深为叹服。他不得不承认:“绝顶聪颖绝顶狂,天生道子世无双!”
  以后,吴道子又遵照蒙师“不拘成法,另辟蹊径”的教导,云游祖国壮丽河山,师法自然。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受到启发和陶冶,创造出不用勾勒放笔挥洒的“泼墨写意山水画”,终于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开创精神的著名画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2-22

中国著名书画家黄泽金的故事就是他8岁能临摹徐悲鸿奔马图,12岁创作《志在千里》。19岁创作出点彩画代表作《清影》。

相似回答